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最新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大气探测学复习题1、大气探测按照探测方法分:目测(云、能、天)、直接探测(探测仪器与被测大气直接接触,如玻璃液体温度表测量气温的方法。

目前直接探测正向遥测方向发展,如自动站的温度传感器)和遥感(又称间接探测,指仪器与被测大气不直接接触进行的探测,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三种。

2、大气探测按照探测范围分: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探测两种。

按照探测平台分:地基探测、空基探测和天基探测。

按照探测时间分:定时观测和不定时观测。

WMO又把定时观测分为基本天气观测和辅助天气观测,两者均参与全球气象资料的交换。

3、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大气探测系统,包括探测平台(基础)、探测仪器(核心)、通讯系统(纽带)、资料处理系统(不可或缺)。

4、大气探测学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大气探测系统的建立原则和方法,以便获得有代表性的全球三维空间分布的气象资料;制定大气探测技术规范来统一各种观测技术和方法,使其标准化,确保气象资料具有可比较性;研制探测仪器标准计量设备,制定计量校准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5、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校准是确定测量数据有效性的第一步。

校准是一组操作,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建立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指示值雨相应的被测量(即需要测量的量)的已知值之间的关系。

主要确定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偏差或平均偏差、随机误差、是否存在任何阈值或非线性响应区域、分辨率和滞差。

6、校准结果有时可以用一个校准系数或一序列校准系数表示,也可以采用校准表或校准曲线表示。

7、随机误差是不可重复的,也是不可消除的,但是它能够通过在校准时采用足够次数的重复测量和统计方法加以确定。

8、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标准器可分基准、二级标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工作标准、传递标准、移运式标准等。

基准设置在重要的国际机构或国家机构中。

二级标准通常设置在主要的校准实验室中。

工作标准通常是经过用二级标准校准的实验室仪器。

工作标准可以再野外场地作为传递标准使用。

传递标准既可用于实验室也可在野外场地使用。

9、基准(或一级标准):具有最高的计量学性质的标准器,无需参照其他标准器。

10、二级标准:通过与基准进行比对而认定的标准器。

11、国际标准:经国际协议承认的标准器,在国际上作为对有关量的其他标准器定值的依据。

12、国家标准:经国家承认的标准器,在一个国家内作为对有关量的其他标准器定值的依据。

13、参考标准:适用在给定地点或给定机构内,通常具有最高的计量学性质的标准器,在该处所作的测量均有此标准器导出。

14、工作标准:日常用于标准或核查测量仪器的标准器。

15、传递标准:标准器进行比较时用于媒介的标准器。

16、移运式标准:可运输到不同地点使用的标准器,有时具有特殊结构。

17、能见度、云底高度和降水不能直接用计量标准器进行比较,也不能用绝对参考量进行比较。

18、大气探测经历了四个阶段:目测、定性阶段、地面气象观测发展阶段、高空气象探测发展阶段、大气遥感发展阶段。

19、目前减小测温误差的主要问题不在温度测量传感器和仪器本身上,而是在于对温度敏感元件的通风和防辐射上。

而对于湿度传感器来说,主要提高低温低湿下的测量性能。

20、准确性:测量值于真值的一致程度,通常用测量中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合成大小来描述。

在现代误差理论中,准确性是用不确定度来表示的。

21、系统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对某一量的同一值进行若干次测量的过程中,保持常量的误差。

其大小可有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减去真值得到。

系统误差通过修正值加于部分修正。

22、随机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给定量值作多次测量时,其大小和符号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变化的那部分误差。

期大小等于测量结果减去多次测量的平均值,随机误差的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及小的随机误差出现次数多,大的随机误差出现次数仅仅偶然出现。

23、气象资料的准确性由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为单站、个别仪器测量的准确性问题,其二为多站、仪器组测量值的总体准确性问题,即站网的准确性问题。

24、WMO建议,站网中的系统误差的标准偏差应小于单站测量标准偏差的一半,这样站网的总标准偏差约比单站测量标准偏差多12%。

25、即使一个准确度很高的观测仪器,在加入到现有观测网中时,也要进行动态对比观测。

26、目前国际上对云量的器测,方法主要有三种:可见光全波段法、双(多)可见光波段法、红外辐射法。

27、利用气球测定云底高时,首先要选择好气球。

通常云层呈白色或天空较亮时,应选用红色气球;云层呈灰色或天空较暗时,应选用黑色气球。

气球充氢后,应尽快释放,放置时间不能超过30min,以免漏气影响气球升速。

测定云高的气球升速,通常以100m/min或200m/min为宜。

28、能见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物理现象,主要受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引起的大气消光的影响。

29、目标物的最大能见距离有两种定义法。

一种的消失距离;另一种是发现距离。

消失距离要比发现距离大,气象上通常采用的是消失距离。

30、按照观测者于目标物的相对位置,能见度分为水平能见度、垂直能见度和倾斜能见度。

31、影响目标物最大能见距离的因子主要有:(1)目标物和背景的亮度对比;(2)观测者的实力---对比视感阈(白天);正常人眼的对比视感阈决定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视场内照明情况,另一个是目标物的视张角;(3)大气透明程度。

32、在白天光照条件下眼睛的感光效率在波长为550nm时达到最大值,在夜间暗光条件下,最大感光效率与507nm波长相对应。

33、在纯大气分子影响时,最大能见度可达277km。

34、推导视亮度及视亮度对比变化关系的方程为柯什密得定律。

35、目标物最大能见度距离由大气消光系数、目标物固有亮度对比、人眼对比视感阈决定。

36、当看到目标物却不能辨认出它是什么时,并不能算是“能见”,但实际由于我们对周围的目标物已比较熟悉,因此在进行能见度观测时把能见度估高。

37、测量散射系数的能见度仪:后向散射能见度仪、前向散射能见度仪(发射光束和接受光束之间的夹角称为散射角,一般选定在20°-50°之间的某一夹角,大多数选在35°)和积分能见度仪。

38、前向散射能见度仪测量准确度主要取决于系统的稳定性。

39、能见度仪的误差因子:a、校准误差;b、系统的电子设备的不稳定性;c、消光系数作为低通信号进行远距离输送时受到电磁场的干扰,最好是对此类信号进行数字化;d、来源于日出或日落的干扰和初始定向不良;e、大气污染沾污光学系统;f、距地大气状况导致不具代表性的消光系数或背离科什米得定律或使得得出的散射系统不同于相应的消光系数。

40、光通量的单位为流明(lm);光亮度的单位为坎德拉/平方米;光强的单位为坎德拉(cd);照度的单位为勒克斯(lx),1lx=1lm/m²。

41、雨主要分为间歇性、连续性、阵性和过冷却性四种性质。

42、降雨等级划分:雨的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降雨强度mm/24h<1010.0-24.925.0-49.950.0-99.9100.0-199.9≥200.0 mm/h ≤2.52.6-8.0 8.1-15.9≥16.043、颮的判定标准:瞬时风速突然增加8m/s以上且至少维持1min,然后突然减小,而且在维持时间内平均风速不小于11m/s。

44、气象上通常观测的温度参量包括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水面温度。

水面以下的温度通常属于水文学或海洋学观测的范围。

45、46、热力学温标规定了一个温度固定点,即水的三相点,规定为273.16K。

规定理想气体在容积固定的条件下,容器内气体压强每变化1/273.16,相当于温度变化绝对温度1K。

47、华氏温标(F)规定水的冰点为32度,水的沸点为212度。

t=5/9(F-32)48、49、基准温度点通常采用一些物质的三相点、蒸发点、熔点或凝固点来规定。

其中与大气测量有关的基准温度点主要有五个,及氩的三相点、汞的三相点、水的三相点、镓的三相点和铟的三相点。

50、51、WMO规定,所有气象台站测量的近地面层气温的高度应在1.2m-2m之间。

气温测量应分辨道0.1℃,测量的准确度应达到±0.1℃,极端气温的准确度应达到±0.5℃,目前可以达到的准确度为±0.2℃。

52、53、水银与酒精相比,比热容小、热导系数大,且水银的饱和蒸汽压小、对玻璃无湿润作用、易提纯,性能稳定。

但是水银的凝固点只有-38.862℃,因此不能再低温下使用。

54、玻璃液体温度表的主要误差来源:a、零点永恒位移;b、球部暂时变形;c、压力变化;d、刻度不准确;e、读数方法不准确;f、热滞效应;g、酒精温度表产生误差的特殊原因;h、最高温度表产生误差的特殊原因。

55、在气象测温范围内,线性关系最好的铜和铂。

56、金属电阻温度表的误差主要来源于电阻敏感元件本身和测量电路两部分。

57、半导体热敏电阻的主要缺点是电阻值与温度成非线性关系。

半导体热敏电阻的测温误差来源于:传感器部分和测量电路部分。

58、热滞效应指直接式温度表与被测介质接触,进行热量交换最终达到热平衡需要一定时间的现象。

热滞效应又称热惯性。

热滞系数的大小一方面与测温元件的质量、比热容和热交换的表面积有关,另一方面还与测温元件和被测介质之间的热交换系数有关。

59、温度表制成后,热滞系数的大小只取决于热交换系数的大小。

热交换系数与单位时间内与温度表交换热量的空气质量,即通风量有关。

60、61、WMO对地面气象观测的温度表的要求是:当通风速度为5m/s时,热滞系数应在30-60s之间。

百叶箱干湿表的时间常数约为60s,通风干湿表的时间常数约为30s。

62、温度表的热滞系数愈大,自动平均能力也愈强。

63、64、气温观测中的防辐射方法:a、采用防辐射设备;b、采用人工通风;c、在感应元件表面喷涂上较高反射率的反射膜;d、采用极细的金属丝元件,较小测温元件的热容,加快热交换。

65、在气象测量的温度、气压范围内,湿空气的饱和水汽压与同温度的纯水相的饱和水汽压一般相差在0.5%以内。

平常就用纯水相的饱和水汽压代替湿空气的饱和水汽压。

目前我国采用戈夫-格雷奇公式来计算饱和水汽压。

66、湿空气的露点温度、霜点温度与气温无关,只与湿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压愈多,露点温度、霜点温度愈高,越接近于当时的气温。

67、湿度测量方法:a、称量法(湿度的计量标准);b、热力学法(干湿法);c、吸湿法(人发、牛肠衣、氯化钾、碳膜、高分子湿敏电容、陶瓷湿敏);d、凝结法(冷凝露点仪、氯化钾露点仪);e、光学法。

68、69、干湿表中的温度表可以是普通的玻璃液体温度表,也可以是铂电阻温度表,或者是热电偶温度表。

70、干湿表系数(A值)于湿球球部附近的气流速度有关。

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当风速达到2m/s以上时,A值逐渐趋向一个稳定的临界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