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普济禅寺各位团友:大家好!现在我们去游览普济禅寺。
我首先介绍一下普陀山的概况。
普陀山地处浙江省东北部的莲花洋上,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与朱家尖、沈家门构成“普陀旅游金三角”,是舟山旅游资源的精华。
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是鞭菱形,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4.3公里。
普陀山历史悠久,四千年前就有人居住。
春秋越王勾践时就是公元前497——465年期间,称“甬东”。
西汉成帝时,即公元前32——前7年间,由于普陀山洞穴多,水质好,气候适宜,药材丰富,炼丹家梅福由江西来山居洞炼丹,人称此山为“梅岑”。
唐大中元年,天竺(古印度)僧人来山燃指礼佛,传说在潮音洞曾亲睹观音现身。
五代梁贞明二年,即公元916年,日僧慧锷自五台山请得观音菩萨途径普陀山首创“不肯去观音院”。
宋、元时佛教发展很快。
普陀山成为僧侣绝弃尘俗的清静佛地,原有的佛教各宗也统一归于禅宗。
明万历三十三年即公元1605年,神宗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为名,始称普陀山。
明清两朝,普陀山佛教兴废交替,可谓普陀山佛教的全盛期。
遂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鼎盛时期山上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庵堂88座,茅篷128座,僧尼3000人,真可谓“有宅皆寺,遇人即僧”,不愧为“海天佛国”。
普济禅寺是全山219座寺院中最大的寺院,是山中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
又叫前寺,建筑面积为11400平方米。
寺前有石牌坊、御碑亭、海印池、湖心亭、多宝塔、万寿桥等等。
现在,请大家下车步行,迎面看到的是石牌坊。
这是一座四柱三门的牌坊,高近20米,柱上横楣雕刻的云纹与石葫芦非常精致。
请看坊内北侧,有一石碑,上面写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
据说,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大士的崇敬。
现在的步行道,既方便了游人,又保持幽静,更显出一派佛国的庄严氛围。
走过石牌坊就是御碑亭,上盖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
它位于普济寺正山门前,建于雍正9年,即公元1731年。
内竖汉白玉玉碑,高3米,宽1.5米,碑顶刻蟠龙,这是普陀山现存碑石中制作规格最高,石质最好的一块。
此碑刻于雍正12年,即公元1734年,碑文详载当年本山兴修情况。
真是书法精妙,石刻完美,可谓“双绝”。
现在,请大家环视莲花池。
各位团友,我们现已置身于普陀山十二景之一“莲池夜月”盛景之中。
该池古时称“海印池”,建于明朝,原来是僧众放生处,后因种植莲花又得名“莲花池”。
讲到这里,有人会问:“为什么寺前都要造放生池?”放生,本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风俗习惯,后来与佛教的“慈悲”、“不杀生”等教义相融合,进而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佛事活动。
对此,有法师更深刻的开示说:信佛的不应该无辜杀生,应慈悲爱护众生。
不仅要求人类之间永久和平,也要求众生的和合相处。
反对杀生,提倡放生,暗含着使整个众生界成为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苦难的和平乐园。
一番话点出了小小放生池的内涵之广、意义之深。
请往前看,池心有亭榭卓立,八角上翘名“八角亭”,又名“湖心亭”。
石径环绕,构建精巧,亭水相映,颇具诗情画意,令人遐想。
再请大家朝东看,有一座石拱桥,叫“永寿桥”,高8米、宽7.5米,长40米,是明万历三十四年,即1606年所建。
桥柱上雕刻神态各异的小石师40只,精巧逼真。
往西看,有一座与永寿桥相呼应的小桥,名“瑶池桥”,四角装饰有龙头的图案,每逢下雨,龙嘴吐水,情趣盎然。
请各位朝东南看,有一石塔名“多宝塔”,被誉为普陀山“三宝”(杨枝观音碑,普陀鹅耳枥树)之一。
建于元顺帝元统三年,即公元1335年,是当时普陀山僧人孚中向南京的藩王宣让王募资建成,因此又名“太子塔”。
孚中名怀信,浙江奉化人,以勤俭简朴著称,为兴建名山道场,他多次外出云游募化。
塔旁原建有太子塔院,现被毁。
整座塔用太湖石砌成,方形五层,高18米,有台无檐。
基座平台的四个转角都饰有(虫离)首,张口作吐水壮;第二层用蟠龙绕柱,柱头饰有莲花,龙的体态雄健修长,形象生动,线条流畅。
每层塔的四面雕壶式门的佛龛,内供全跏跌坐式佛像,属于古代蒙古族统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的造型,如观世音塑像体态妙若少女,神情凝妩媚,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
顶层的四角饰蕉叶山花,塔刹为仰莲宝瓶,意为佛报生的净土。
它是目前普陀山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
如此精致而有确切年代的石结构方塔,在浙江仅此一座,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过去,每到凌晨,人们常在太子塔院中闻听普济寺传来的钟声,形成“宝塔闻钟”的景观,这也是普陀山十二景之一。
在此。
也可清晰听到百步金沙的澎湃潮声,与悠扬的钟声相交融,颇能启人遐想,发人幽思。
讲到这里,有人会问:“寺院为什么要敲钟?”通俗地说,大钟是警人破迷的信号台,而且每天早晨、晚上要各撞108下。
当然,撞108下是有由来的。
对此持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凡撞钟一百零八声以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之数。
”另一种意见是,因为众生界有108种烦恼,撞一下,解一个烦恼,常言道:“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
”这说明了为什么要听钟声的原故吧。
若大家亲身尝试一下,也许就更明了。
请看,前面就是普济禅寺。
此处三门并立,中为正山门,较高大,东为东山门,西为西山门。
三门即“三解脱门”,意为“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
”三门分别叫“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又因为寺院多建于山林之中,也称“山门”。
其他地方所见到的山门也同此理。
它是佛界和俗界的分界线。
三门雄姿出现在僧俗众人面前,寓意进门之后,应该僧俗有别,要遵守寺规,不能喧哗吵闹,不要扰乱佛门清净。
现在,让我们步入寺内。
寺名的由来,过一会儿再向大家解释。
正山门紧闭着,大概有人会问:“正山门关着,我们怎么进寺内?”在回答这一问题前,我得讲一个故事:相传清乾隆皇帝夜游普陀山。
游至佛顶山,游兴起,忘了归程,返回时,寺院大门早已被关,要求开此门,却遭拒绝。
“国有国法,寺有寺规”。
乾隆虽是皇帝,也没有办法,只有遵守寺规,经东山门入门。
后来,乾隆皇帝回宫后,极为恼怒地下了道圣旨:从今以后,正山门不能开。
现在只有国家元首、寺院菩萨开光或方丈第一次进门才打开。
其实,正门为万寿亭,内竖明万历、清康熙、雍正三块御碑。
中间一块是康熙御碑,由石赑驮者。
相传石赑是龙的儿子,力大,好负重,曾负过海上仙山。
一座功德碑所以要它来背,是暗示人们:康熙皇帝功德无量,只有石赑才能驮得起这无量功德。
好,故事讲到这里,现在,让我们从乾隆皇帝走过的东山门入门。
各位团友,现在请大家在殿前停一下,让我先介绍一下普济寺的总体布局及本寺的历史。
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圆通宝殿、法堂;东轴线上为伽蓝殿、罗汉殿;西轴线上为罗汉殿,其间还有普门、文殊、普贤、地藏四个配殿。
堪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整个布局具有清朝宫殿式的风格。
如此这般排列有序,左右对称的院落群,可使信徒有秩序地、有层次地观赏全部寺院,以达到信仰的高潮。
请大家亲身体会这种意境。
下面再讲一下本寺的历史。
普陀山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佛国圣地,也与本寺的创建有关。
普济寺的兴衰起落,也就是普陀山的佛教史。
该寺是宋神宗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在原“不肯去观音院”基础上改建,朝廷赐名为“宝陀观音寺”。
明、清两朝,本寺经过三次兴废。
明洪武十九年,即公元1386年,倭寇骚扰海疆,普陀山寺殿僧徒、佛像被移至宁波栖心寺,就是现在的七塔寺,至明正德十年,即公元1515年由僧人募资修复。
明嘉靖三十二年,即公元1553年,倭寇又犯沿海,又迁普陀山佛像于镇海招宝山,隆庆六年,即公元1572年起,再次兴复,朝廷拨金重修,赐名“护国永寿普陀禅寺”。
清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本寺被荷兰侵略者抢劫一空,僧众被迫第三次内迁。
康熙二十三年,海疆平静,僧众陆续回山。
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朝廷再次赐金重建,并赐额“普济群灵”。
从此,该寺始叫“普济禅寺”,一直沿用至今。
这就是寺名的由来。
经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扩建,寺院规模宏大,遂成现在的普济寺。
现在请到天王殿,正面可以看到殿中塑着一尊大腹便便、开口常笑、身穿金色袈裟的佛像,正在迎接着各位入内。
这尊像便是老幼皆知的弥勒像,人称“皆大欢喜”。
弥勒是梵语的音译,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既定继承人。
他出生于南天竺的一个婆罗门家庭。
先习婆罗门教,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上生于欲界六天中第四兜率天之内院。
在兜率天内院为弥勒净土,因此被尊其为“弥勒菩萨”。
弥勒经4000岁,相当于人间56.7亿年,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叫“补处菩萨”。
这是弥勒像的化身像。
相传,在我国梁朝时,奉化有一位和尚,名契此,号长汀子布袋师,形体宽胖,常挺着引人注目的大肚子,背着个口袋走于闹市之中,平常言语无常,乐乐呵呵。
他圆寂在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
弥勒佛一生功行都异乎常人,在临终时说了一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白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知。
”后来汉族寺院里都以这位布袋和尚的形象作为弥勒菩萨,供奉在三门口了。
有楹联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请看殿西侧,分别有四尊气宇昂然、形体魁梧、神态威武的佛像,相对而立,个个似我国古代的将军。
这就是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天王”,俗称“四大金刚”。
据印度佛教传说,在古代人类所住世界的中心有座须弥山,其山腰有一山名腱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护一天,掌管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的山河、森林、土地。
这就是四大天王的由来。
大家请看,东方持国天王,白身,持碧玉琵琶,是帝释天的主乐神;南方增长天王,青身,持有青光宝剑,相传他能令人“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红身,手绕缠龙,相传他能以“净眼”观察世界;北方多闻天王,绿身,右手撑混元珠伞,左手持银鼠,或左手持释伽牟尼佛宝塔,右手执三叉戟。
四天王各有一个从者91子和八大名将,辅佐四天王守护十方。
四天王各执一法器,分别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四天王的形象设计主要是受了我国《封神演义》的影响。
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进门拜弥勒,出门拜韦驮。
现在,立在大家面前的,形象高大,威武严肃的佛像,就是韦驮菩萨,为护法神。
关于韦驮的来历,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说他是印度婆罗门教所尊奉的天神,其威力无比,能战胜多种邪恶,使人间得到光明,他用的兵器是金刚杵。
另一说韦驮是南天王部下八位将军之一,居四天王部下32位将军之首。
因韦驮习修梵行,恒力持久,忠于职守,所以把他置于天王殿的背后,面朝全寺中心的主殿,即大雄宝殿、圆通宝殿,监视所有进出寺院的人。
相传释伽牟尼佛曾下法旨,布置韦驮的任务是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
后来,魔鬼偷走佛陀的佛牙,给韦驮发现,急起直追,追回了佛牙。
韦驮以此闻名,担当起保护佛塔的重任。
为了方便履行职责,一般将他的像塑建在山门背后。
东传中国后,寺院建筑格局有些变化,但韦驮菩萨像与弥勒佛像背靠而塑的传统格局,却依然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