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班级:道路桥梁1003班姓名:张淑文2010年12月21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特别是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

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1.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

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

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1.2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

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

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

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

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间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

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

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开始了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了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

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

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

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人们保护好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新的生态伦理。

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

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

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

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生态伦理所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实质上仍然是指人与人的关系,行为者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现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

在今天,人类再也不能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这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和道德规范。

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实现的,就是说,它是以自然为中介而表现出来的。

生态伦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中去,比传统伦理学的内容更丰富了。

确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环境与发展悖论,应该确立一种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也就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文明。

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

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

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

2全民动员,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1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

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即必须认识到: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环境教育观念。

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

2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生态环境的渐趋恶化,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提上议事日程。

通过这种教育,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之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影片《后天》就帮我们描绘出了可能会出现的恶果。

在影片中人类面对的敌人是最具压倒性、最无可抵抗的大自然本身:龙卷风袭击美国洛杉矶、狂雪掩覆印度新德里、葡萄柚大小的冰雹重创日本东京,而纽约将在短短一天之内从炎热急速降为酷寒!这些突如其来的气候改变将对全地球全人类造成难以想象的灾害。

也许你会觉得这仅仅是个科幻片,不用那么紧张。

可如果它变为现实呢?等到它变为现实了我们就连追悔莫及的机会都没有了。

也不仅仅是感叹“曾经有一个美好的环境摆在人类面前,人类没有好好珍惜,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这么简单了。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是以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换来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转化为了毁害人类自身的力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却变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对象。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上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

人口剧增、能源短缺、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等生态危机的现实,表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正在使生态环境的退化趋向极限,同时也把人类自身置于危险的生存困境中。

尽管,每次自然灾害在我们面前,都被众志成城的我们所战胜。

但这种胜利所昭示的只是在面临生死之交,一种同舟共济、奋力拼搏的民族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只是将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的一种自救。

除此之外,我们要做的应是冷静地反思一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思忖一下,如何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最近这几年,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可以清楚感觉到地球气候异变。

大陆冰雹,欧洲水灾、印度热浪、美国一天16次龙卷风等,这一切让人不禁要问,地球究竟怎么了?世卫组织表示每年将有16万人因温室效应外围影响丧生,2020年死亡人数更会加倍。

海平面上升更造成2500万人远离家园,第三世界将因洪水、饥荒、干旱和农作物歉收大举移民,欧洲老年人将死于热浪。

到2050年,125万种生物将会灭绝;美丽的自然景观将由于气温变暖而消失;由于气候变暖,各种疾病将在这个星球上大肆传播……几千年来,人类在不断吞噬自然的躯体,同时,也在品尝自然所酿造的苦酒。

今天,人类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

如果人类再不行动,那么,100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会融化得无影无踪,《后天》的场景未必就是杞人忧天。

在影片《可可西里》中,藏羚羊无辜的眼神,铺满山坡、满身枪眼的数百张羊皮,日泰队长异乎寻常的死亡方式里,逃亡者与追捕者紧张的角逐,生命的平等对望,这些牵人心魄,触目惊心的故事情节打破了渺无人烟的平静沙丘。

这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藏羚羊这样一个单纯而执著的信念。

为了它,巡山队员们甘愿付出毕生的心血,甚至生命。

如果世界上多些他们这样的人,少一些可恶的盗猎者,就不用那么的可爱的动物惨遭杀害了。

这是因为真正为自然环境考虑的人太少了,所以每一秒都有那么多破坏环境的事情发生。

只有我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才能自觉的自愿的保护我们的环境。

我们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系统。

人类文明与大自然的命运已紧密交织在一起,就如同心灵和躯体一样密不可分。

今天,人类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和谐共处。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的调节者,从而与自然达到和谐的境界。

虽然某些对人类不利的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风暴、地震、海啸等)从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不以我们意志而改变;但对于此类自然问题,人类可以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从而减少它的消极影响和破坏力,使自己得以更好地生存。

只要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自然就能够成为人类的挚友,为人类谋福利、创幸福,让人类感受到自然的博大胸襟和优美环境。

我国已经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

既然已经认识到了自然的重要性,就应该从我们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我们的环境。

《后天》的结尾有这样的一个画面,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重新呈现出纯净的蔚蓝色,这美丽是如此动人,可是这美丽又是如此脆弱。

如果我们想要这美丽成为亘古不变的事实,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好好的对待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1]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2]路甬祥: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实质深入探讨和谐发展规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3]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4]郭艳华:走向绿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5]黄鼎成、王毅、康晓光著,人与自然关系导论,1997年7月第一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6]陈敏豪编著:归程何处——生态史观话文明,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7]廖福霖编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