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教育民主化: a、教育机会均等 b、师生关系民主化 c、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区别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和格塞尔。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和华生。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它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社会经济。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义务教育:也称强制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适合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它最具有强制性、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生存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条例等。
具有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和强制性。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学科课程: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
亦称分科课程。
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他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课程的一元化:课程的编制应当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
课程的多样化:课程也应当广泛反映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不同民族、阶级、阶层、群体的不同文化、利益和需求;反映不同学生个人的个性发展的选择与诉求。
即反映各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属于一级课程。
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
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
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教学大纲:又称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亦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任务:是由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
教学方式:狭义的教学方式常常是构成教学方法运用的细节或形式。
它本身不能独立完成某种教学任务。
广义的教学方式包括教学形式,甚至涉及教学内容的组合与安排。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分组教学制: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个别教学制:是指让学生们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
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以自由和合作为原则,注重个体差异,废除了课堂教学、课程表和年级制。
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是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
导生制学校:也称“兰卡斯特-贝尔制”,18世纪后期,贝尔和兰卡斯特分别在印度和伦敦创立“导生制学校”。
它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人,在指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在对小组进行教学。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
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邻居、亲友、老同学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空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广义的学习:是指任何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况、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动力。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分斋教学制度。
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
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目的是培养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因是年为旧历壬寅年,故称之。
这个学制虽经制定但并未实行。
稷下学宫:是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百家争鸣的发祥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也是集讲学、著述、育才、咨议为一体的多功能学校。
办学具有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学无常师的特点,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规》,体现了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