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狗病的防治

常见狗病的防治

(一)狂犬病
狂犬病是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死亡率极高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病原是属于RNA 型弹状病毒后的狂犬病毒,能在神经细胞中形成特殊包涵体,是死亡诊断极为重要的依据。

本病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主要通过急病动物咬伤而感染,也可经舔触随着唾液进入损伤的皮肤或粘膜而感染。

多发生在动物来往频繁,人口居住稠密,温暖的地区,尤其常见于流浪的、喜啃咬的狗。

感染本病的狗,潜伏期一般为2~8周,最短的8天,最长的数月甚至一年以上。

多数病狗情绪无常,有时烦燥乱叫,受刺激后容易兴奋、咬物,尤其对光线和突然的声音特别惊恐。

食欲反常或废食,口不能闭合,唾液增多。

流出大量粘稠唾液。

根据病狗的病情症状,可分为狂暴型和麻痹型两类。

此病早期诊断困难,当病狗出现典型症状时,结合病史可较快诊断。

有怀疑的病狗,应仔细观察每日举动、精神、食欲、声音及兴奋症状、潜逃倾向、攻击行为等,特别是根据发生麻痹的顺序和组合来诊断。

实验室诊断则用脑组织材料进行病理学检查、检查大脑海马角有无包涵体。

目前,对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病狗,无法治愈,应于捕杀。

预防主要措施是预防注射,既可用于已受感染之后防止此病的爆发即感染后免疫,也可用于预防以后的感染前免疫。

对疫区和受威胁地区的狗、猫及野生动物,要定期注射弱毒疫苗和灭活菌。

新引入到某地的狗,要加强检疫,及时捕杀病狗和无人认领的野狗。

(二)犬瘟热
本病常见于城市狗及饲养场的狗群,各种年龄的狗都能感染,但以断奶幼狗最易感。

该病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狗在感染后55天的尿内就有病毒排出,污染空气、饲料、水和场所、用具等,引起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传染。

感染后,成年狗常呈隐性,幼年狗常呈显性,潜伏期3~7天,体温升高到39.5~41℃,持续两天左右,然后下降至常温,维持2~3天,精神好转,有食欲。

接着第二次升高,其程度与维持时间比第一次要高要长,甚至持续高温达数周。

精神萎顿,废食,鼻眼有浆液性粘液流出,呼吸困难,呕吐,严重者有腹泻,粪便混有粘液或血液。

有的病狗出现神经症状,如阵发性痉挛,共济失调,转圈,惊厥或昏迷,后肢麻痹。

多数转归不良,本病病程2~12天,死亡率为25~40%,治疗方法,一般认为免疫血清是有效药物,但对有临床症状的病狗疗效不佳。

免疫血清配合抗菌药物以及对症治疗,对早期病狗有一定疗效。

预防措施可采用鸡胚减弱活毒疫苗、犬瘟热与大传染性肝炎联合疫苗、福尔马林灭活疫苗等多种疫苗进行预防。

(三)伪狂犬病
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炎、奇痒和脑脊髓炎为特征。

本病潜伏期3~6日,少数可长达10日。

病狗初期,精神萎顿,继而拒食,忧郁,蜷缩而坐。

开始时舔擦皮肤伤处,稍后抓咬痒处,逐渐发生糜烂,周围红肿。

有的虽无奇痒现象,但有某处疼痛、呻吟、号叫等表现;有的呈现兴奋、咬跳等神经症状,继而转为麻痹,出现吞咽困难、流诞、反射迟钝、呼吸困难等。

病程多为1~2天,死亡率100%。

防治措施,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主要采取预防措施,进行疫苗注射,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老鼠,禁止给狗饲喂病猪肉。

(四)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又称细螺旋体病,主要是由出血黄疸型和犬伤寒型钩端螺旋体引起。

个别情况下,犬钩端螺旋体型也能引起本病。

病狗以发热、黄胆、血红蛋白尿为特征。

黄疸型潜伏期10~20天。

病初出现短期发热,食欲不振,呕吐,继而出现黄疸,全身粘膜与皮肤黄染,原是橙黄或浅棕色。

病程短暂,急速死亡。

伤寒型病例常是慢性经过,表现体温升高,食欲减少,常见带有血液的腹泻,多件发顽固性呕吐。

病后期出现尿毒症性痉挛,血中尿素量明显增高。

防治方法,早期用抗菌毒效果很好,青霉素每天每公斤体重8000~10000单位,痊愈率可达85.2%。

若用链霉素效果更好,每天每公斤体重40毫克,连用3~5天,其次应用维生素C、
葡萄糖和强心利尿剂。

预防方法是注射钩端螺旋体的多价菌苗,首次皮下注射l~2毫升,间隔7天后第二次注射2~3毫升,能收到很好的免疫效果。

(五)狗蛔虫病
狗蛔虫病常发生于生后3~4周,甚至2周至5个月的幼犬也能发生。

狗蛔虫病的病因是由犬蛔虫和狮蛔虫的虫体寄生于狗的小肠和胃内的一种线虫病,以消化障碍、消瘦、影响幼狗的生长发育为特征。

病狗身体消瘦。

发育不良,腹部膨大下垂,食欲变化无常,时两旺如火,时而食欲不振。

粘膜苍白,贫血,伴有呕吐,消化不良,被毛无光,常有腹泻。

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幼狗发育迟缓,常见短期肌肉僵硬,麻痹性虚弱等。

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结合粪便虫卵检查便可确诊。

治疗本病可采用二次口服盐酸左旋咪哩,每公斤体重10毫克。

间隔7天。

也可用一次口服驱虫净片,每公斤体重10毫克。

扁桃酸异成酯用于小狗剂量是每公斤体重1毫升,大狗剂量略多些。

甲苯治疗按每公斤体重空腹投服0.2毫升(呕吐的狗胃管灌服)。

这两种治疗功效均较好。

功效最高的是呕嗪已二酯,剂量每公斤体重0.2~0.4吨。

预防措施是每年春、秋两季定期驱虫。

(六)狗钩虫病
此病多发生于养狗场,由犬钩虫、巴西钩虫、十二指肠虫、狭头钩虫和美洲钩虫等感染而引起,是狗最常见的线虫病之一。

经皮肤感染的病狗,伴有短期皮炎,构呈不安,侵入处搔痒,稍后恶心呕吐.从第10天起发生同口腔感染相同的肠道功能紊乱。

继后病狗则贫血、虚弱、消瘦、萎顿、腹痛、腹泻、排出多量恶臭粘液的血便,问或发生皮肤水肿。

病狗多有食欲不振,消化障碍。

幼狗常发育受阻,被毛粗乱,有时皮肤发痒,称约虫痒症。

流行期可达一年,能使全群狗逐渐感染患病而全部死亡。

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从粪便中检出虫卵可确诊。

治疗同狗蛔虫病。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绝食12~16小时后,一次性投服四氯化碳,按每公斤体重0.5克或0.3毫升,2~3小时后方可喂给饲料。

(七)有机磷农药中毒
目前我国农村广泛使用敌百虫、蝇毒磷、苯硫磷、乐果、1605.4049(马拉硫磷)、甲胺磷以及城乡使用的杀虫剂、驱虫剂、杀鼠剂、磷化锌等。

有机磷农药与药物容易污染饲料或使狗误食、误饮,并有可能在驱虫、灭虱时因用药不当而致中毒。

发生有机磷中毒的狗,呈现大量流诞,磨牙,流泪,流鼻汁,结膜蓝紫,肠音增强以及腹疼,下痢,不安,呕吐,肌肉震颤,大小便失禁等,最后全身抽搐,昏迷,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死亡。

治疗方法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0.5%硫酸铜溶液反复洗胃。

也可用4%解磷定10毫升,静脉注射,每2~3小时1次。

还可用25%氯磷定2~4毫升,静脉注射。

或用1%硫酸阿托品1毫升,肌注。

严重中毒者,解磷定或氮磷定与阿托品合并使用。

(八)砷制剂中毒
砷制剂种类有白砒、亚砷酸钠、砷酸钙、砷酸铅等。

砷制剂中毒的狗,口腔粘膜脱落,形成烂斑。

有的病狗兴奋不安,抽搐,出汗,末稍发凉,个别肌肉群麻痹,公畜阴茎脱落。

急性中毒者突然剧烈腹泻,步伐蹒跚,流诞,肌肉震颤,后肢麻痹,衰竭而死亡。

治疗方法是:每隔1~2小时肌注10%二硫基两醇1~2毫升,连用3~4次,或静脉注射10%硫代硫酸钠溶液50~80毫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