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法: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损害为目的,调整人类环境利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环境利用行为:是指人类为满足生存需要有意识地获取环境要素或从环境要素中谋取利益的活动。
(6,7)3.本能利用行为:是指行为人在自然状态下为了生存繁衍、适应环境变化所进行的利用和改变环境的活动。
4.开发利用行为:是指行为人以谋取环境容量与自然资源的经济利益为目的,向环境排放或者处理废弃物质与能量或者开发自然资源等利用和改变环境的活动。
5.环境容量:一般指某一环境单位(空间)所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量6.环境法律关系:是环境利用行为主体间发生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7.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是依法享有环境利用权利并承担环境保护义务的环境利用行为人以及代表国家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行政机关。
8.公民:是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享受者或者是环境质量和生态消息的受益者。
9.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是指从事开发利用环境行为的企业作为一类社会群体对社会以及其他公众除强制性法律规范外的环境保护义务。
10.环境基本法:是指在一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内,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与单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相对应处于最高位阶的,包含国家环境政策目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等内容的综合性环境保护法律。
11.环境法基本原则:是指环境法在创制和施行中心必须遵循的具有拘束力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准则。
12.保护优先原则:从源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生态破坏13.预防为主原则:是指要事前预防与事中事后治理相结合,并优先采用防患于未然的措施14.综合治理原则:是指对各项环境要素的污染防治思路、目标与方法等应当统筹考虑、综合运用、协调一致和联防联治15.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是指按照环境法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确立的、通过环境立法具体表现的、普遍适用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各个领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6.环境标准制度:环境标准是指为了保护人群健康、保护社会财富和维护生态平衡,就环境质量以及污染物的排放、环境检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的事项,按照法律规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指标与规范的总称。
17.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保护自然环境、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限制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做的控制规定。
18.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19.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限制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或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其他因素所做的控制规定。
20.环境费:是对所有环境收费的统称,指国家或者其他公法人团体以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为目的,依法向环境利用行为人收取的与其行为相对等的全钱。
21.环境规费:是缴纳者基于公权力关系从环境获益而向政府支付一定报偿的对价。
22.环境公课:是政府为特定的环境保护财产需要而在财政预算外针对特定环境利用团体征收的费用。
23.环境受益费:是公权力机关为满足财政需求,对公共环境设施的建造或使用向使用者或受益者收取的费用。
24.征收排污费制度:是指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环保部门依法核定的污染物排放的种类和数量,向法律授权的行政主管部门缴纳一定费用的行为规范。
25.自然保护费制度: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或自然环境者,应当依照自然资源或生态保护法律规定的规定,按其对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素的利用程度向法律授权的行政主管部门缴纳一定费用的行为规范。
26.环境上的优惠:是指对制造、使用对环境有益的产品或者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由政府衣服赋予利用者、生产者或使用者一定利益予以鼓励的法律措施。
27.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的事件。
28.环境污染:是某种物质或者能量因人为活动进入环境而造成环境质量破坏的现象。
29.环境污染防治法:(广义)是指所有与预防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恢复和治理环境污染有关的法律总称。
(狭义)指以污染因子控制为目的的法律。
30.排污权:指经环保部门许可、排污者以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为限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
31.排污交易:是指在保持一定区域(水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变的条件下,该区域(水域)内一定排污者将其部分或者全部排污权出售给另一方排污者的行为。
32.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33.环境损害: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行为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由此造成人体健康损害、财产损失以及社会公益损害等后果发生的现象。
34.危害环境犯罪: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造成人民生命、健康以及财产安全等级危险或者危害而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
35.国际环境法:是指国家间制定的以区域或全球环境与生态保护为目的的国际法规范的总称。
1.环境法的特征:①法律规范构成的科技性:a根据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推理的结论确立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b根据自然科学规律确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准则。
②法律方法运用的综合性:a环境法的体系既包括环境保护单项法律与环境损害救济的特别法律,也包括其他法律部门中有关的环境保护法规。
b环境法的内容既有实体法又有程序法,既包括国家法规也包括地方法规。
C环境政策常常会以指导性规范的形式灵活地出现于环境利用行为领域,弥补现实法律的抽象性和局限性带来的不足。
D环境法的实施既有司法方法也有行政方法,而且经济、技术等手段在其适用上也有突出的表现。
③保护法益确立的共同性:随着环境法调整范围的不断扩大,其保护的法益也从个人益、企业益扩大到国家益、人类益甚至地球益。
2.环境法的渊源:①国内法: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国务院部门规章、有权解释。
②国际法:条约、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公法学家的学说、适用中国已缔结/参加的公约但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国内法未规定/未参加的条约可以适用。
3.环境法的分类:①环境规范的法律属性:环境宪法、环境行政法规、环境刑法、环境民法。
②创制和适用范围:国际环境法、国内环境法。
③目的性: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环境保护法。
4.环境法律关系的特征:①具有多重牵连法律性质的环境利用关系。
②以人类平等地利用环境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③符合并体现了自然生态规律的人类意志。
5.公众环境权益的内容:①优美、舒适环境的享受权②开发利用环境决策与行为的知悉权③开发利用环境决策建言权④监督开发利用环境行为及其举报权⑤环境权益侵害救济请求权6.公民的环境保护义务:①关心和保护环境的一般义务②忍受一定限度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损害的热别义务7.企业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与义务: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与义务②利用环境容量排污的权利与义务8.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特征:①责任主体为从事开发利用环境行为的企业②这种责任并非来源于法律强制性规范,而是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企业用以维系和调整与本能利用环境的社会公众之间的和谐关系的一种道义。
9.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内容:①通过环境保护质量体系认证或获得绿色标签认定②推行清洁生产③主动对外宣示企业环境保护守则10.政府实施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的手段:①行使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管理权:a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决策权b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及其相关行为许可权c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监督管理权d规章制定权、行政强制权与行政处罚权。
②代表国家对环境与资源损害行使民事索赔权11.环境政策决策的正当程序:①信息公开②给各方表达意见的机会或实行听证③说明决策的理由④公布周知12.环境法基本原则的特征:①它的内容必须在环境立法中有所体现,是对国家环境保护基本方针、政策的描述,并且贯穿于整个环境立法之中。
②它的效力必须全面贯彻于环境法律规范的始终,并可以莫不环境立法之局限。
13.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与适用:①预防原则:是指对开发和利用环境行为所产生的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环境破坏等应当事前采取预测、分析和防范措施,以避免、消除由此可能带来的环境损害。
适用:a合理规划、有计划的开发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
b运用环境标准控制和减少生产经营活动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c对开发利用环境和资源的活动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d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谨慎的对待具有科学不确定性的开发利用活动。
②协调发展原则:是指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各类发展决策中将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发展相协调一致,而不至于顾此失彼。
适用:a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b国家内部各部门之间、在国际社会国家(地区)之间要协同合作,实行广泛的技术、资金和情报交流与援助,联合处理环境问题。
c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
d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③原因者负担原则:只要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发生即为危害,行为人就要承担责任,而非有了损害结果才担责。
适用:a实行排污收费或者征收污染税制度。
b实行废弃物品再生利用和回收制度。
c实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补偿费或税制度。
d建立环境保护费用的共同负担制度④公众参与原则:是指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公众环境权益相关的开发决策等活动,并有权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和救济,以防止决策的盲目性、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
适用:a在环境影响评价和其他涉及公众利益的许可程度中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b建立决策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
c鼓励各类非政府的环境组织代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
d建立公众参与的行政和司法保障制度14.参与决策的公众的范围:居民、各类专业人士、社会团体、与拟议行为有关的行政机关15.良好的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内容:尽早公开、有效公开、全面公开、易于理解16.排污费类别:①废气排污费②海洋工程排污费和废弃物海洋倾倒费③污水排污费④危险废物排污费⑤噪声超标排污费17.自然保护费的类别:①直接用于自然保护的收费②间接用于自然保护的收费18.突发环境事件分类:①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②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③辐射环境污染事件19.应急响应机制:①按照属地为主的原则实行分级响应级之后②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实行1小时报告制③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
20.环境污染特征:①须伴随人类活动产生②须为物质、能量从一定的设施设备向外界排放或者泄露③须以环境为媒介④须出现环境质量下降或造成国家或者其他主体合法权益受侵害的结果21.环境污染防治法体系:①分类:物质流污染防治法,能量流污染防治法。
②制度设计与制度流程:首先,由政府与经济、环保等部门在宏观决策环节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其次,由环保部门和其他负有环保监管职责的部门在中观决策环节对新、改、扩建的建设项目和其他产业投资项目进行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