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化与多层互连
改进电迁移的方法 a.“竹状”结构:晶粒间界垂直电流方向。 b.Al-Cu/Al-Si-Cu合金: Cu等杂质的分凝降低Al在晶粒间界的扩散系数。 c.三层夹心结构:两层Al之间加一层约500Å 的金属过渡层,如 Ti、Hf、Cr、Ta。 d.新的互连线:Cu
9.3 Cu及低K介质
问题的引出: 互连线延迟随器件 尺寸的缩小而增加; 亚微米尺寸,互连延 迟大于栅(门)延迟
9.3 Cu及低K介质
如何降低: l RC常数:表征互连线延迟,即 RC 。 t m t ox
ρ-互连线电阻率,l-互连线长度,ε-介质层介电常数 ①低ρ的互连线:Cu,ρ=1.72μΩcm; (Al,ρ=2.82μΩcm) ②低K (ε)的介质材料: ε<3.5
Cu互连工艺的关键
①Cu的淀积:不能采用传统的Al互连布线工艺。 (没有适合Cu的传统刻蚀工艺) ②低K介质材料的选取与淀积:与Cu的兼容性, 工艺兼容性,高纯度的淀积,可靠性。 ③势垒层材料的选取和淀积:防止Cu扩散; CMP和刻蚀的停止层。 ④Cu的CMP平整化 ⑤大马士革(镶嵌式)结构的互连工艺 ⑥低K介质和Cu互连的可靠性
9.3.2 Cu互连工艺流程
9.3.5 Cu的淀积
主要问题:缺乏刻蚀Cu的合适的传统工艺。 解决:大马士革镶嵌工艺工艺流程: ①在低K介质层上刻蚀出Cu互连线用的沟槽; ②CVD淀积一层薄的金属势垒层:防止Cu的扩散; ③溅射淀积Cu的籽晶层:电镀或化学镀Cu需要; ④沟槽和通孔淀积Cu:电镀或化学镀; ⑤400℃下退火; ⑥Cu的CMP。
Al合金为3.5 μΩ/cm; 溶解度:Al在Si中很低, Si在Al中相对较高,如 400℃时,0.25wt%; 450℃时,0.5wt%; 500℃时,0.8wt%; Al-Si合金退火:相当可观的Si 溶解到Al中。
9.2.2 Al/Si接触的物理现象
①Al/Si互溶:Al在Si中的溶解度非常低; Si在Al中的溶解度相对较高: ②Si在Al中扩散:Si在Al薄膜中的扩散比 在晶体Al中大40倍。
1. 2. 3. 4. 5. 6. 7. 8. 形成低阻欧姆接触; 提供低阻互连线; 抗电迁移; 良好的附着性; 耐腐蚀; 易于淀积和刻蚀; 易键合; 层与层之间绝缘要好。
9.2 Al的应用
电阻率:Al为2.7μΩ/cm,
(Au2.2 μΩ/cm,Ag1.6 μΩ/cm, Cu 1.7μΩ/cm)
③Al与SiO2反应:3SiO2+4Al→3Si+2Al2O3 好处:降低Al/Si欧姆接触电阻; 改善Al与SiO2的粘附性。
9.2.3 Al/Si接触的尖楔现象
图9.3 Al-Si接触引线工艺
T=500℃,t=30min., A=16μm2,W=5μm, d=1μm,消耗Si层厚度 Z=0.35μm。 (相当于VLSI的结深) ∵Si非均匀消耗, ∴实际上,A*<<A,即 Z*>>Z,故 Al形成尖楔
第九章 金属化与多层互连
金属化:金属及金属性材料在IC中的应用。 金属化材料分类:(按功能划分) ①MOSFET栅电极材料- MOSFET器件的组成部分; ②互连材料- 将各个独立的元件连接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模块。 ③接触材料- 直接与半导体材料接触的材料, 以及提供与外部相连的接触点。
互连材料-Interconnection
互连在金属化工艺中占有主要地位 Al-Cu合金最为常用 W塞(80s和90s) Ti:焊接层 TiN:阻挡、黏附层 未来互连金属--Cu
CMOS标准金属化
TiN的作用
TiN:阻挡层,防止W扩散
TiN:粘合层,帮助W与SiO2 表面粘合在一起
TiN:防反射涂层ARC(Antireflection coating),防止反射 提高光刻分辨率
铜金属化(Copper Metallization)
9.4 多晶硅及硅化物
多晶硅:CMOS多晶硅 栅、局域互连线; 特点:源、漏自对准 CM
9.4.1 多晶硅栅技术
多晶硅栅取代Al栅: p沟道MOS器件的VT降低1.2-1.4V; (通过降低Ф MS) VT降低提高了器件性能: ①工作频率提高;②功耗降低;③集成度提高; 多晶硅栅的优点:①实现自对准的源漏;②降低VT
9.4.3 多晶硅互连及其局限性
互连延迟时间常数: RC=RL2 εox/tox R、 l- -互连线方块电阻和长度, εox、tox-介质层的介电常数和厚度; 局限性:电阻率过高,只能作局部互连;
互连引线面积与各种互连延迟
9.5 VLSI与多层互连
多层互连的提出: 互连线面积占主要; 时延常数RC占主要。
9.5.1 多层互连对VLSI的意义
1.提高集成度; 2.降低互连延迟: 3. 降低成本 (目前Cu互连最高已 达10层)
9.5.4 平坦化
平坦化的必要性
9.5.4 平坦化
台阶的存在:如, 引线孔、通孔边缘; 影响:薄膜的覆盖效果; 改善: ①改进薄膜淀积的工艺: 行星旋转式真空蒸发装置; 溅射替代蒸发; ②PSG、BPSG回流; ③平坦化工艺
尖楔现象
机理:Si在Al中的溶解度及快速 扩散,使Al像尖钉一样楔进Si衬 底; 深度:超过1μ m; 特点: <111>衬底:横向扩展 <100> 衬底:纵向扩展 MOS器件突出。 改善:Al中加1wt%-4wt%的过 量Si。
9.2.5 电迁移现象及改进
电迁移:大电流密度下,导电电子与铝金属离子发生动量 交换,使金属离子沿电子流方向迁移。 现象:在阳极端堆积形成小丘或须晶,造成电极间短路; 在阴极端形成空洞,导致电极开路。
第九章 金属化与多层互连
常用金属材料: Al、Cu、Pt、Au、W、Mo等 常用的金属性材料: 掺杂的poly-Si; 金属硅化物--PtSi、CoSi2、WSi2; 金属合金--AlSi、AuCu、CuPt、 TiB2 、 SiGe 、 ZrB2 、 TiC、MoC、TiN。
9.1 集成电路对金属化 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