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1100009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44(其中理论课学时: 36 实验或上机学时:实训学时: 8 )周学时:4学分:3适用专业:本院所有专业开课学期:1开课单位:湖北警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注:以上内容根据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填写)二、课程性质和目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属于高校学生公共必修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为主要内容,遵循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
它既有思想性、理论性、也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
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逐渐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4学时)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信念,激发学生积极行动,寻找自我的理想。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一、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二、更新学习理念三、确立成才目标第二节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一、思想道德与法律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第四节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方法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5学时)教学目标:掌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了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明确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增强国防观念、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教学内容: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二、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节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一、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三、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同时,引导并帮助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二、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三、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第二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二、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三、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四、做忠诚的爱国者第三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时代精神及其主要体现二、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三、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5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理论内容及其重大意义;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教学内容: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三、道德的历史发展第二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第三节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国革命道德主要内容三、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三、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5学时)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帮助大学生认清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的本质,强化公德意识,遵守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素质,培育学生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了解和掌握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的基本要求,为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公德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第二节职业道德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二、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三、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第三节家庭美德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二、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三、弘扬家庭美德第四节个人品德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二、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三、追求崇高道德境界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大学生理解法律的一般含义和法律的发展史,认识到法律是由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
帮助大学生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明确法律的运行过程包括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的环节。
了解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使大学生懂得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特征以及构成,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词源与含义二、法律的本质与特征三、法律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第三节我国宪法与法律部门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二、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三、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第四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意义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
明确新时期树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和法治理念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逐步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不断加强自身法律修养,增强法律意识,认识到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教学内容: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四、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第二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一、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三、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第三节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一、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二、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5学时)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什么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公民应该享有哪些法律权利和承担哪些法律义务,以及如何行使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如何尊重别人的权利;当自己的法律权利受到侵害后如何依照法律途径寻求保护和救济,以及滥用法律权利和违法法律义务后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学习之后,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个人修养。
教学内容:第一节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一、法律权利二、法律义务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第二节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一、政治权利与义务二、人身权利与义务三、财产权利与义务四、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五、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第三节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一、依法行使权利二、依法救济权利三、尊重他人权利四、依法履行义务四、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第一章重难点:让学生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及特征、作用;科学的理想信念的确立科学信念的评价标准;正确认识理想与信念的关系;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解决办法:课堂教学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第二课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延伸和深化本课程的教学。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1.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2.优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3.如何做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解决办法: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第二课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延伸和深化本课程的教学。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1.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关系;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3.正确地分析人性自私观点;4.正确对待人生环境;5.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解决办法:课堂教学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第二课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延伸和深化本课程的教学。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第四章重难点:1.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3.如何建构新时期的道德观念?4.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5.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
解决办法:课堂教学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第二课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延伸和深化本课程的教学。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第五章重难点:1.道德与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2.明确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理解社会公德五个方面的内容;3.正确认识《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相关条款,自觉遵守网络中的法律;4.理解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择业观,并自觉地用法律和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5.帮助学生认识爱情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家庭观与爱情观;6.明确个人品德养成的四个方法,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
解决办法:课堂教学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第二课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延伸和深化本课程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