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师资格证模块三 班级管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模块三 班级管理

➢ 组建、初步形成、发展、成熟四个阶段 1、明确的共同目标: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有形与无形并存。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既需要采纳学生的意见 ,又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发现并培养积极分子;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 准则和一定的活动纪律;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日常性和阶段性的教
第二节 班级管理中的学生和班主任
一、学生
(一)班级管理中的学生 1、主客体的辩证统一 2、学生的双重角色:既是班级管理的客体,又是 班级管理的主体 (二)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及管理 1、低年级入学适应指导;2、中年级自我管理指
二、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和职责
(一)班主任的概念和角色
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 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 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习、家长和社会 的桥梁。
(二)班主任的职责
➢教育引导 ➢班级管理 ➢组织班集体活动 ➢关注学生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三)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首要环节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核心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优、中、后 4、开展班会活动 5、协调各方面教育影响:校内校外 5、做好学生素质的评定:操行评语 7、做好班主任计划与总结
A、民主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常规管理
思考题
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领导班级过程中,不 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 式引导学生,属于班主任领导方式的( )
A、权威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专断型
思考题
下列不属于班主任了解学生经常采用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C、调查访问
√B、谈话法
补充:富勒的教师成长三阶段论
1、关注生存阶段:关注自己的生存问题,基于一种 生存忧虑,想要控制好学生,而不是设法让他们获 得学习上的进步,这时更希望成为一个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好的考 虑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认识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想要
思考题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管理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 对个人管理间接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方式 称为( )
(二)班级的教育意义
• 培养集体意识、思想品德 • 培养交往能力 • 满足学生多种需要 •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二、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是在师生合作的前提下,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 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 健康成长的过程。班级管理是班级工作的重要一环 ,不仅与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 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健康发展。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一、班级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一)方向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 (二)全面管理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自主参与原则:创造一种民主氛围,采纳学 生的意见,接受学生的监督; (四)教管结合原则 (五)全员激励原则:公正无私,一视同仁
二、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模块三 班级管理
第一章 小学班级管理概述
第一节 小学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一)班级及其特点
班级是学校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将年龄和知 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 的基本教育单位。班级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 有多元性,而构成班级的元素是互动的。
文艺复兴时期,埃拉斯莫斯最早使用“班级”这一 词汇; 17世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次提出班级授 课制,并在19世纪得到应用; 19世纪,英国导生制; 19世纪之后,赫尔巴特和凯洛夫完善了班级授课制
1、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平行管理的来源) 2、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论 3、陶行知的解放儿童创造力与学生自知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班级管理
三、小学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1、责任意识和探究能力 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 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阶段
1、规范化阶段:是从新手逐步成长为一个合格班主 任的过程,能够很好的担任角色,但还缺少经验, 希望向老教师学习,有时会有自我的怀疑; 2、个性化阶段: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特色的过程,但 容易停留在班主任工作的高原期,不容易前进,需 要突破职业倦怠和困惑;
(二)班级管理的五层境界
1、维持班级秩序 2、营造学习氛围 3、形成班级合力 4、学会自主活动 5、提升生命质量
(三)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1、班级组织建设(首要任务) 2、班级日常管理:思想、纪律、学习常规管理 3、班级活动管理 4、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学校、家庭和社会
二、班集体的形成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D、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一、班级管理的目标
(一)班级管理目标的概念和作用 是班集体管理主体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内使得班集体达 到一种所期望的状态,制定目标的依据在于:社会性质、班级管理活动 的规律、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班级的现实状态 •作用:导向、激励、凝聚、调节、评价
1、做好班级常规管理 2、对于学生不正确、不文明的言行要及时加以引导和制止 3、树立典型,平等对待学生 4、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 5、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 • 调查研究法、目标管理法、榜样示范法、情景感染法、规范制约法、 舆论影响法、心理疏导法
第三节 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理论
一、教育学理论与班级管理
(二)常见的班级管理内容和模式
➢ 内容:教学管理、活动管理、德育管理、体卫管 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情感管理、财物管理、 信息管理 ➢ 模式 1、常规管理: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 2、平行管理:集体与个人互相影响
(三)班级管理的发展趋势
1、教师角色由领导者向引导者过度; 2、教师影响力由权力性影响向非权力性影响过度; 3、教师管理由专制型向民主型过度; ➢ 常见管理方式: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4、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加和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