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一、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特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与传统规划思维的不同点:(1)以人为本;(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基础;(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有什么异同?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检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则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的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或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
同时,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有什么异同?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1 / 15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地位:(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体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3)是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4)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报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2)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3)项目区概况;(4)建设规模及防治措施布局;(5)技术支持;(6)项目实施;(7)项目组织管理;(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2 / 15(9)效益初步分析,重点说明项目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0)结论与建议;(11)附件。
报批:大中型基本建设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项目的项目建议书,按隶属关系,先送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或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审查,由国家计委部门审批。
以中央投资为主的小型项目和限额以下项目,按隶属关系,由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计委依据有关政策、规划、投资额度等进行审批。
6.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是项目周期中前期准备阶段的核心工作内容,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报告既是项目上马后和实施过程中进行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又是项目竣工时验收的主要依据。
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体、附表、图纸、附件。
7.简述如何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评估与决策?项目评估是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及评估部门的要求有重点地进行评估。
(1)项目必要性的评估。
(2)项目建设条件的评估。
(3)建设方案的评估。
(4)综合效益评估。
(5)对有关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建议。
(6)评估结论。
决策:明确表明对可行性研究的意见,包括同意立项、不同意立项、可行性报告及项目方案作修改或重新设计、建设推迟立项,待条件成熟后再重新立项。
表明上述4类结论性意见的同时,应简要说明理由,供决策者参考。
8.简述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基本特征:综合性、协调性、战略性、区域性、实用性。
3 / 15原则:(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可持续发展原则;(4)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原则;(5)整体优化原则;(6)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原则。
9.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的总称,一般指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及气候资源。
生态环境问题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环境建设指利用生态系统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基础理论以及生物、物理、化学等管理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结合农业、林业、牧业、水利生产,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对脆弱生态环境和退化生态环境进行的治理、恢复与重建。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对某一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强化的中、长期发展和运行的战略部署,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在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
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理论基础1.人地协调发展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协调论认为人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与所有系统一样服从以下规律:4 / 15(1)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2)系统对立统一的双方中,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孤立存在;(3)系统的任何一个成分不可无限制地发展,其生存与繁荣不能以过分损害另一方为代价,否则自己也会失去生存条件。
因此,人与自然应该互惠共生,只有当人类的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整才是正确的。
保护生态系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因而人类自身的道德规定就扩展到包容生态系统。
在促进整个人地关系的和谐完整的同时,也就促进了该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和完善。
2.在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过程中,如何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原则?(1)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理论是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础理论之一。
A.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能忽视人类内部利益关系的协调;B.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应确保人地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对平衡;C.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考虑不同地域的差异性。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3.结合你的理解,谈一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这是在当代以及在人类可预见的未来内符合人类最终发展目标的发展模式,是担负着保证人类永续地生存于地球上的唯一道路。
内涵:(1)环境与经济是紧密联系的;(2)代际公平;(3)代内公平;(4)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要维护生态环境;(5)公众参与。
4.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指导作用?(1)依照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原则,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重大决策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5 / 15(2)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实施的资金保障制度;(3)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内涵中的公众参与要素,建立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公众参与制度;(4)基于代内公平与代际间公平的需要,建立重大决策与规划实施的监督与追究责任制度。
5.作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基础理论之一的生态系统理论,其基本概念和内涵是什么?基本观点:(1)生态系统是客观存在,它具有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不管是否承认、是否意识到,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都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并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必须深刻认识生态规律,掌握和运用生态规律去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6.指导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主要生态学理论原理有哪些?(1)物物相关率(2)相生相克率(3)能流物复率(4)负载有额率(5)协调稳定率(6)时空有宜率(7)生态位原理(8)整体效率原理(9)结构决定功能原理7.试论空间结构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内涵?6 / 15二战后,发达的工业国家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经济进入长期的高速发展阶段,影响经济发展因素增强;因素间作用形式与结果更为复杂化,使得区位理论难以解释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而且在区域发展规划、管理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也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区位理论得到继续发展,分为区域分析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
德国人施吕特尔于1906年提出了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之后在解决集聚问题内容的扩大产生的另外两个问题上产生了空间结构理论。
基本内涵: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该理论概括的不是单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而是综合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客体。
8.简述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关系。
基本内容:(1)以不同的社会经济“疏”和“密”的带状和面状地域组成的空间结构;(2)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构架和脉络;(3)最佳的企业规模、居民点规模、城市规模和中心地等级体系;(4)以城镇型居民点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5)空间相互作用;(6)社会经济发展各阶段上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演变。
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关系: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为了提高不同地域空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增强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建设决策过程,是一项涉及自然社会和经济巨系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空间结构理论则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作为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无疑将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支撑。
9.人地关系、空间结构人地关系指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空间结构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
10.论述调整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主要措施。
(1)重大工业建设项目的导向7 / 15这类大型、特大型项目,无论建于正在不断集聚的城市区域,还是处于分散化过程中的新区,都会吸引一部分企业、城市、公共设施集聚到所在地区,导向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