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讲课稿:正常脉象上课了。
上午我们讲到了诊脉的一些基本情况,脉诊的原理、诊脉的部位、诊脉的方法,讲了这些内容。
下面我们讲第二节,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也叫做平脉、常脉或者是缓脉,有这样几种称法。
什么是正常脉象呢?就是在生理条件下所表现的一些脉象,这个脉象它有一定的基本特点、有一定的表现特点,但是不是指某一种固定的脉,而是切脉里面,你说哪一种脉就是正常脉,哪一种脉就不是正常脉,除了刚才讲有时候可以称缓脉为正常脉以外,一般不好说浮脉就是正常脉,沉脉、数脉、滑脉,哪一种脉象都不好说是正常脉,它有一定的表现特点。
临床上我们记录的时候,也一般不是描述(正常),记录病历也不是说它脉象正常,也不这样记,即使没有发现特殊的表现,它是属于正常脉象,我们写病历的时候也不写脉象正常,最多写一个脉缓,就用缓来代表这个正常脉象。
既不写平脉,也不写常脉,也不写脉象正常。
脉象正常,它能够反映气血充盈,气机健旺,阴阳平衡,精神安和,就是气血、阴阳、精神这都是正常的,因此就表现为脉象的正常。
脉象正常,怎么知道脉象正常呢?有什么特点呢?它的脉象特点是,部位上看不浮不沉,中取明显,不浮又是怎么样的不浮?不沉是怎么样不沉?就是说用的力量适中。
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情况下这就是浮取,什么样的情况下是沉取?这个脉象浮取也可以有一点体会,不很明显,中取就很明显,沉取也仍然有一些,不很明显了,这就是一个特点。
速度上、速率上,位、速、形、势,我们上午讲到脉象的要素应该包括位、速、形、势,这是讲的位置上不浮不沉,当然也不存在着长和短,从纵轴上它也不存在着长和短的问题。
长短多少啊?我们还有个说法,就是一寸九分,是不是啊,少于一寸九分,它只有一寸五分,那是短了,它两寸多长还在这里有脉搏跳动,那当然是长了。
浮和沉就是不大不小,不深不浅,中取明显。
快慢,不快不慢,反正就是要处于中间,什么就是快、什么就是慢呢?可以局限一下,我们说,上午讲了一下,1分钟呼吸18次,如果说按每息4次,闰以太息,就是说相当于每1息4.5次的样子,因此在80次左右,在这个范围之内,85次也可以正常,86、87也还可能是正常,渐渐正常,75、76、78都可能是正常,所以快慢是不快不慢,快了、慢了那都是病了,都是病理表现。
形态是不大不小,不深不浅,不快不慢,不大不小,那么到底有多大呢?也没有具体的来测量,当然这个是可以测量的,解剖以后把这个血管看看,量一下这个血管有几个毫米,恐怕不会超过1个厘米吧,3个毫米、5个毫米,恐怕就是3个毫米左右那么大一个范围,形体适中,太大了就变成了洪脉,小了是细脉,形体适中。
第四个,势力是从容和缓,应指有力,它的力量从从容容,那就包括了不快不慢了,和缓有力,是和缓有力这四个字,这是正常脉象的表现。
第五个节律,它的节律是节律整齐,没有歇止,它没有跳5下、3下、8下,中间停一下,也有的可能20下、30下,跳1下停1下,有的甚至1分钟没有跳(停),到第2分钟的时候它出现停了1下,那都是有歇止。
为什么强调50动?有的有歇止的脉它可能就是要50次才能够出现1次。
这是正常脉象,我可以说这个正常脉象,可说它提了正常脉象,也(等于)没有提,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不深不浅,和缓有力,节律整齐,六个不,三条六个不,没有很多的实际意义,要靠我们去体会,老师告诉学生这种脉显得大,这种脉显得浮,显得沉,正常脉象的特点。
随着生理活动、季节、气候等等,它可以发生相应的变化,等一下我们要讲,会要讲会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这样一种正常的脉象,古人把它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我们现在在病案上记录的时候,从位置上看,看不出明显的有什么问题,不浮不沉,从速度上看没有明显的问题,不快不慢,从形体来看没有明显的问题,不大不小,并且还有从容和缓有力、节律整齐,这样的特点,那我们记录病案不可能这样记啊,详细的(记)这个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不大不小、和缓有力、节律整齐,不会记这么五句话,那就是简单用一个缓字加以代替,缓脉,所以缓脉可以称为是正常的脉。
这是一个缓脉的脉图,我们上午已经讲了,这是一个升支、降支,降支下面有几个曲折,这就是典型的脉缓的脉图,正常的脉的脉图显得很流畅,弹性也比较好,升降显得很正常,这是个缓脉的脉图。
刚才讲正常脉古人称之为有胃、有神、有根。
所谓有胃,是讲脉里面有胃气,这个脉跳起来,这个脉跳得和里面(的)胃气,胃的功能、胃气的情况有关,跳起来体现了这里面的胃气充足不充足,脉跳,不是脉里面还藏了一个、血管里面藏了一个胃,六腑的那个胃,只是说脉搏跳起来说明这个人他的胃气是健旺不健旺这样一个问题。
表现有很多,古人有很多的说法,每一本书上基本上都有这种说法,比如说《灵枢》讲,“谷气来也徐而和”,那是胃气吧,谷气是胃气,那脉搏来是什么样呢?徐缓而和,徐而和,和缓。
《景岳全书》讲“谷气即胃气,胃气即元气,夫元气之来,力和而缓。
”等等吧,很多说法,就是具有从容和缓的特点,从容和缓的特点主要是从势力上来看的。
和缓的脉说明什么问题呢?和缓的脉是从容和缓,它的主要特点是从容和缓,应指有力、节律一致那些都有的,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不大不小,主要的特点是从容和缓,从势力上看是这样一个问题。
它说明为什么叫做它有胃气,不说它有肝气、有肾气?有胃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说明了脾胃的功能,我们人体的气化、气血的生化(正不)正常,脾胃的功能健旺不健旺,主要是说明这个问题。
脾胃功能健旺的,说明它的脉就会和缓从容;脾胃功能不健旺,它可能就会失掉和缓从容的这么一种状态。
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脾胃功能好,营养物质充足,它这个基础打得牢,所以脉搏跳起来从从容容、和和缓缓,不慌不忙,就是胸有成竹的意思。
我们过去讲手中有粮,遇事不慌,有粮食,有这个物质基础,所以就显得从容大方,(有)这个实力、有这个国力。
我们人体的胃气、这种物质基础有保障,因此把它叫做有胃。
如果胃气少了,就是胃气衰,没有胃气了,一点从容和缓的感觉都没有,那当然是胃气消亡。
第二个叫做有神。
这个有神我们在讲望神的时候也讲过,得神叫做有神,少神叫做神气不足,失神。
那个有神是讲的人体的两目、面色、神情和形体。
脉中有没有神,就说明脉里面这个神气怎么样。
神气怎么样也有很多说法,李东垣的这个话讲得好,叫做“不病之脉,不求其神而神无不在也,有病之脉,则应求其神之有无”,就是说正常的人自然是有神的,一个非常健康的人,从他整个看,望神的时候,肯定也是有神,倒是生病的时候你就要考察一下,这个人神气足不足啊,是不是少神,是不是失神,是不是神志错乱,我们看望全身的神是那样,现在看脉搏也是这样。
正常的人脉搏是会有神的,健康人、常人脉搏是有神的,有病了、生病了以后要考察它有不有神。
脉中神怎么去体现呢?重点是有力无力,几个说法都是强调的有力无力,所以脉律整齐、柔和有力,重点讲的是柔和有力,前面讲的从容和缓,有一个“和”,这里也是一个“和”,和缓,有胃是从容和缓,有神是柔和有力,特别里面提出有力,但是有力并不是像个钢管一样的那么很强硬,它也有柔和的特点,并不是那么一味地硬,脉管本身并不是很硬,只是说跳起有力,这就是有神的表现。
有神说明我们人体的精神和生命活动是正常的,是健康的,有病也是比较轻。
这种脉有神和脉搏有胃,两个能不能区别开?实际上我看很难区别开,从容和缓如果没有力了,从容和缓,从从容容,不急不慢,从速度上来看的,重点是看速度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而这个有神是柔和有力,是从势力上看。
那么一个脉象如果它是从容和缓,真正有胃的人,他脉搏也肯定是柔和有力的,柔和有力的脉它有神,应该说它也是有胃气的,所以从容和缓、柔和有力往往是不能分开。
脉搏跳得非常的快,它那怕柔和有力,应该说神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这两个无非是从不同的角度,无非是强调我们人体的神的活动、心脏的跳动、脾胃的功能都是健旺的,只是古人要把这样一个表现归纳为那就是有神、这就是有胃。
比如说我们讲中华民族有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那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什么样子呢?它实际上就有团结、奋斗、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这就是它的表现。
那么我们在脉象上体现它有胃、有神,就是体现在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这么一个特点,实际上柔和有力的脉应该它也要从容和缓,从容和缓的脉应当也要柔和有力,这才是一个健康的表现,所以它两个不能区别、严格分别开来。
第三个是有根。
脉有根基,就是脉没有断掉,它有根本存在,扎着有根在那里。
脉的有根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是尺脉沉取不绝,我们讲的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两尺脉是属肾。
肾是我们人体的根本,因此《难经·十四难》里面讲,“人之有肾,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树叶、枝,到冬天它可能落叶了、枝也萎缩了,但是它根本还是好的,一到春天它又会长起来,所以根本是在肾,如果人有元气,元气是在肾,“故知不死”。
《脉经》里面也讲了,“寸口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所以尺脉沉取还有没有脉,尺脉本来它的位置比关脉要稍微沉一点,有很多病人尺脉是显得弱,那么弱的时候如果沉取一点都感觉不到,这就是没有根的一种表现。
第二种认为有根是在什么地方呢?是显在足部的三个脉象,一个是太溪,太溪在什么地方?我们上午讲过,在内踝的后面那个地方,足少阴肾经所过的部位;一个是冲阳,冲阳在什么地方呢?也叫做趺阳在哪个地方?在足背这个地方,应该是说在足的中间这个趾头的后面,这是冲阳穴;还有一个太冲穴,太冲脉搏,太冲脉在哪个地方呢?有的人把这个太冲脉和冲阳脉都是讲足背这个脉搏,应该是足背这个地方是趺阳,叫做冲阳,太冲是在哪个地方呢?在脚的大拇趾的本节后面,所以它是在第二和第三个趾头的中间,而足阳明胃经是在中趾的后面,这么摸下来,系鞋带的那个地方,那是足背中的趺阳脉,而太冲脉是在大拇指的后面,在前面一些,在指头那个地方,不是一个脉搏。
这三个脉搏,一个是反映肾,一个反映胃,一个反映肝,足厥阴肝经所过的部位。
这几个地方如果有脉的话,我们上午讲过,趺阳是测胃气,太溪是测根本、测肾,所以这两个一个是有胃气,一个是有肾,没有消亡,肝为女子的先天,肝藏血,所以这三个脉象,也就是说,足上面还仍然有脉搏跳动,没有绝,这还是根没有绝的表现。
所以有根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个是尺脉沉取不绝,一个是足部的三脉——太溪、冲阳和太冲这三个脉还仍然在那里跳动,它说明肾气没有衰竭,实际上也包括了胃气,冲阳、趺阳也是胃气,胃气也没有衰竭,所以有根。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下,就是有胃、有神、有根三者,这是古人人为的这么一种区分,实际上这三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强调我们正常脉象应当具备的条件。
应当具备什么条件呢?不管你是什么变化,都应当是从容和缓,柔和有力,尺脉沉取不绝。
三个的目的无非是强调脾胃、气血,脾胃运化正常,气血物质基础丰富,一个无非强调是心和心神活动正常,一个是强调我们的先天之本,肾气还没有消亡,从不同的角度来强调它,实际上这三个脏腑就代表了我们整个机体的一些正常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