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旋流沉砂池 4.5.1设计说明 沉砂池的作用是去除水中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物,如泥沙,煤渣等。一般设置在泵站、倒虹管、沉淀池之前,以减轻水泵和管道的磨损,防止后续处理构筑物管道的堵塞,缩小污泥处理构筑物的容量,提高污泥有机组分的含量,提高污泥作为肥料的价值。沉砂池的形式,按池型可以分为有平流式沉砂池、竖流式沉砂池、曝气沉砂池等[16]。 平流式沉砂池是常用的形式,具有截留无机可理效果较好、工作稳定、构筑简单、运行费用低廉和排砂方便等优点。其缺点是沉砂中含有15%的有机物,使沉砂的后续处理难度加大。 竖流式沉砂池是污水自下而上由中心管进入池内,无机物颗粒借重力沉于池底,处理效果一般较差。曝气沉砂池是在池体的一侧通入空气,使污水沿池旋转前进,从而产生与主流垂直的横向环流。其优点是,通过调节曝气量,可以控制污水的旋流速度,使除砂效果较稳定;受流量变化的影响较小;缺点就是构造成本相对较高,维修和运行费用也较高。按生物除磷设计的污水处理厂,为了保证除磷效果,一般不采用曝气沉砂池。 涡流式沉砂池(也称旋流沉砂池、钟式沉砂池)是利用水力涡流,泥砂和有机物分开,加速砂粒的沉淀,有机物则被留在污水中,具有基建、运行费用低和除砂效果好等优点。 本设计两座(一用一备)采用旋流沉砂池(见图4-5-1)可以克服其他沉砂池的缺点分别与格栅连接,沉砂池采用钢筋砼结构沉砂池池底采用多斗集砂,沉砂由砂泵自斗底抽送到砂水分离器,砂水分离器通入压缩空气洗砂,污水回至提升泵前,净砂直接卸入汽车外运。 4.5.2沉砂池进出水水质 4-4-1筛网进出水水质表 水质指标 COD BOD5 SS 进水水质(mg/l) 4950 2250 480 去除率(%) 10 10 15 出水水质(mg/l) 4455 2025 408
4.5.3 设计计算 1)设计参数 (1) 沉砂池水力表面负荷约为130~200)/(23hmm,水力停留时间约为20~30s; (2) 有效水深宜为1.0~2.0m池子的径深比宜为2.0~2.5; (3) 进水渠道流速,在最大流量的40%~80%情况下为0.6~0.9sm/,在最小流量时大于0.15sm/;但最大流量不大于1.2sm/; (4) 出水渠道与进水渠道的夹角大于270,以最大限度地处长水流在沉砂池内的停留时间,达到有效除砂目的。两种渠道均设在沉砂池上部以防扰动砂子; (5) 出水渠道宽度为进水渠道的2倍。出水渠道的直线段要相当于出水渠道的宽度; (6) 沉砂池前应设格栅。沉砂池下游设堰板,以便保持沉砂池内所需的水位。 2)钟氏沉砂池规格; (7)沉砂池排砂宜采用机械方法,并经砂水分离后贮存或外运,采用人工排砂时,排砂管径不小于200mm,且充分考虑防止堵塞的措施; 根据处理污水量的不同,旋流式沉砂池可分为不同型号,各部分尺寸见图及表4-5-2,可选供用。
图4-5-1 表4-5-2 沉砂池技术参数表 5.4.4设备选型 本设备选用两台(一用一备)XXS-50型立式旋流沉砂池。它是主要由立式旋流沉砂池、提砂器及装砂台三大件组成的的沉砂、除砂及装砂系统,使污水预处理进入系统化、一体化,有利于生产、运行、管理、操作和环境卫生。使其科学化管理,达到较佳水平。 立式旋流沉矽池是继平流沉砂池、竖流沉砂池及曝气沉砂池之后的一种新型沉砂池,它具有占地少、沉砂效果好、除砂可靠、砂水分离能力强、运行、操作、管理方便的特点。 表中所列工艺参数中的设计流量为平均日流量,当考虑到流量的总变化系数时,本沉砂、除砂、装备,可适应K值1 .2~1 .8幅度的流量变化及砂量变化。 【附加公文一篇,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 关于进一步加快精准扶贫工作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扶贫工作文件精神,根据《关于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经乡党委、政府研究确定,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从今年起决战三年,实现全乡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全面脱贫、无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全面保障,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总体要求:贫困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和贫困代际传递;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年度任务:2015-2017年全乡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4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 二、精准识别 (一)核准对象。对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以收入为依据再一次进行核实,逐村逐户摸底排查和精确复核,核实后的名单要进行张榜公示,对不符合政策条件的坚决予以排除,确保扶贫对象的真实性、精准度。建立精准识别责任承诺制,上报立卡的贫困户登记表必须经村小组长、挂组村干部、挂点乡干部、乡领导签字确认,并作出承诺,如扶贫对象不符合政策条件愿承担行政和法律责任,确保贫困户识别精准。
(二)分类扶持。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分为黄卡户、红卡户和蓝卡户三类,第一类为黄卡户,是指有劳动能力,家庭经济收入在贫困线边缘的贫困户;第二类为红卡户,是指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家庭贫困程度比较深的贫困户;第三类为蓝卡户,是指年老体弱或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五保户。优先扶持黄卡户,集中攻坚扶持红卡户脱贫,对蓝卡户则通过保障扶贫来保障其基本生活。
(三)挂图作业。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分三年制定脱贫规划。乡里将根据各村情况对每年精准脱贫任务落实到户到人,建立台账,并用图表标注清楚,挂图作业,脱贫一户销号一户,做到“贫困在库,脱贫出库”。
三、精准施策 针对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分清类别,分类施策,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实处。在抓好贫困村公共设施和服务方面的建设同时要抓好对贫困户的帮扶,做到精准施策。
(一)推进基础设施扶贫 1.对“十三五”扶持贫困村25户以上的所有自然村,由规划所牵头负责进行村庄建设规划。
2.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最需要、最期盼的交通、电力、水利、就医就学等方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贫困群众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到2015年完成2个贫困村25户以上自然村水泥路建设,确保到2016年底新一轮贫困村中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在调查摸底和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保到2016底全面完成农村贫困户土坯房和危旧住房的改造任务;灌溉渠系建设和小山塘除险加固改造主要倾向贫困村,提高灌溉能力,到2017底基本解决贫困村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和生产用水困难问题;每年安排贫困村至少一个“一事一议”项目,以帮助解决路、桥、水等问题。
(二)推进产业扶贫 1.培育壮大特色富民产业。大力发展高产油茶、白莲、等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鼓励支持贫困户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发展“一村一品”富民特色产业。为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优先立项和优先提供苗木和种苗。每年通过产业扶持贫困户50户以上,到2020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都有一个长效增收的主业。
乡财政筹集资金,重点打造空坑——XX扶贫产业带,带动全乡贫困群众发展扶贫产业。
2.筹集精准扶贫到户资金。县乡筹集精准帮扶到户资金,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奖补,或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贴息、补助农业保险,以及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县财政每年从产业扶贫资金中,切出一半以上用于精准扶贫到户,发展了扶贫产业的贫困户,经验收合格后每户获得一次性扶持资金5000元,按规划分批实施,5年内全覆盖;另外切除部分资金,用于贫困户精准扶贫发展产业贷款贴息。
3.积极探索“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指导贫困村选择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的高效产业;组建一个支撑有力的合作组织;设立一个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为条件成熟的贫困村安排2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作为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由合作商业银行按1:8放贷;创建一个部门配合的帮扶机制,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蔬菜局等相关部门在贫困村产业选择、合作社组建、技术培训推广、市场开发等方面会给予大力支持,共同推进。
4.创新产业发展服务体系。鼓励贫困农户以土(林)地经营权作价入股方式,参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农场和联户经营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贫困户创办的家庭农场和有贫困户参与的合作社,县财政将重点给予资金扶持。广泛推行“千村万户老乡工程”,力争2-3年覆盖黄卡、红卡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三)推进搬迁扶贫 1.正确引导。对地处边远、生存和发展条件较差、就地扶贫难以奏效的贫困户,坚持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置的原则,稳步推进贫困人口向县城工业园、县城次中心、中心圩镇或中心村有序搬迁转移。
2.整合资源。积极整合资源支持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道路、通水、通电、学校、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等公共设施。
3.扶持政策叠加。搬迁移民户可同时享受搬迁移民扶贫补助和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改造补助,对特别困难的搬迁户,进一步提高建房补助标准,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一对一”帮扶;搬迁移民户除享受移民安置各项扶持政策外,迁出地的土地、山林、水面等承包经营权不变;帮助其解决后续发展问题,实现稳得住、奔小康能致富。
(四)落实智力扶贫政策 1.优先支持贫困村发展教育。加强贫困村学校规划,优先立项解决贫困村薄弱学校改造,同步实现标准化和现代远程教育,新招聘的老师优先安排到贫困村小学任教,每年安排优秀小学教师到贫困村小学轮流支教,让贫困村的小学生能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优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