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经济”与“大拇指经济”
熟悉餐饮业的人都知道,一家餐馆生意兴隆的秘诀不是靠流动客源的充沛,而是靠顾客再次光顾的频率,也就是“回头客”的多少。
经营餐馆的战略所包含的特色、优惠、饮食文化等,无一不是为了吸引顾客的二次光顾。
显然,餐馆的经营战略是建立在尽可能地吸引“回头客”之上。
与“餐馆战略”相对应的是在IT行业中著名的论断:“注意力经济”。
“注意力经济”这一论断是随着国内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
最早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是Michael H.Goldhaber,1997年他在美国发表了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
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目前有关信息经济的提法是不妥当的,因为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其研究的主要课题应该是如何利用稀缺资源。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而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这一进程,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
而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
他进而指出,目前正在崛起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相对于无限的信息来说是稀缺的,因此在互联网上人们的注意力是非常有价值的。
诺贝
尔经济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
在信息社会里,硬通货不再是美元,而是关注的程度。
相对于浩如烟海的信息(据说全球每4分钟便有一个新的网站诞生),个人的注意力将是极为稀缺的资源,这种情形有点像一个听众面对一万个、甚至更多的讲话者,每个讲话者都试图让听众听到自己的声音,于是,如何在巨大的“噪音”干扰中脱颖而出,赢得听众的青睐变得至关重要。
因此,研究人的注意力的规律,吸引别人的更多注意力,将成为互联网上商业竞争的着重点。
注意力本身就是财富。
Goldhaber 说:“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一种持久的财富。
在新经济下,这种形式的财富使你在获取任何东西时都能处于优先的位置。
财富能够延续,有时还能累加,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财产。
因此,在新经济下,注意力本身就是财富。
”注意力作为一种资源,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
与信息相比较,信息是可以准确计量的,而注意力的计算是模糊的;信息是由信息的产生者不断创造的,而注意力对于信息的浏览者却是有限的。
简言之,信息产生后能创造多少价值是不确定的,相反注意力却能直接产生价值。
“注意力经济”的理论认为公众的注意力是网站的最大资源,谁能吸引更多的关注谁就能拥有更大的价值,吸引更多的投资。
3年前,英特尔公司前总裁葛鲁夫在一次引人入胜的演讲中提出过“争
夺眼球”的观点,于是有人直白地称之为“眼球经济”:谁吸引到的目光最多,谁就可以成为市场中的翘楚。
因此,注意力经济就成为当前国内ICP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
众多的ICP为吸引注意力而倾尽心力,甚至发展到了哗众取宠的程度。
“网络选美”、“网上竞拍美女”、“性知识论坛”等手段一拥而上,只要能够引起关注,提升网站的点击率,增加注册用户的数量,ICP使出浑身解数,不遗余力。
高涨的市场注意力是否真的能够为ICP带来更高的点击率呢?事实上,注意力经济片面地强调了市场知名度的作用,而忽视了作为企业生存的根本———用户的信任。
根据有关的市场调查显示,当用户对网站内容不满意时,他在 6个月内不会再次访问该网站。
根据国内890万上网人数来测算,每天50万的点击率对于再也没有“回头客”的网站来说,收到关注的时间最多维持不到18天。
此外,注意力带来的也不仅仅是机会,如果在网站建设上不付出努力的话,注意力就会变成对品牌的杀伤力。
另一方面,注意力的拥有并不像传统的购买力资源那样易于保持,互联网企业的任务不仅仅是吸引注意力,而且还需要把注意力保持住,也就是培育浏览者对网站的忠诚度。
从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来说,成功的市场营销不仅要具有知名度(即注意力),同时还应该注意市场的信誉度。
成功的品牌不仅仅具有良好的知名度,也要具备品牌的信誉度。
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
应努力沿市场信誉度方向发展,不能只片面地强调市场知名度。
如果信誉度发展成为负值时,品牌的知名度越大,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
新浪网在国内的成功之处,不是因为媒体炒作,也不是电视台每日一次的形象广告,更不是遍布各地的路牌广告,而是它拥有许多网站编辑,他们在夜以继日地进行新闻编辑和更新,而这些恰恰是国内其他新闻类网站所不具备的。
如果你知道有多少人养成了每天必需要到新浪网上看新闻的习惯,你就不会惊讶于新浪网居高不下的点击率了。
因此,与“注意力经济”相对应,我们更应该倡导“大拇指经济”:ICP只有在得到公众的关注的同时,也能够让公众竖起大拇指并参与进来,这样你才真正地能够被称之为ICP市场的领导者。
Goldhaber把注意力称为虚拟经济的硬通货,在网络空间中,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可能意味着自杀;通过一鸣惊人或哗众取宠赢得短暂的注意力也许并不困难,但那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只有赢得广泛持久的注意力并赢得赞誉,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网络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