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年中国渔文化研究特点评述

百年中国渔文化研究特点评述

百年中国渔文化研究特点评述李 勇(苏州市职业大学 管理系;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苏 苏州 215104)提要: 1906—2006年百余年间,基于民生问题的中国渔文化在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研究内容,既包括渔业生产方式和渔民生活、习俗、信仰等,又将海防、环保、市场和公司制度、渔村建设以及水产教育科研等纳入研究视野。

灵活运用其他社会学科研究方法,促进渔文化研究的发展。

这些研究丰富了中国龙文化。

关键词: 百年;中国渔文化;研究特点;评述中图分类号: K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9)06-0095-04 “渔文化”是“文化”(c u l t u r e)的一个子概念,内容包括鱼类捕捞、养殖(p i s c i c u l t u r e)、渔获物加工等渔业生产方式,也包括渔民独特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内容。

渔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近代“渔文化”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很多学者认为,渔文化研究仅仅局限于渔业生产和渔民生活的领域其价值是有限的,渔业发展和渔民队伍的强大对于维护国家海防安全、水资源环境保护、开发渔村旅游文化资源等意义重大。

在制度层面,有关学者肯定了近代市场制度、渔业公司制度以及渔业合作社制度,认为这些制度的创新能有效地减少渔业经济的“负外部效应”,对于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渔民自身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这些研究扩大了渔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渔文化的发展。

一、20世纪初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渔文化研究著述特点中国近代第一部渔文化专著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上海江浙渔业公司铅印的《中国渔业历史》一书。

作者沈同芳,江苏武进人。

该著作是他在江浙渔业公司任职期间,为提倡新式渔业而写成的。

沈同芳认为中国渔业的发展历史,古代尚无专史,所以他提出:“渔古无专业,故亦无专史”。

①本书分“前代渔史总论”、“渔界总论”、“渔业公司”、“渔业设官”、“渔捞”、“制造”、“养殖”和“水产”8个部分。

着重记述的是清代我国渔业发展的历史。

“前代渔史总论”中,作者认为,“渔业”一词,是人类社会“利用羽毛鳞界诸品就其所长从而为之辞”。

②意思是指人类开始定向索取大自然的自然资源作为从业的分界线。

古代所以渔业没有专业,是因那时并非只专于一业的缘故。

渔业为一专业缘自“网罟耒耜”等改良后的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的使用,赖以“以佃以渔”。

在“渔界总论”中,作者首先强调祖国的领海权,认为“海界与陆界并重,各国公例也”,“渔业者,海岸之标帜也”。

③“海界”即允许国人行渔的海洋渔业权所及的海域。

书中对于沿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中国海洋渔业权所及的区域范围有明确的划定,这在当时外来入侵最猖獗的时代政治意义特别重大。

在“渔业公司”一章中,作者着眼于维护国家的鱼盐利益,感到“自中外交通,赆琛毕达,浸成商战之世界,商战之利用合群也,惟设公司为尤”。

④他推崇渔业公司制,向国民陈述推行新式渔业的重要性,对张謇1904年为中国引进拖网渔轮的功绩给予高度的肯定,还主张利用国家机器为后盾发展远洋渔业。

文末还附有渔会组织及章程、“渔校及水产商船校之组合”内容。

“渔业设官”简述其时筹办渔业公司的情形。

在“渔捞”一章中,记载了浙江镇海的海洋渔船、渔具和渔法,以及长江安庆段及湖南洞庭湖的淡水渔具和渔法。

在“制造”一章中,记述了中国早期的水产品罐头生产。

“制造”的内容实际上是水产品的初级加工和利用。

第七部分为“养殖”,谈到日本创设水产学校传授养殖技术,这在我国古书中有很多记载。

作者引证的史料有中国古代的移殖、保护、饲养三法。

移殖法实际是鱼苗的孵化以及后来的装捞;保护法是指在养殖过程中防病害的方法,其中提到了药鱼的恶劣习俗;饲养法着重介绍徐光启的江西养鱼法。

第八部分的“水产”内容以盐产为重点,兼及水菜类和珍宝类。

所以,本书虽然名为《中国渔业历史》,实际上主要反映了清代末年中国的渔业概貌。

准确地说来,该书实为清代渔业断代史。

因为作者的宗旨是为提倡新式渔业而作,所以也是顺应当时时代发展潮流的渔业经济学力作。

本书与梁启超的《中国国债史》、魏声和的《中国实业界进化史》⑤是近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学科的萌发之作,它的出现,结束了我国渔业没有专史的历史,是中国渔业经济史的拓荒之作,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本书后来还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中国图书公司版本。

1936年,李世豪、屈若搴合著《中国渔业史》一书出版,有学者认为“本书90%的篇幅放在三十年代渔业现状上,只有10%左右的内容是探求渔业发展历史的”,“作者是上下五千年式地勾勒中国渔业史的某些方面的发展轮廓,而未专门分历史阶段叙述,显得有些零乱和不成系统,但对于我们考察明清海洋渔业的渊源关系和历史面貌及现代海洋渔业的诞生还是极有裨益的。

”⑥还有的学者认为“本书是通代勾勒中国渔业史某些方面的发展情况……涉及淡水渔业者较少。

”⑦其实本书近三分之一的内容具有较高的渔业史学术价值。

如在“渔政设施及渔业行政机构之沿革”一节中,对于从明代的编订渔户之法,到清季政府筹办渔团、光绪末年渔业公司的建立,再到民国中央渔政设立专局以及渔业立法等渔政设施的历史演进过程,作者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

“渔会及渔业合作社之推进”一节,作者将渔业合作社和渔业银团等组织视为渔政设施,认为渔业银团“为渔业合作社推进中重要之助力”。

⑧作者将中国渔业史划分为“未开明时代”、“半开明时代”和“开明时代”三个阶段,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历史学界、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作者以江浙渔业公司的轮船拖网渔业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为例,以史实论述轮船拖网渔业对中国水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⑨。

该著作也是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渔业发展的一个总结。

为推行新式渔业,一些有识之士如张謇等早在1904年就主张开办渔业教育机构以培养渔业人才。

此后,有1912年成立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0年的直隶水产研究讲习所等教育科研机构,对渔业经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渔文化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民国政府组织专门人员编辑专业性的水产期刊,这些期刊有上海鱼市场的《水产月刊》、上海渔业指导所的《上海市水产经济月刊》、江苏省渔业试验场的《渔况》、上海市渔管处的《新渔》、河北水产学校的《水产》等刊物的创办。

《水产月刊》创办于1934年6月,抗日战争期间停刊,1946年复刊,1948年底因解放战争而停办,上海解放后又出版几期,该刊前后共出版50余期。

《水产月刊》的内容主要涉及鱼类学、当时中外的渔具渔法、中外渔业行政、中国渔业资源调查、东海和黄海海域渔业区秀美风光和渔民极端贫困生活状况、水产知识普及、上海鱼市场的营业统计、国内外渔业新闻,日本、美国、苏联、英国、挪威等渔业大国的渔业发展概况,既是一种渔文化科普性的读物,也向国民说明一国“渔业权”与国家主权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新渔》创刊于1948年7月,至1949年停刊,总共出版10期,该刊物宗旨,按照主办者的自称是“为增进国人对新式渔业的认识”,“积极推进机轮渔业的发展”,⑩内容涉及渔业生产方式、渔民生活、鱼市场、渔村风情等渔文化许多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学术界对于海洋渔业史的研究不景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海洋渔业史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成果评述1983年4月,张震东、杨金森编著,海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海洋渔业简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我国海洋渔业史的第一部著作,也是目前内容较为全面的一部海洋渔业史方面的著作。

作者特别是从海洋渔业科学技术史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的历史,更具有学术特色。

编写体例方面,本书“以各种专门问题为经,以各个时代发展状况为纬;有些问题主要介绍了最早的史料,因后来变化不大而未加详述”,1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创新。

这些特点和创新将中国海洋渔业史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20世纪末期以前,渔文化学术水平较高的著作当之无愧地要数丛子明、李挺主编的《中国渔业史》了,该著作于1993年7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本书从1983年“中国渔业史研究会”成立开始,组织当时全国渔业史学界最高水平的学术骨干,“搜集资料,分组撰写,集中统改,九易春秋”,12至1992年11月才完成全部的编著工作,因而可以说“代表了国内中国渔业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13全书分上、中、下三编,前有概论,后有附录。

上编、中编各五章,分阶段叙述了各历史时期的渔业概况。

上编为史前时期至中华民国的渔业历史:史前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秦汉至唐宋时期(前221年—1279年);元明和清朝初中时期(1279—1840年);晚清和中华民国时期(1840—1949年)。

中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5年的渔业。

下编为古近代名人事要。

全书详今而略古,从远古到民国时期一百多万年的渔业史和新中国成立后三十余年的渔业史所占的篇幅相差不多,而淡水渔业史的内容在全书中所占份额就更少。

本著作虽然对明清渔业进行专章分析探讨,但却将元、明、清三个朝代合并成一个大的历史阶段论述其渔业发展,这种做法明显很不科学,因为元代和明清两代的淡水渔业在诸多方面都有着比较大的差别,差异性远远多于共性。

但作者论述1840—1949年从研究经济史的角度出发,以晚清时期机轮渔业的出现作为中国现代渔业开始的标志,脱离了以政治制度的变革为划分历史时期唯一标志的机械做法,是一大创新。

作者还以较大的篇幅叙述渔业科技和教育,反映了八九十年代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思想。

欧阳宗书著,1988年11月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海上人家———海洋渔业经济与渔民社会》一书,是海洋渔业史研究的又一巨著。

全书八个部分,内容是“详明清”而“略古今”。

1998年恰巧是国际海洋年,中国政府又在当年正式将海洋经济确立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既然中国是太平洋西岸的海洋大国,中国从大陆走向海洋,“首先是从渔业开始起步的”,“中国由海洋迈向世界,则渔民是开路先锋。

”这是作者的写作缘起。

这一研究成果确实弥补了中国渔业史研究的一些空白。

20世纪80至90年代,为总结改革开放的成果,全国各地掀起一股编写专业经济史和各种水产专业志的高潮,渔文化研究成果和渔业志书不断涌现,很多学者开始着眼于区域渔业史和断代渔业经济史研究,形成中国渔文化研究的一大特点。

这些著作中,以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渔业史为多。

如《太湖渔业史》、《福建渔业史》、《吴县水产志》、《洪泽湖渔业史》、《浙江当代渔业史》、《当代中国水产业》、《江苏省渔业史》、《广西渔业史》、《福建海洋渔业简史》等。

14这些研究成果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对区域渔业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