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法主体的范围
摘要:经济法主体是经济法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我国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的主体认识存在二元主体模式与三元主体模式之分。
二元主体模式主张“政府—市场”的框架结构;三元主体模式之中也存在着“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与“国家—社会中间层—市场”的分歧,本文赞同“国家—社会中间层—市场”这种划分标准。
关键词:经济法主体;国家;社会中间层;市场
一、经济法主体研究概述
我国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主体的划分,是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法学的发展相对应的。
正如肖江平博士所总结的,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从最早的三分法(即决策主体、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或者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两分法(即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主体),到初步发展时期的各种观点(如管理主体与实施主体、管理主体与管理受体等观点),以及走向成熟时期的观点(如规制主体与受制主体、计划者与反垄断者等观点)。
[1]从肖博士所总结的这些观点来看,无论是三分法的划分标准,还是二分法的划分标准或是规制主体与受制主体的划分标准。
这段时期内,我国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主体的标准,均是遵循着“政府—市场”二元模式的结构框架,强调政府对市场规制与调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经济权利越来越重视,一些市场主体为了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而相互间组成行业协会之类的社会团体组织。
例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设立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框架;在证券监管体制中,《证券法》设定了“证监会—证券业协会—上市公司与股民”的框架。
针对这类新情况,有的学者对经济法主体进行了新的划分。
王全兴教授提出了“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的三层主体框架理论,其中市场主体又具体包括投资者、经营者、消费者、劳动者四种。
[2]单飞跃教授从经济权利、社会自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为标准归纳出三大法主体群,即市场、社会、国家,其中市场主体按经济性标准分为企业与消费者两类。
[3]由此可知,如今对经济法主体的认识已经突破了原有的二元结构,逐渐向“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或者“国家—社会中间层—市场”的三元结构发展。
二、三元结构模式下的经济法主体
在三元结构模式下的经济法主体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法主体应遵循“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的模式,然而另一种观点却认为,经济法主体应遵循“国家—社会中间层—市场”。
这两种观点最突出的分歧就是国家与政府的区别,本文赞成“国家—社会中间层—市场”的观点。
(一)国家——经济法最核心的主体
现代国家的主要职能包括:立法职能、行政职能、司法职能。
相对应的,国家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组成并行使相应的职能维持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1、立法机关。
否认国家作为经济法主体的学者认为,经济法本身就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而立法机关不直接从事对经济的规制与调控,不应成为经济管理主体。
[4] 笔者认为,尽管权力机关不是直接调控经济运行,但是仍对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原因在于:第一,经济类立法均需立法机关制定。
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同时也是立法机关。
比如:《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关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法律,都是由权力机关制定的。
这些法律的实施,一方面为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提供了明确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规范了行政管理机关的职权范围,有效的限制了行政管理机关权力滥用。
第二,审查、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财政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调整方案。
在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财政预算,均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才能够实施。
2、司法机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经济类纠纷。
现代社会,尽管解决纠纷的程序很多,例如:仲裁、协商等等。
但是相对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司法程序更具完善的证据制度、辩论制度,特别是一旦判决作出后,能够得到较好的执行。
因此,通过司法诉讼程序解决纠纷,已成为人们普遍的选择。
从而,司法机关对经济的干预作用日益突出。
司法机关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通过个案判决。
正是法院通过对消费者权益纠纷、产品质量纠纷等众多案件的公平、公正的处理。
一方面打击了不法经营者,维持了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有效地促进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有效地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另外,法院对反垄断案件的处理,更能彰显对经济的干预作用。
垄断企业往往在市场上占有优势地位,对经济的发展也能产生重大影响,为了巩固已有的优势地位,垄断企业就会采取手段排斥其他竞争对手,使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被破坏,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
当法院处理这些反垄断案件时,必定会影响到当时市场竞争秩序的构建,以及相关企业的生死存亡。
3、行政机关。
在我国,行政机关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各个职能部门。
具体而言,便是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乡政府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各个职能部门。
根据宪法的规定,国务院的主要职责之一: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
其他行政机关则是根据国务院的总体计划,对应着制定更为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由此可知,行政机关的经济职权具有以三大特征:第一,经济职权的法定性。
各级行政机关对经济进行管理的权力来自法律的规定,法律在规定时,应明确各级行政机关的管理事务范围,这样有利于避免行政机关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现象出现,提高行政效率。
第二,经济职权目的公共利益性。
行政机关行使经济职权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行政机关对经济进行管理,就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
第三,经济职权的主动性。
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证明,市场自身的缺陷性存在,会导致“市场失灵”,所以需要行政机关主动的实施经济职权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做到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监督经济发展计划实施或者根据经济具体运行情况修改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