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作业

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作业

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学习评价
在学习小组中开展新教学组织形式读书报告会,告诉大家他所知道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其特点如何。

答: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复式教学与现场教学。

一、个别教学
这是最为古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典型形态是私塾教育,其根本特征是“一对一(或几)”,个性化,能够充分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其根本特征。

二、班级授课制
这是现代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当代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对象与焦点,其根本特征是“一对多”,即一名教师在课堂内同时对多名学生进行施教。

在我国古代的“分斋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最先形态,如北宋胡瑗的“分斋教学法”,东林书院的“讲会制度”等。

1、“分斋教学”
北宋胡瑗主持湖州州学时,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

“经义斋”主要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则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术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

在“分斋教学”的基础上,胡瑗还实行了“分组教学”,他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和各自基础把学生分组,讲课前先由学生自习,然后由教师召集讨论。

讨论的方式或由学生各述所学,教师从旁指点,提示纲要;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当大家解答完后,教师小结;或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2、“讲会制度”
“书院讲会”开始兴起,其中,东林书院的讲会较为典型,它定期举行,每年一次大会,每月一次小会,各三日,推选一个人为主持,讲学内容主要为《四书》,讲授时,与会者“各虚怀以听”,讲授结束,相互讨论,会间还相互诗歌唱和,成为明清书院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历史回溯与当前反思》)。

3、我国清朝的京师同文馆首倡西方式的班级授课制
在西方,17世纪夸美纽斯创立了“班级授课制”。

后来出现了“分团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课堂授课制度的变体形式。

三、复式教学与现场教学
这是两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

1、复式教学
同单式教学(即把同一年级的学生合成一班,在一个教室内由一位教师教学)相对。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班,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师对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同时组织其他年级的学生自学或做作业,并有计划地交替进行。

特点:
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

由于学科头绪多,讲课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因而备课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复杂的要求。

2、现场教学
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
学的必要的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

特点:
1.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2.使教学丰富多彩。

3.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4.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完本节后,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
2、教学组织形式的三个微观组成单元是什么?
答:
1. 教学组织形式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纽带与方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日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主客观条件来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特征之一。

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是当代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核心内容。

当代教学改革实际上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改进与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合一。

2. 教学组织形式的三个微观组成单元:
①“班”(组)常常被视为教学的基本人员组成单位,班内包括小组和个人等,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既可以在固定的一个班内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在变动的班内(如走读)开展教学活动。

②“课”它是教学活动的具体构成形态,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单元,“课”是师生共同栖身其中的教学活动时空。

③“时”它是教学活动的时间性的体现,有固定时间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一般以“一节课”为单位,没有固定教学时间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被称为弹性时间制。

一般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为40-60分钟,没有固定教学时间要求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多见于现场教学、实践活动教学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