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井中学2016级生物学案:教师寄语:自觉,自律,自强,自立编写:梁晓银年级审核:班组:期数:24 学生姓名:5.2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某种污染产生的生物效应。
2、概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4、认同可持续发展理论。
【学习重难点】1、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4、可持续发展理论。
自主学习 ------问题发现单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a. b.c. d.e. f. g.生物多样性等2、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态环境问题具有_____性,需要全人类的与______。
全球______变化、___ __短缺、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__ __ 破坏、_ _ _、___ 的荒漠化、海洋______ 和生物多样性_____等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
4、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候变暖致使极地的冰雪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平面_________等。
5、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_________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臭氧层的破坏导致地球上的_________辐射增强,人类的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的多样化程度。
2.层次:包括多样性、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其中,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是多样性和多样性。
3.价值(1)直接价值: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燃料和建材等。
(2)间接价值:对、稳态的调节功能。
(3)价值:目前尚不知道(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的。
4.意义(2)对生物进化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1)人类对资源的和不合理利用。
5.破坏原因(2)。
(3)外来物种入侵。
(1)(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_ 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2)保护: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
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
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 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
全世界1 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3)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四、人类可持续发展●1.内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且不危及后代的发展模式。
●2.核心:建立在基础上的健康的经济发展。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单1、“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应该禁止开发利用任何自然资源”的说法对吗?2、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课堂巩固—————问题拓展单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A.我国现有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C.因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不影响生态环境D.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下面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酸雨④光化学污染⑤臭氧空洞⑥潮汐⑦大脖子病A.②④B.⑥⑦C.⑤⑦D.②⑤⑦3.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辐射,因此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
然而,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地球表面紫外线辐射增强。
臭氧层耗损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是()A.人类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加B.海洋浮游生物增多C.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D.农作物增产4.我国海关对凡入境的进口货物都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结果是()①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将快速增长②其天敌数量较多③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④很快被淘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6.关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多选) ()A.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禁止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C.要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D.主要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自我评价】1.阅读遍数2.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理解并掌握初步理解不理解。
3.是否自信(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经常一般很少。
【知识拓展】一、生物富集作用、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生物富集作用、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1.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体吸收环境中物质的情况有三种:一种是藻类植物、原生动物和多种微生物等,它们主要靠体表直接吸收;另一种是高等植物,它们主要靠根系吸收;再一种是大多数动物,它们主要靠吞食进行吸收。
在上述三种情况中,前两种属于直接从环境中摄取,后一种则需要通过食物链进行摄取。
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进入生物体后,立即参加到新陈代谢的各项活动中。
其中,一部分生命必需的物质参加到生物体的组成中,多余的以及非生命必需的物质则很快地分解掉并且排出体外,只有少数不容易分解的物质(如DDT)长期残留在生物体内。
生物富集作用的研究,在阐明物质在生态系统内的迁移和转化规律、评价和预测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利用生物体对环境进行监测和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生物积累生物积累是指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直接通过环境和食物蓄积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过程。
生物积累使这些物质的蓄积随该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增多。
早在1887年,人们就发现牡蛎能够不断地从海水中蓄积铜元素,以致使这些牡蛎的肉呈现绿色,叫做“牡蛎绿色病”。
科学家们研究得最多的是生物体从环境中积累有毒重金属和难以分解的有机农药。
关于生物积累的研究,对于阐明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以及利用生物体对环境进行监测和净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某些生物具有特别强的生物积累能力,例如,褐藻在一生中能够较多地积累锶,水生的蓼属植物在一生中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DDT。
这些生物可以用作指示生物,甚至可以作为重金属污染和有毒化学药品污染的生物学处理手段。
3.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个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来自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生物放大一词是专指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生物说的,如果生物之间不存在食物链关系,则用生物浓缩或生物积累来解释。
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不少科学家在研究农药和重金属的浓度在食物链上逐级增大时,多将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浓缩或生物积累。
直到1973年起,科学家们才开始用生物放大一词,并将生物富集作用、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三者的概念区分开来。
研究生物放大,特别是研究各种食物链对哪些污染物具有生物放大的潜力,对于确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安全浓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世界环境日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第一个“世界环境日”诞生于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上。
这次会议是世界上为防止生态大灾难、维护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所采取的第一次集体行动。
会议中世界各发达国家暴露了大量的环境问题,提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向国际社会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提醒注意全球环境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在会议上宣布,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大家一致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都有可能对整个地区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保护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繁荣物种多样性、有效地解决各种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和呼声,“世界环境日”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行动日。
每年的“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发表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书,报告最迫切要解决的地区性或世界性环境问题。
同一天,各国都大力举办各种环境专题的报告会、演讲会、纪念活动、植树造林、开展清除污染物和保护环境等多样性群众活动,各国各地的报刊杂志、电视台、无线电广播电台等都将作大力的宣传。
三、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全球温度在过去300年上升超过了0.7℃,因此气候变化已经发生。
20 世纪温度增加了0.5℃。
最严重的变暖发生在 1910-1940年间和1976年至今。
目前已有迹象表明生物多样性开始在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反应。
从赤道到两极的动植物都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变暖的另一个明显的后果是春天提早到来。
植物开花、卵孵化,青蛙产卵都在提早。
在英国,蝴蝶在春天的出现较20年前平均提前了6天。
在欧洲,树木呈现秋色的时间每10年晚0.3到1.6天,许多迁徙的鸟类正在改变它们的旅行日程。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动植物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正不断地改变着其活动范围和行为。
许多情况下,这样的变迁正在引起生态混乱。
例如,迁徙的鸟类到达欧洲的时间太晚,以致其产下的后代错过了毛虫生长旺季。
动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包括:地理分布、生理、生活周期、迁徙习性和栖息地发生改变,生存能力降低等。
例如,哥斯达黎加的鸟类濒临威胁,坦桑尼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蚊子向高海拔地区扩展,加利弗尼亚的蝴蝶栖息地在丧失,不能耐受霜冻的植物上升到新的海拔高度,英国彩龟后代的性别比例受到7月平均温度升高的影响。
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指示物之一的珊瑚礁,目前正发生大规模白化现象,尤以1998年的情况最为严重,估计导致世界上16%的珊瑚死亡。
美国的大部分鸣禽转移其分布区,并提早迁飞。
因为鸣禽在维持生态系统中有重要作用,这种变化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按照目前气候变化情况来看,一些脆弱的生态系统如落基山的高山草甸、沿海湿地和河口可能会消失。
东北地区以枫树为主的硬木林将让位于青冈和针叶树为主的森林。
随着全球变暖的推进,许多生态系统面临崩溃。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将要灭绝的物种比预计的要早?,但由于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变得难以识别,所以会处于一个混乱时期。
气候变化将会“新的寄主和寄生虫、新的捕食动物和被捕食动物组合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