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论文10篇【论文】

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论文10篇【论文】

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论文10篇第一篇: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一、实施先学后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先学后教模式是相对于先教后学模式而言的,该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生从上课开始就是自学,有目的地自学,这样不仅给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将先学后教模式应用到课堂之中,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以先学后教模式在《明治维新》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进行概述。

先学: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并自主地将明治维新和清朝的“百日维新”进行对比学习。

当堂练环节:(1)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____。

(2)试说明百日维新失败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影响因素。

(3)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主要的成果是____。

……后教:我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以及当堂练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同时,也促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走进历史课堂,成为课堂发展的主体。

二、借助小组讨论,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讨论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师的“一言堂”,而且,也有助于生生之间的交流,对高效率的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实施小组讨论模式时,教师要选择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要鼓励学生自主发表意见、看法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的中心思想。

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立足于历史教材,要借助小组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确保历史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例如,在教学《毛泽东思想》时,为了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小组讨论模式,首先,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确保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借多媒体辅助,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多媒体是现代教学手段的重要方式之一,该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将抽象的历史课堂形象化,而且,也能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之中。

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效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要借助恰当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轻松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例如,在教学《音乐与影视艺术》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早期的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乐、爵士乐和摇滚乐等,并引导学生将其与现在的进行对比,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和影视艺术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高效自主的历史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恰当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在确保历史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的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历史教学中文字史料的运用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好处1.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更深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突出本门学科的特点,比如数学就要突出数字而不是文字,所以历史要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庄重,而不是把它当做语文教学一样讲故事。

在课堂上,教师将史料运用到学习中,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

运用时间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当教师在讲解西汉统治者削弱外藩时,不仅可以讲述李广、卫青、霍去病抵抗外敌的历史,还可以运用著名政治家晁错提出的对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短短几句话就能把当时面临的困境交代八九,反而不需要教师用大篇幅文字去讲解,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西汉削藩的迫切性,使学生能理解得更深刻。

2.提高学生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提出过,一个人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不仅与头脑发达程度有关,还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通过营造类似环境是很好地学习历史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不可估量的有利作用。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们开设历史学科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希望学生记住历史过程,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借鉴历史,汲取失败的教训,同时学习成功的经验。

通过运用史料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这些资料进行探究,寻找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直接从现有的学术观点体会,这样比直接学习得出的结论更能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比如,当教师在讲解到甲午战争时,李鸿章面对日本海军采取保船避战的战策,学生可以通过采取史料来比较当时中日两国军队的悬殊以及中国面临的困境,从而去体会李鸿章这么做的原因,自我探索思考这是不是最合适的方法,这么做带来的直接影响。

这些问题,学生都可以利用史料相互讨论、自主探究得出结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观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同时也能培养发现历史真理的能力。

二、在高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史料利用史料可以获取想要了解事件的背景,但是同时它并不是事件的全部保留。

很多时候,史料只是作者用自己的角度对当时事实的记录,理所当然地,并不是全部史料都是准确无误的。

有的史料融入了更多的作者感情,使作者产生明显的情感偏向,也有的史料被当局者垄断,报道并不全面,存在失实的可能,所以教师在筛选这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史料时首先要考虑正史。

作为教师,一定要严格把关,挑选最符合实际最公平的史料,然后进行分析研究,否则将会给学生带来误解和困惑。

比如,对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初一学生就选择容易理解的图像史料,帮助他们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而对于已经学习过很长时间的初三学生,就可以选择没有经过加工的、能自行探究的史料来深刻理解历史。

综上所述,史料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影响,那么怎么最大限度地发挥史料的价值呢?我们就要从筛选史料、理解史料、剖析史料几个过程认真分析运用史料教学的有效方法,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合理运用史料。

第三篇: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思考一、我国中学阶段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我国中学阶段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情况较“应试教育”时期有卓越成效,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缺陷:(一)思想教育效果不明显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形式主要为讲授法,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罗列,而思想教育仅仅是简单的总结。

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这一课内容时,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林则徐的史实得出林则徐是民族英雄的结论,而很多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草草得出结论,这就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精神,德育的目的也就无从实现。

(二)教学评估体系不完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能力与学生卷面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这就易造成教师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的德育。

二、新课改下中学阶段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改进措施(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强调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师的功能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新课改下的中学阶段历史教学应考虑学生的学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只有把学生设为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主,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凸显德育功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新课改下的中学阶段历史教学应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讨论法、材料分析法、比较法、参观考察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

如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时,若结合相关影像资料(如《鸦片战争》)进行教学,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战士因吸食鸦片而丧失战斗力,官员们应吸食鸦片而不务朝政,百姓因吸食鸦片而国破家亡。

这些不仅重现了鸦片战争所带来的灾难,还使学生对毒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萌生出抵制毒品的思想。

(三)提高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历史教师是中学生历史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其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素质与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程度之间有直接关联。

除此之外,历史教师还要有正确的教育观、较强的教学能力、系统的理论知识、渊博的专业学识及科学研究素质等。

历史教师以身作则,更能为学生树立良好学习榜样,进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使渗透德育的理念在中学阶段历史教学中生根发芽。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中学阶段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是一个深远的研究主题。

让学生接受德育,使其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是所有教师们的教学责任。

教师应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

第四篇: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一、历史教学中的“拦路虎”如今,无论哪一门学科,其教学理念都离不开教学引导。

引导是重中之重,只有将引导做好了,才能考虑其他的教学模式。

教师联系书本,切合实际,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在课堂要时不时地带着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学内容中的兴趣,才能爱上历史课,才能自主、热情地学习历史。

而引导的缺乏不外乎两个原因:(1)对历史不够重视,学生缺少基本的历史学习热情;(2)教师的专业性不强,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就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1.致力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激发其对历史的热情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诚不欺我也。

阅读是一位良师益友,它不仅能够开阔我们的眼界,还能提升我们的智力。

而要想致力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激发其对历史的热情,阅读的重要无可比拟。

举个例子,在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概括是关键。

即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对这门课的内容进行一个概括总结,列出每一段的简洁提纲,让人一目了然,对所学的内容也能有个大概的了解。

让学生之间自由组合,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分析,列出合理的提纲,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这样学生才会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与理解。

2.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拓展在学习中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拓展并不可少。

而通过一定的实践之后,我们发现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三个时间段:分别是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在教学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预习的过程,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如,在教师进行《鸦片战争》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触类旁通,引左右而言。

比如“鸦片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与尼古丁有什么区别?”等等。

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对健康更好地把握。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知识片段合理地提出一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与探索。

如“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的本质是什么,它与当时的社会现象有怎样的联系”?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