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物质的分类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物质的分类
是分别按照多种标准对某一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指出下列分类的分类标准。
金属阳离子
酸根阴离子 氧
(2)树状分类法
用单一分类法分类后,对分出的同类事 物按一定标准再分类,形成有一定从属 关系的不同等级系统的一种分类方法。
纯
净
物
物
质
混 合 物
金属单质
单
质
非金属单质
无
酸
物
机 化
碱
合
化
盐
合
有
物
物
机 化
氧 化
合
C.HF、CH3COOH、CH3CH2OH 都易溶于水,都 是电解质
D.HCOOH、H2CO3、H2SO4 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 原子,都是二元酸
五、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的粒子分散于另一 物质里所组成的体系叫分散系。
(2)分散系的组成: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
其中被分散的物质称做分散质,
四、化学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按反应物、生成 四种基本类型 分解反应
物种类多少及组
置换反应
化 成形式分为
学 按是否有电子转移 反 应 按是否有离子参加
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 非离子反应
按反应进行的程度 可逆反应
不可逆反应
按反应的热效应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做分散剂。
溶液 (3)分散系的分类: 胶体
浊液。
(4)三种分散系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 粒直径
<1nm
1nm~100nm
>100nm
外观
均一、透明、 多数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
稳定
不稳定
分散质微 单个分子或 分子集合体或有 巨大数目分子集
粒组成
离子
机高分子
合体
⑨C +H2O 高温 CO + H2
⑩3Cl2 +2NH3
N2 + 6HCl
⑾Si +4HF
SiF4+ 2H2↑
例 1 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
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B )
A.H2O、HCOOH、Cu2(OH)2CO3 均含有氧元素, 都是氧化物
B.HClO、浓硫酸、HNO3 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化 性酸
二、物质的变化
物
物理 定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变化 实质:物质不发生变化;分子、原子
质
不变,只是间隔发生了变化
的 变
定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
化学 实质发生了变化
原则:质量守恒定律
表示:化学方程式(意义)
判断的依据: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
物质变化
同一元素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原子---同位素
2、分子、原子、离子及其异同
比较项目 原子
分子
离子
化学变化中的 保持物质化 带电的原子
不 概念 最小微粒
学性质的一 或原子团
同 点
(“核变”不 属于化
电荷 学变电化中)性
种微粒
电中性
带(正或负) 电荷
相同点
均有大小、质量,不停运动,微粒间有间 距、存在相互作用,均可直接构成物质。
②2Na + 2H2O = 2NaOH + H2↑
③3Fe +4H2O 高温 Fe3O4 + 4H2↑
④2Mg +CO2 点燃 2MgO + C
⑤Cl2 + H2S = S↓ + 2HCl
⑥2H2S + O2 = 2S + 2H2O
⑦2C +SiO2 高温 Si + 2CO↑
⑧2F2 + 2H2O = 4HF + O2
电等
变
二者关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 物理变化过程里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特别注意点:
(1)物质潮解时若生成了结晶水合物属化 学变化。
(2)同素异形体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3)有化学键断裂的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如:晶体硅熔化时,共价健断裂应属于 物理变化。
(4)发生化学变化常常伴随放热、发光变 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但有 上述现象的变化并不一定是发生了化学
(4)胶体的制备
①物理法: 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
②水解法: [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FeCl3饱 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离 子方程式为:
③复分解法: 〔AgI胶体〕向盛10mL 0.01mol·L—1 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 0.01mol·L—1 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 〔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1mol·L—1HCl,加入 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
可用如下方式直观地表示:
溶液
胶体
浊液
③能否通过滤纸或半透膜
溶液;能通过滤纸和半透膜 浊液;不能通过滤纸和半透膜 胶体;能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 ④本质区别
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 ⑤鉴别方法
丁达尔效应
2.胶体
(1)定义:分散质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
胶体。
气溶胶 如:空气、云、雾、烟、尘
练习
1、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
①焰色反应 ②发光发热 ③燃烧 ④爆炸
⑤盐析 ⑥O3变成O2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⑥
D.①②③④⑤
2、用化学方法不能实现的是( C )
A、生成一种新分子 B、生成一种新离子
C、生成一种新原子 D、生成一种新单质
三、物质的简单分类及其应用
1、常用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宏观表现 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组成不变,无新分
微观实质 子生成,可能有化学键 的断裂
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组成改变,旧键 断裂和新键形成
伴随特征
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 改变
发光、放热、气体生 成、变色、产生沉淀
蒸馏(分馏)、蒸发、升华、风化、裂化、皂化、
包括范围
盐 析 、 吸 附 、 渗 析 、 潮 干馏、电解、水解、 解 、 焰 色 反 应 、 金 属 导 变性、同素异形体转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考纲点击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 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 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一、物质的组成
d应用: 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
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静电除尘
④胶体的聚沉
a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成较大颗粒,从 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叫聚沉。
b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 i.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 用。 ii.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 iii.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 性的排斥作用。通常离子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 c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 的形成等。
(2)胶体的分类:液溶胶 如:墨水、豆浆、血液
固溶胶 如:烟水晶、有色玻璃
(3)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①丁达尔现象
a定义:光束通过胶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b原因: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大, 使光波发生散射。 c应用:区别溶液和胶体。
②布朗运动
a定义:在超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胶体粒子在做不停的、 无秩序的运动。
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I-=AgI(胶体) SiO32-+2H++2H2O=H4SiO4(胶体)
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
(5)提纯
利用渗析方法进行胶体的精制,即把混有 离子或分子的胶体装入半透膜中,再将其放 入溶剂中,使离子或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溶 剂里,由于胶体颗粒不能通过半透膜,从而 得到纯净的胶体。
相互联系 分子
分解 结合
原子(或原子团)
±ne±ne-
离子
由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
晶体类型 微粒 结合力 熔沸点 典型实例
离子晶体 离子 离子键 较高 NaCl、CsCl
分子晶体 分子 范德华力 较低 干冰
原子晶体 原子 共价键
金属晶体 阳离子
和电子
金属键
很高 金刚石
复杂
金属单质、 合金
注意离子晶体、原子晶体的化学式仅表示微粒个数的 最简比,并不能表示其真实组成。而分子晶体的化学 式就是其分子式,表示其真实的组成。
物
以无机化合物为例
(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 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 Mn2O7 为酸性氧化物、Al2O3 为 两性氧化物、Na2O2 为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 Mn2O7); 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 CO、NO)。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 生成相应的酸、碱(如 SiO2、MgO)。
能否透过 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 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实例
食盐水、碘 肥皂水、淀粉溶
酒
液
泥水
①稳定性
溶液;最稳定性,均一的
浊液;最不稳定性,不均一
胶体;稳定性介于二者之间,介稳性
②微粒直径
溶液;微粒以分子、离子存在,直径小于1nm
浊液;微粒为许多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直径大于1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