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蕴含着一个困惑着几代人的疑惑,即“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须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整部巨著主要有两个赌约构成:一个是上帝与梅菲斯特的赌约,梅菲斯特要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而上帝相信浮士德是不会停止自己的探索与追求的。
梅菲斯特提出,如果他成功了,他将把浮士德的灵魂劫入地狱。
第二个赌约是梅菲斯特与浮士德的,梅菲斯特提出自己为浮士德服役,带着他去享受现实人生,一旦浮士德满足了,失去了不断探索的精神而安与现实的享受,浮士德就会倒地而死。
其中,第二
个赌约背后隐藏的就是整部作品的主题,即“浮士德难题”,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之间的赌约是人类不断进取的精神同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怀疑和否定的挑战。
在戏剧冲突中,梅菲斯特是浮士德的对立面,但并不是只起着毁灭善与美的反动作用,梅菲斯特作为“恶”的化身,是激发浮士德永远向上,追求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
与其说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之间的斗争是外在的二人斗争,不如说梅菲斯特就是浮士德的另一个侧面,是浮士德内心的挣扎。
在浮士德身上,或者说在以浮士德为代表的人类的身上,始终都有两个灵魂在斗争。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立,是人的内心世界中理性和欲望的对立。
主人公浮士德是中世纪的一位学者,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应该满足,但他却感到,在书本里讨生活和在书斋里编织梦想是一件
毫无价值的事情,这样的生活远离了生命的本源,而离开生命本源的所谓学者生涯连狗都不如”。
当他在迷惘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时,他转而歌颂死亡。
复活节的钟声复活了浮士德内心的生命欲望,魔鬼的到来点燃了他近似于疯狂的热情。
他明知追随魔鬼,有堕入地狱的危险,他依然是那么兴奋。
他那颗在书斋中被麻木了的心与其说是追求欢乐,不如说是追求一种强烈的苦痛,因为没有苦痛的欢乐是肤浅的欢乐,是转瞬即逝的昙花。
浮士德所追求的还是“全人类的一切苦乐”。
那个时代的人认为,自己是一颗微不足道的“原子”,但在这颗原子中又可以囊括宇宙的一切。
在歌德看来,“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胸中”便获得了人生的最高价值。
尽管浮士德的本心要实现自己的欲望,价值,然而,其本身依然被道德锁链所束缚,而这条锁链是我们与生俱来的。
从我们来到世界的那一刻开始,道德就作为一种框架来支撑、束缚着我们,
这种意识是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的。
浮士德在不断极力追求自己的价值,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同时,一次又一次的受到道德的约束。
在格雷琴因把孩子淹死而入狱时,梅菲斯特把他带入了“瓦尔普吉斯之夜”,想让他继续在酒色中沉沦,但是浮士德没有在这里沉醉,他得知格雷琴的不幸后,良心深受谴责,他潜入狱中坚持要格雷琴跟他走,但遭到拒绝。
梅菲斯特为了阻止浮士德为老百姓开垦耕作的田地,致使一对老年夫妇在他乘机点燃的大火中罹难,浮士德内心感到忧愁,他对自己进行谴责。
尽管他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是道德在他心灵上留下的烙印却永远折磨他的心。
在“在浮士德难题”中,欲望、人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的自然本性,而接受道德的约束
又是社会人必须遵守的法则。
道德与欲望的对立是绝对的,而浮士德面临
的正是这种两难心态,即“紧贴凡尘的冲突的爱欲”与“先人的灵境”之矛盾,他的追求是实现“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尼采在《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的序言中说“ 人是应当被超越的,一个单独的人,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弘扬整整一千年的人类生存——这就是一位在不完全、支离破碎的芸芸众生面前充实、丰富、伟大而完全的人。
”
在歌德心中, 浮士德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形象是全人类的代表。
浮士德集所有积极与消极的特征于一身,作为人不可避免的陷入迷误和过失之中。
他的追求并非一帆风顺,整个探索与追求的过程处处体现了充满矛盾的精神:既有崇高的理想,又有平庸的欲念。
一方面执着尘世、情欲强烈;另一方面又不断反省,不断要求从平庸的个人生活中解脱出来,追求更高远的境界。
如浮士德自己所说: “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它们总想相互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
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
”在前进的道路上,魔鬼一再利用他性格中恶的一面引他堕落,但他却从不沉湎于此,从不满足,“我只管渴望,只管实行,然后再希望,就这样以全副精神,冲出我的生路”。
浮士德有平庸的缺点和卑下的欲念,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始终焦躁不安地追求、获得、再追求。
他身上有一种不断行动、永不满足的活力。
浮士德的人生观是积极的, 向上的;他信奉的是有为哲学。
他作为一个人的可贵之处,他之所以被天主称做“好人”、被魔鬼视为“傻瓜”,就在于他把自己这种人生哲学坚持始终,推向极致。
梅菲斯特这个形象,更是充分表现了歌德本身以及整个时代的智慧的杰作。
正是在错综复杂的内外矛盾推动下,诗剧主人公走完了漫长曲折的人生旅程, 一个一个地克服矛盾、超越旧我,一次一次地战胜毁灭、获得新生,终于达到了“崇高的灵的境界”。
可以认为,除去
最后的光明结局尚属未来的理想以外,浮士德的生活道路确实是人类发展历史的一段缩影。
可以说,没有矛盾和通过斗争对矛盾的克服,人类和浮士德一样,都得不到发展,进步和不断向上。
“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 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内在的严重矛盾。
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其实,在任何历史阶段,都存在“浮士德难题”,我们不用回避,也不用否认,坦然面对就好。
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同时它们又交替上升控制着人们,我们不会回到原点,我们只是在螺旋式上升,一步一步去追寻那个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