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受XXXXXX的委托,我院承担其拟建的XXXXXXXXX基站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一)项目概况
拟建基站位于XXXXXXXXX,勘察范围约为12×12m,通信基站为轻型钢结
4. 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5. 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6. 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型,预测可能的地震效应,并提供抗震设计的有关参数。
(三)勘察依据
1. 工程勘察合同;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本次勘察投入设备有:GXY-1型工程钻机一台(套),标准贯入试验设备一套,JC-X2型静力触探测量仪一套,全站仪一台,d2-3水准测量仪一台,土工试验采取专业仪器、设备,软件系统采用建设部批准使用的上海澳泰克KT3000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处理系统。
(二) 勘察工作量
本次勘察野外工作于2011年7月31日开始,于当日结束。
依据勘察规范,
结合场区地质条件以及拟建物的特点进行勘察工作量布置。
本次勘察工作共布置勘探点3个,其中钻探孔2个,静力触探孔1个,总进尺34.30m,具体勘察工作量见下表。
勘察工作量一览
三、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勘察场区地形较为平坦,孔口标高29.11~29.96m。
地貌单元为XXXXXXX。
勘探点高程测量:勘探点的高程测量,用假定高程点引测,其具体位置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引测点高程假定为30.00m。
(二) 工程地质分层
根据钻探揭露、原位测试、土工试验成果综合分析研究,将勘察深度12.45m 内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层,现分述如下:
1. ①杂填土层:
灰褐色,结构松散,以粘性土夹砖块、毛石为主。
层底标高28.96~28.21m,。
2.统计结果
根据现场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等,经统计、分析、计算,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附表1:《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成果表》。
四、水文地质条件及评价
)。
外鉴定和该地区已取得的成熟经验求得各工程地质层承载力特征值(f
ak
E一览表
各工程地质层承载力特征值f ak及压缩模量平均值
s
(二) 场地地震效应及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1. 地震基本烈度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勘察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2.场地类别
第①工程地质层杂填土层:结构松散,力学性质差,应开挖清除。
第②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层:呈硬塑状,为中等压缩性土,承载力高。
第③工程地质层粉土层:埋藏深,湿,呈中密至密实状,承载力较高。
(五) 基础方案及持力层选择
1.天然地基
基础型式可采用独立基础,以第②工程地质层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2.桩基础
如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可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桩长以10.00m为宜。
根据原位测试并结合本地区经验估算出场地各土层的侧阻力特征值q sia和端阻力特征值q pa,具体如下:
桩的侧阻力特征值(q sia)与桩的端阻力特征值(q pa)表
1. 通过综合勘察手段,查明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分三个工程地质层;
2. 提供了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并进行了评价
第②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层:f ak=200kpa
第③工程地质层粉土层:f ak=160kpa
3. 拟建物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4. 估算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为245(m/s),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m,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
5. 勘察场区内无软弱土、液化土层分布,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适宜建筑。
6. 依据区域地下水资料:场区地下水按环境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