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杭州师大:
4.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话。
其内涵为:1.在劳力上劳心,破除传统教育下劳心与劳力分离的现象,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公,教劳力者劳心—教做工的人读书,使人人都手脑双挥。
2.行是知之使,破除只从读书听讲求知识的教育,从做入手求知识,求创造。
3.有教先学,有学有教4.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
5.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侧重于说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等几大部分。
其中论述的主要教育原则有: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和教学相长。
2011中山大学
1.非智力因素:
是相对于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6个方面:
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报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形成性评价:
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
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3.学习迁移
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4.变式
是通过改变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变现形式。
其特点是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
课题的表述常常把解决课题的特别关键的本质属性隐蔽在非本质属性之中,教师在教学时,就得启发学生一步一步从非本质属性中把本质属性揭露出来。
这就必须运用变式规律。
2012南京师大
1.教学目标:
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道德情感
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
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的心里体验。
2012陕西师大
1.教学适应生活说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不满于斯宾塞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观念而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学校即社会的观点。
与斯宾塞不同,杜威反对把教育视为对未来生活的准备。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这就是是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著名的学说。
2.素质教育
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和心里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某种意义上,素质能让人联想到潜能。
这些定义都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也主张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里素质的培养。
3.研究性学习
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知道下,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展开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4.建构注意理论的基本教学观点
1.知识观
2.学生观
3.学习观
4.教学观
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2)知识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3)不同学习
者对同以问题有不同的理解
学生观: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把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生出新的知识,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
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3个重要特征: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教学观:(1)教学要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经验的增长和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2)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处理问题的活动。
5.学制
学制的概念: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
学制的要素:学校的类型、级别、结构。
类型:指哪一种形式、哪一种性质的学校。
级别:指学校在学制系统中所处的阶段以及在同类性质的学校中所处的地位。
学制的结构决定了学校的类别,反映了学校之间的交叉,衔接,比例等种种关系
学制的依据:(1)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3)要考虑人口状况(4)以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为依据(5)适合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6)汲取原有学制中的精华,参考外国学制的经验。
2012聊城大学
1.德育过程
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它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教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以及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2.五育并举
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注意教育、实利注意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重要思想。
五育有各自的内涵,但是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也成为制定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3.新学校运动
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又称新教育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
新学校运动初期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雷迪、德国教
育家利茨和法国教育家德莫林等。
进入20世纪,新学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爱伦.凯、德可乐利、罗素等人。
4.程序性知识
是人脑中存储的关于步骤、程序、操作的知识,也就是怎么做某件事情,它是一种动态的知识,表现在为信息转换活动而进行的具体的操作,学会一种程序或许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是一旦学会之后这种知识便会长久地储存在长时记忆中,不会遗忘。
2012宁波大学
1.教育制度: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2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
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生存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条例等。
2.教材:
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它是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明晰而系统的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
3.有教无类:
对于有教无类的来源有不同的理解。
关键在于对“类”作何解释。
一般认为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
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
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他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4.设计教学法:
是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他把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的和道德的因素。
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
5.教学设计:
也称教学系统设计。
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的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