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精神”中国古代园林的思想!

“道家精神”中国古代园林的思想!

“道家精神”中国古代园林的思想!
【摘要】科学、艺术、道德,是人类文化中缺一不可的三个要素。

中国园林艺术集三者于一身,历经三千年的不断发展,成为世界艺术史上十分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园林之精神主体的艺术呈现,深受道家追求自然精神的影响,表现
1.
万物,“独立不改,周行二不殆”。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庄子和道家哲学看来,自然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自自然然,不事人为造作。

比如《老子》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也就是自然,三国魏晋哲学家王弼释“道常无为”云:“顺自然也。

”顺自然即顺从万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规律而不加干涉,这是“道”的根本性质。

另一种含义是推崇优美的自然环境,并视之为
安放身心的家园。

比如《庄子·知北游》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

”在庄子看来,人只有归化于宇宙自然,回归天地之境,才能游于至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战乱的年代,社会动荡,黑暗,许多文人雅士对此大为不满。

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他们影响很大,于是他们就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脱、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们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现实生活中亲切依存的体形
响,并与佛家和儒家文化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

甚至可以说:道家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园林美学最重要的文化底蕴。

3.道家精神对中国古代园林选址的影响
因受“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影响,中国建筑不仅重视近区的环境美,而且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
融洽的,平和的,故而古寺应“藏”于山中,而不是像欧洲的古堡一样突兀暴露,这一精神在园林中更突出。

明朝末年就有园林专著《园治》将造园选址的过程,称为“相地”。

相地受到条件的限制,一般由于占地面积有限,环境也受到已经存在的周围条件的制约,可以建园的基址多是不规则的,中国古代名园的平面图,几乎都是一个不规则的平面。

面对这些难以处理的地形,造园匠师们因地制宜,既要考虑
“天
术热衷于追求天时、地利、人和融合的“天人合一”境界,风水师信奉的原则,有不少是切合天时、地利的,或者说是与天时、地利吻合的。

李约瑟认为:“风水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份,遍布中国的农田、居室、乡村之美不可胜收,皆可藉此以得说明。

”他还对由风水观念中重视自然,顺应自然的环境意识而形成的建筑群落与自然环境充分交融的传统给予极高的评价:“再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么热心体
现他们伟大的理想:人与自然不可分离。

”正是这种纯朴浓厚的重视环境、顺应自然的风水观念,形成了中国古代园林与自然环境充分交融的理性传统。

4.道家精神对中国古代园林结构空间的影响
中国古代园林因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要求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返朴归真,所以园林的布局采取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力图使人工美与自然美相
蜒,
凉亭、
等手法并巧妙运用时间、空间的感知性,使人莫穷底蕴;另外借景、对景,隔而不死,对比等手法如能灵活运用,均能丰富空间层次,使人感觉景外有景,园外有园的感觉,从而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苏州留园的人口处理最具代表性。

在其人口流线上,有意识地安排了若干小空间,运用明暗、虚实、曲折闭合,狭长等欲扬先抑的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沈复的《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广石多徒烦工费。

”沈复举例说:“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

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


“山有
体裁衣、烘云托月,缀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

这种自然式的中国古代园林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园林的景观艺术和营造手法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

道法自然是中国景观艺术和设计的指导原则。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考和艺术设计一直受到这一基本逻辑的影响,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景观设计的目标就
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

美是主观与客观、感情与理智和谐平衡的产物。

“道法自然”建立了道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并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深刻的敬意。

世界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都应该遵守由道控制的自然运行法则,这是道家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观点,这一结论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的景观设计艺术。

园林完美地从有秩序的建筑空间向自由的自然空间转变。

从抽象和象征意义上讲,它成功地完成了从人到地、从地到天的过渡,从而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同样的原理,在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其他的造园要素如:流水、游鱼、花草、树木,通过组合也同样能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中国园林石求奇、廊求回、水求曲、路求幽,假山叠置,奇花异木,四季更迭。

中国古代园林之水有湖泊、河流、泉水、
渊潭、水渠等多种形式。

平静似带的河流,潺潺有声的溪涧,深邃空灵的渊潭,气势雄壮的瀑布,精巧细腻的泉水能把浓浓的生命力注入古代园林。

水绕山行,山静水流,动中有静,静中伏动,山水相得益彰,赋予了古代园林无穷的活力。

设计者们之所以这样精心打造,目的在于给人以一种回归自然的感受。

李渔在《闲情偶记·居石部·山石》中说:“幽斋磊石,原非得已。

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
意,
莹,此时西湖,格外柔美恬静。

远处群山环抱,近处亭前水清如镜,亭后林密浓荫,山清水秀。

当皓月当空,月光明媚,碧空万里,波光闪烁,泛舟湖上,微风拂面,远处飘来悠扬南曲,可谓人间之极乐世界。

正是“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园。

”而在细雨霏霏之时,纵目湖光山色,云山迤逦,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恰似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卷。

清代初年江南画家挥
寿平曾记述了他在苏州园林中的感受:“秋雨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岗叠石峻赠下临清池,硝石间路盘迁,上多高槐、柳、桧、柏,傲然挺立,迥出林表,绕堤皆芙蓉,红翠相间,俯视澄明,游鳞可取,使人悠然有壕膜闲趣。

',不难看出,在他眼中,园林俨然成了自然与人的心灵交相融会的处所,成了他的诗意栖居和精神家园。

古代园林的设计艺术不仅是功能的反映,而且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精
这种
造化(自然)为师,以自然天成为最高的美。

明代园林大师计成说:“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

”清代乾隆皇帝在《静明园记》中就描绘过这种自然生态之美:“若夫崇山峻岭,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亭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

”第二、园林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中国园林强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山水地势而造园,园林中的人造景观亦要与整体气氛相和谐,既合自然
之势,也顺社会之理,切忌人力穿凿。

曹雪芹在《红楼梦》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原无邻村,近不负廓,背山山无脉,邻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

(曹雪芹《红楼梦》十七回)第三、园林的建造主张有法与无法的统一。

造园有法,但亦无法。

有法是规则,无法是创造。

无法中有法,有法中无成法、死法。

第四、中国古代园林在精神上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
然,“清。

情,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从有限到无限,再由无限而归于有限,达到物我两忘,自我感情、意趣的自然抒发。

天人合一宇宙观、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在中国园林创作设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展示。

7.结语
纵观中国古代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代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和意义。

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始终顺应自然的存在与人文精神的需求,从而将自然与人文毫不牵强地整合起来,无形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