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知识结构图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知识结构图
到声音。 次声:20 Hz以下 可听见的声音:20 Hz~20 000 Hz
超声:20 000 Hz以上
乐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特征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有关
噪声的含义从从环物保理角角度度看看,,对无人规有则干振扰动的发作出用的
【例2】男低音歌手独唱时,由女高音歌手轻声伴唱,下列对二人声音 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男低音歌手比女高音歌手音调低,响度大 B.男低音歌手比女高音歌手音调低,响度小 C.男低音歌手比女高音歌手音调高,响度小 D.男低音歌手比女高音歌手音调高,响度大 【错解】B
【错因分析】误认为声音的音调高,响度一定大,而错选B。音调是 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此 声音听起来就“尖细”;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此声音听起来就 “低沉”。响度指我们常说的声音的大小,如“声音洪亮”“回答问 题响亮”,它不同于音调。男低音歌手独唱,说明男歌手音调低,响 度大;如高音歌手轻声伴唱,说明女歌手音调高,响度小。
举一反三 2.老牛的叫声和蚊子飞行时发了出的声音相比较,老牛的音调__低__ ,蚊子的音调__高__;老牛的响度_大___,蚊子的音调_小___。用小提琴和二 胡同时演奏《二泉映月》,能分辨出小提琴的发声,是因为二者的音__色__ 不同。
【例3】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 相同的是_甲___图和_乙___图;响度相同的是_乙___图和_丙___图。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
减弱噪声的途径传播中:阻断噪声传播 人耳处:防止噪声入耳
奇异的声现象反共射鸣
声与现代科技
应用超次声声的的应应用用
声识别技术
易错盘点 易错点一:声音的产生 易错现象:不能正确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具体问题 中,如“击鼓”,误以为“停止敲击”等同于“停止振动”。 【例1】在敲响大钟时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仍“余音 不止”,原因是( C ) A.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B.大钟的回声 C.大钟仍在振动 D.大钟虽然停止振动,但是空气仍在振动
举一反三 4.下列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D ) A.足球比赛时球迷震耳欲聋的呼喊声 B.交响乐团演奏的锣鼓声 C.工人师傅在一台有毛病的柴油机旁仔细听它发出的声音 D.上课时小林和同桌轻声细语的交谈声
易错点 4:利用回声测距 易错现象:没有正确理解回声,而直接利用 s=vt 计算距离。 【例 5】在海面上利用声呐系统将声波垂直射向海底,经过 1.2 s 接 收到回声,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 1 500 m/s, 此 处 海 水 的 深度是多少? 【错解】s=vt=1 500 m/s×1.2 s=1 800 m 【错因分析】误认为 1.2 s 是单程时间,单程时间应为12t。
【错解】乙 丙 甲 乙
【错因分析】从波形图上看,单位时间振动的次数是频率,反映音调的 高低,偏离横轴的最大位置是振幅,反映响度的大小,二者不能混淆。 图甲和图乙上出现的波峰的个数相同,即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音调 是相同的;响度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举一反三 3.如图所示,是用示波器显示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图, 其中频率最高的是( B )
【错解】B 【错因分析】外力的“敲击”是使物体振动的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外力 (“敲击”)停止,振动就停止。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 止,发声也停止。大钟“余音不止”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举一反三 1.下列关于声音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振动停止,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没有听到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 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易错点二:乐音的三要素 易错现象: 1.音调和响度相混淆,误认为声音的音调高,响度一定大。 2.不能正确分析示波器上显示的声音波形图的音调、响度特点。
易错点3:对乐音与噪声区分不清 易错现象:对噪声理解不全面,误认为乐音一定不是噪声,响度大的 一定是噪声。 【例4】关于噪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噪声 B.乐音一定不是噪声 C.有些情况下,乐音也可以成为噪声 D.所有噪声响度一定很大 【错解】B、D 【错因分析】对于B选项误认为乐音的振动是规则的,一定不是噪声 ,对于D选项片面地认为响度大的声音才称得上是噪声,从环保角度看 ,只要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与响 度大小无关。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产生条件:物体振动
传播
需要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声道影15响℃因空素气:中①的介速质度的为性34质0 ;m/②s。介v固质>的v液温>度v气
声带振动,发出声间;声波传入人耳,触动鼓膜,产生听觉,听
人的发声 听声能力
解:s=12vt=12×1 500 m/s×1.2 s=900 m
举一反三 5.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 s,所以要能听到自 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至少多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速度取340 m/s)
解:s=12vt=12×340 m/s×0.1 s=1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