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
当今,全球转基因生物育种持续发展,势不可挡。
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上农业生物工程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转基因作物育种整体发展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已处于领先地位,某些项目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但近年,由于受到国际上”转基因安全性争议”的负面影响,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速度放缓了。
一、转基因食品性能及产业分析
(一)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目前,转基因食品因其安全性受到广泛争议,国内外并未形成定论。
但大量科学试验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批准中止和销售的转基因作物产品中不存在安全性问题,也未发现拟待开发的抗病虫水稻和玉米对健康和环境有不良影响。
目前在美国市场上70%的食品都含转基因成分,美国现在种植的玉米有86%是转基因品种,93%的大豆也是转基因品种。
在美国,转基因食品都经过权威科研机构检测,和非转基因食品一样都可以安全享用。
(二)转基因产业分析
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首次专业化至今,转基因作物的广泛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尽管近年来国际上对转基因
作物的安全性存在争论,但全球种植面积每年仍以两位数增长,发展趋势不可逆转,这一农业高新技术必将对今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1997年起,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多年处于世界第四位,但自2003年起降为第六位。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依次为美国(54.6%)、阿根廷(18.0%)、巴西(11.5%)、加拿大(6.1%)、印度(3.8%)、中国(3.5%)。
印度从 2002 年起开始种植抗虫棉,比我国晚六年,却在短短的几年中种植面积
跃升为第五位, 2006年种植面积比上一年猛增了两倍。
这一发展态势特别值得引起我们深思和重视,近年转基因作物产业化速度相对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该领域整体发展的主要矛盾。
二、pest宏观环境分析
针对当前转基因产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可以通过pest分析法对其宏观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p(政治环境)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转基因产业发展时间不长,但已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这使得我国十分重视转基因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连续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扶持。
如:
1、2001年,国务院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2008年,转基因专项通过了国务院审议,首次获得中国政府的明确支持,转基因产业由此走上了“先实施、后完善”的道路。
3、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在科学评估、依法管
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4、2011年,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进一步要求:“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
(二)e(经济环境)
我国有超过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这意味着我国将以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7%养活世界22%的人口。
城市化发展使农业耕地不断减少,而人口又持续增加,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更高要求。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依然十分脆弱。
由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气候异常、国际市场竞争等因素,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因此运用转基因技术,实现育种上新的突破和创新,培育新一代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多功能、高附加值等作物新品种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s(社会环境)
目前,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在国内外存在广泛争议。
1、在学术界,支持派和反对派各自旗帜鲜明。
至今,已在国际公认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文献中,绝大多数研究得出的结论支持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然而,多年来仍有少数公开报道认为转基因作物存在食用或环境安全性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公民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存在质疑,部分公民对其表示信任和支持。
转基因作物并未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其社会接受程度不是很高。
不过,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
发展,人们对转基因作物的了解越来越多。
(四)t(生产技术)
在转基因技术方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品开发的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先后获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新基因,研制出一批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和新品系。
转基因作物育种的整体发展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已处于领先地位,某些项目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在转基因安全研究方面,我国已将其先后列入国家863、973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开展了包括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评价、预防以及生物长期效应在内的广泛研究。
经多年建设,已有35个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机构经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审查认可,研究制定了62项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标准。
三、建议
(一)加强科普教育宣传,理性认识转基因生物安全
目前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等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公众在信息传播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成为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因此,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协组织要充分发挥科普宣传作用,提高公众对转基因作物及其安全性的理性认识。
此外,新闻媒体更应肩负起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神圣使命。
(二)实行积极的产业化发展政策
产业化是转基因作物的不竭动力和最终目标,因此有关部门应审时度势,在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的基
础上,权衡利弊,统一认识,果断地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积极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发展政策。
应在继续加强和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管理的同时,对现行审批政策和标准进行必要的调整,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定不移地推动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
(三)加强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转基因生物育种的关键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产业化潜力的
功能基因。
因此,要高度重视我国各类生物基因资源的发掘和研究,大力加强包括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新兴学科在内的基础研究,以揭示相关基因功能、表达与调控特点和规律,转基因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转基因技术必须同常规育种、病虫防治等应用技术相结合,才能尽快实现成果的转化,真正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茂军.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j].食品与发酵工
业,2001,27(6).
[2]杨昌举.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与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j].
食品科学,2005,26(12).
[3]张丽娜,陈一资.基因工程技术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1).
[4]刘恺,张占吉,牛树启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综述[j].保
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19(4).
作者简介:赵越(1991-),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山东大学管
理学院2009级会计专业本科生;吴艳芬(1990-),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2009级会计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