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课堂实录季淑剑《囚绿记》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扫除语言障碍,能流畅朗读课文。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
3、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能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涸.辙急不暇.择猗.郁移徙.婆娑.揠.苗助长瞥.见矫.健2、解释词语涸辙婆娑急不暇择揠苗助长: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4、阅读文章思考,“囚”是什么意思?文题中“绿”具体指什么?“囚绿”在文中究竟是怎么回事?5、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说说作者和“绿”之间究竟发生怎样的故事?6、阅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囚“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对文章重要语段、语句进行品读,感受作者爱绿之情深。
2、认识“绿”之品质,理解“绿”之寓意。
3、进一步认识本文写“绿”采用的形神兼备的写景方法,能运用该方法对常春藤进行扩写,丰富文章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品读导学仿写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绿”之精神,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爱绿之情深,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运用形神兼备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题目是——(同学齐声回答)《囚绿记》,作者是谁呢?(学生齐声答:陆蠡)现在我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一下作者。
(学生回答:略)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与作者有关的资料,大家请看(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
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jié)而秀美。
译著有《罗亭》《鲁滨逊漂流记》等。
)我想,大家课后肯定作了充分的预习,现在我们一起分享预习的成果。
二、分享分享一:给带点的字注音(多媒体出示,见预习内容1)学生注音,全班同学读2遍分享二:1、“囚”是什么意思?文题中“绿”具体指什么?“囚绿”在文中究竟是怎么回事?2、说说作者和“绿”之间究竟发生怎样的故事?(多媒体出示2个问题,见预习内容4、5)老师:你能从字形上猜读“囚”的意思吗?学生:里面是“人”,外面是四堵墙,把人关在里面,就是拘禁、关押的意思。
老师:是啊,可这篇文章作者囚的不是人,而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绿)(老师板书:绿,并在“绿”上加方框)“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学生齐声答:常春藤)“囚绿”在文中究竟是怎么回事?学生:就是把常春藤从外面牵到屋子里老师:“我”和常春藤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我”选择了窗外有常春藤的房间住了下来,非常喜爱它,和它作无声的对话,而且把它牵引进屋子。
可常春藤却向外生长,越来越柔弱,“我”最终把它放了,并非常怀念它。
三、拓展拓展一感受作者爱绿之情深(多媒体出示)1、作者为什么囚绿?作者爱绿到何种程度?(多媒体出示问题)老师:那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学生:作者很喜欢它,囚了它,让绿和自己更亲近,让它装饰自己的房间。
老师:这在文章的第几小节出现的?(学生答:第8小节)那大家一起把第8小节朗读一遍(学生读)老师:作者爱绿究竟爱到何种程度,以致要把绿囚起来。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2—7)小节,用圈点勾画法把作者爱绿的语句、词语找出来并在文旁空白处作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圈点勾画,老师巡视)老师:好,现在请你们把勾画的语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学生1:我划的句子是“我便是喜欢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老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房间呢?学生:在文章的2、3小节中可看到这是一个狭小、潮湿、闷热的房间,作者为了绿宁可住在这样的房间,说明他很爱绿。
学生2:我选的是“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对这片绿色的渴盼,说明绿色在“我”的生命中极其重要。
学生3:“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这片绿色的欣喜若狂。
学生4:第7小节“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到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写出我对这片绿色的迷恋。
老师: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理解很深刻,作者为什么对绿色情有独钟呢?(多媒体出示这一问题)你能在原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学生:第5小节中“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老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那为什么说“绿色是安慰”呢?文章中有没有语句表明作者需要安慰。
学生:第5小节中写着:“在这个古城,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所以绿色是他心灵的安慰,精神的寄托。
老师:是啊,作者称常春藤为“绿友”,常和它作无声的对语。
他想留住绿色来慰藉自己抑郁的心情,由此感受友爱和幸福。
作者因爱绿而囚绿,你认为他的做法妥当吗?学生:不妥当,爱它就应该给他自由,让它在外面自由快乐的生长。
老师:你说得很对,爱它就给它自由。
爱小鸟就不应该把它囚在笼子里,而应放飞自然,给它自由的天空。
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爱,一种高境界的爱。
作者最后有没有放了它?学生:放了,作者郑重地开释了这株常春藤。
老师:你怎么理解“郑重”?学生:“郑重”写出了作者释放时的一种小心谨慎、庄重的态度,表明作者对生命的尊重。
拓展二认识“绿”之品质(多媒体出示)1、作者囚住的是一株怎样的绿?(多媒体出示)老师:作者囚住的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绿友”呢?文章哪几小节对常春藤进行了具体而集中的描写?学生:7、10、11小节老师:请大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这几小节,边读边感受常春藤的形象。
学生读,老师巡视。
老师:这几小节中,哪个句子揭示了常春藤的特性?学生:“它是多么固执啊!”老师:它的固执表现在哪里?学生: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老师:那你从固执这个词语中读出了什么?学生:读出了顽强、不屈。
(板书)老师:它为什么总是向外生长呢?学生:它追求光明,渴望自由。
(板书)2、理解作者笔下“绿”的寓意(多媒体出示)老师:作者是为了歌颂常春藤而写绿的吗?请看一则小故事。
(多媒体出示陆蠡被捕后与审判官的一段对话,请同学朗读)老师:看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发现?陆蠡与常春藤之间有没有某种相似的地方?学生:陆蠡不屈服于敌人,顽强。
老师:我们从“绿”身上看到陆蠡的影子,看到陆蠡的一颗不屈的灵魂,高贵的心。
(板书)老师:作者是在什么时期写这篇文章的?请在文中找一找。
学生:“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
老师:“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处于日本的铁蹄之下,作者写常春藤其实也是歌颂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渴求光明的民族气节。
(板书)学到这儿,我想这株常春藤一定会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在它的外形,更在它的精神。
拓展三学习写’“绿”之方法(多媒体出示)阅读课文第10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常春藤的?(多媒体出示)老师:请同学朗读第10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常春藤的。
同学读学生:先写它的尖端、细叶、卷须外部特征,再写它的品行。
老师:那是一种什么写法呢?老师告诉你们,这叫着形神兼备(板书)。
就是既要写它的外形,又要写它的精神。
其实我们在初二时就学过这种写法。
(多媒体出示《白杨礼赞》第5小节选段)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哪几句写了形,哪几句写了神?学生:第1句,最后两句写白杨树的精神,中间几句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是写它的外形。
老师:我们同学是不是也能用这种方法写一写心中的常春藤呢?测评根据第7自然段内容和老师提供的几张图片,发挥合理的想象,用“这是一株——————的常春藤,你瞧————————”的句式,写出你心中的常春藤,注意要形神兼备。
(多媒体出示问题,出示常春藤的几张图片)学生写,老师巡视学生写好后展示,老师点评。
多媒体展示老师写的范例,老师深情并茂朗读课堂总结:学到了一种精神——顽强知晓了一种爱——放手学会了一种写景的方法——形神兼备布置作业:这篇文章很有特色:借景抒情,托物寓意描写景物,形神兼备文字表达,质朴细腻善用修辞,感情真挚请同学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学反思;本堂课按预习—分享—拓展—测评这四个环节实施教学。
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前提条件。
本课课前特设置预习案,其中包括预习目标,预习内容。
预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方向,预习要点。
根据学情及本课的内容设置简单而具体且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的预习内容。
字词的预习扫除了阅读障碍,几个简答题的设置,让学生理清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
从分享这一环节可看出,有95%的学生达成预习的目标。
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拓展部分设置的几个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学生通过对文章重点语段、语句的品读,感受作者爱绿的情怀。
通过对作者这一做法的评价,知晓放手也是一种爱。
通过对作者事迹及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了解,理解作者笔下绿的寓意。
通过对作者写绿手法的揣摩,学到了一种形神兼备的写景的方法。
测评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丰满了常春藤的形象。
整节课处处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思维能力得以激活,想象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学习的意识很强,课堂气氛活跃。
整节课鲜活、灵动,充满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