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务钢轨仿型打磨机作业标准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铁路管内各型内燃、电动钢轨打磨机对钢轨轨头轮廓的打磨作业。
本标准规定了钢轨仿型打磨机的作业技术要求、作业条件、作业程序、作业安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85普通磨具砂轮技术条件
TB/T1926钢轨打磨机通用技术条件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
《普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
《高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
3、工作内容及作业标准
3.1作业条件
a作业时必须封锁线路,封锁时间应满足《铁路线路修理
规则》有关规定
b封锁前后不限速。
c钢轨仿型打磨机用于处理焊接接头、异形接头、工作面
边缘塑性变形(边缘肥边)。
d线路设备管理方负责提前清除作业地段及两侧的可燃物,在作业中做好防火措施。
3.2人员要求
3.2.1岗位要求
作业负责人由不低于工班长或指派胜任的线路工担任,作业人员由经段级培训合格的线路工担任。
3.2.2人员配置
作业负责人1名,作业人员2名,防护员2-4人。
3.3作业机具
仿型打磨机、电子平尺仪、1.0m直钢尺、塞尺、油料、
砂轮、维修工具、劳动保护用品。
3.4安全风险构成
Q/CDT100—2016
a违章施工作业风险
——无计划或超范围作业,造成行车事故。
——机具、料具侵入限界,造成行车事故。
b从业人员伤害风险
——需上道或穿越线路时,未按规定设置防护,造成机车车辆伤害。
——横越线路未执行“一站、二看、三通过”的规定,上道前未严格执行“手比、眼看、口呼”制度,造成机车车辆伤害。
——作业人员未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
——违章坐卧钢轨、枕木头、道床,违章钻车、爬车,造成人身伤害。
——列车通过时,避让距离不够,造成列车坠物伤人。
——各种机具未制定安全操作规程,机械使用未执行专人专机,机具设备检查不到位设备带病或超负荷运转,安全防护装置不齐全,造成人身伤害。
——更换砂轮、加注燃油时未关闭汽油机。
——在封闭环境里运转汽油机,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3.5防护要求
3.5.1区间作业
区间封锁作业或不上线作业时,设置“两位一体防护”:驻站防护1人、工地防护1人(视距不足、联系困难地段须增设两端防护或中转联络员)。
跨线路搬运材料、机具时,设置“三位一体防护”:驻站防护1人、工地防护1人、关门防护2人。
3.5.2站内作业
设置“两位一体防护”:驻站防护1人、工地防护1人。
3.6作业程序
3.6.1点名分工
作业负责人组织防护员、作业人员列队点名,明确作业内容、主要技术标准、安全事项、作业时间、人员分工、作业人员行走路线,所有职工均应按规定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根据当日作业项目进行全员安全预想。
要明确驻站联络员、现场防护员和两端防护员及联络防护员(根据需要)。
3.6.2工(机)具检查
a走行轮绝缘电阻不小于1MΩ。
b内燃机起动时间≤30秒,起动次数≤3次。
c砂轮线速度应满足机器使用要求,砂轮平整无裂纹、无变形,不得受潮。
d安装砂轮时压紧螺帽不得松动,皮带松紧符合要求。
e砂轮与防护罩安全间隙≥3mm。
防护罩安装牢固并有砂轮旋转方向标志。
f作业人员对工(机)具性能及安全性检查确认,防止将伤损的工(机)具带入作业现场,影响作业进度和质量。
g检查检修工具、燃油及应急配件是否带齐。
3.6.3设置防护
防护员必须由经考试合格的职工担任。
驻站联络员提前40分钟到达车站办理登记手续,了解列车运行情况,及时通知现场防护员。
现场防护员及两端防护员根据要求准备防护备品、移动停车信号灯。
3.6.4人机转移
现场防护员(联系困难地段增加中间联络员)接到驻站防护员通知后,会同作业负责人,组织所有作业人员在就近安全通道或在路肩上行走至作业地点附近的安全地带。
需汽车运输时,乘坐有运营资质的载人汽车,遵守道路交通规则,注意人身安全。
3.6.5作业准备
a根据分工分配工作任务及工料具。
每台设备配置作业人员至少2名。
b确认钢轨仿型打磨机各部件齐全、良好。
c确认机油、燃油充足。
d起动内燃机,怠速运转3分钟~5分钟进行预热。
e升降、旋转调整机构灵活,无卡阻现象。
f操作人员按规定穿戴劳保用品。
g整备机器达到安全使用要求,操作手向作业负责人报告准备完毕。
3.6.6上道作业
作业负责人确认防护已到位,并接到施工命令(命令号、施工起止时间)后,按命令时间指挥作业人员上道作业。
3.6.7钢轨打磨作业
a作业前检查:确认区间封锁后,上道对作业需要打磨的
作业面进行检查。
用1m直尺,将中部(约500mm处)置于焊
缝部位,用塞尺测出端缝的高度,除以2就是轨顶面垂直方向偏差。
同理,也可以测出轨头侧面工作边水平方向偏差。
注:直尺的端部为最大值,端部偏差即是焊接接头的最大偏差,故: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的测量只测3点,不能反映在焊接接头
1m内的全部情况,尤其是当最高点或最低点不在焊缝中部
(即约500mm处)时,测量的准确程度将降低。
b用1米直钢尺测量,钢轨工作边肥边或焊缝平直度超过0.5mm(高速铁路超过0.3mm)时应进行打磨;认真调查工作量,确定打磨部位及打磨量;按里程、轨号做好记录,在轨腰上用白漆划上符号。
c按施工负责人指令上道。
d启动发动机,开始作业。
e打磨时,进给量不宜太大,根据参数和实际情况调整打
磨进给量。
f打磨时,将仿形打磨机启动并加速到中高速档,放置在
焊头的作用面(1)(最高点),调整进刀量0.5mm。
开始打磨,将行车面顶面打磨至平尺度标准范围之内后(行车面最高
Q/CDT100—2016
点一般分2次打磨,中间用电子平尺仪和1米直钢尺进行复核测量,把握好打磨量,避免焊缝打磨过量),然后分别对
作用面(2)、作用面(3)、作用面(4)、作用面(5)进行打磨,将作用边行车面和非作用边行车面打磨成弧形状,确保行车面轮轨接触处于轨面中心。
图1 轨面位置示意图
g作业中均匀往复移动设备进行打磨。
h从一个打磨面向另一个面转换时,砂轮距轨顶面的距离
不小于3mm。
i打磨过程中应按参数标准多次检查,防止打磨过量。
j打磨过程中配合人员注意观察钢轨打磨面的颜色,一旦
发现打削面氧化变色,立即提醒打磨人员停机,用水对钢轨进行冷却降温,防止钢轨热变形。
k打磨后轨温降至高于实际轨温5℃~10℃,用1米直钢
尺检测打磨效果,防止打磨过量。
l当轨温同外界气温小于5℃后,再次用1米直钢尺检测,确认下一次打磨量,直至焊头达到0.3mm-0.2mm范围内。
m打磨作业完成后,关闭汽油机。
关闭汽油机时,遵循以
下原则:逆时针旋转进给手轮使砂轮离开轨面→将汽油机调速
器置回怠速档位→将汽油机的电按钮按下直至停机→关闭燃油箱截门→将机器水平放倒并垫稳。
n结束当天作业时,应先关闭油门,让发动机继续工作直
至燃油耗尽自然熄火。
o如果长期不用,应放尽油箱内的汽油,并启动汽油机,
将化油器及油管内的汽油耗尽。
p检查打磨质量。
q设备保养:对打磨全面擦试干净、对连接部件进行紧固。
3.6.8作业后
a根据下道命令,将砂轮升至最高点。
b机具人员下道至限界外。
c发动机怠速运转3分钟~5分钟,关闭燃油箱开关,发
动机熄火。
d严格执行“工完料尽”制度。
对不能回收的料具,应堆
放整齐,并安排人员看守。
e作业负责人检查是否有工(机)具侵限。
f根据质量标准对作业内容进行验收,并做好记录。
作业
负责人检查工料具及人员下道完毕后,待人员、工(机)具全部到达安全区域后,撤离防护。
g对机器进行清洁保养,更换不符合要求的砂轮,紧固螺栓,补充燃油、机油、润滑油。
h设备入库或送到指定地点妥善保管。
3.7质量标准
a打磨后轨面平整,无明显凹陷。
b用1米直钢尺测量,轨面平顺度在0mm~0.3mm,不允许出现负值;内侧作用面保持为-0.2mm~0mm,其纵向顺坡率不应大于1‰。
c打磨后焊缝处前后50cm光带居中,光带宽度控制在
L=20mm~30mm。
d接头处有飞边应同时打磨。
3.8作业流程
作业准备——防护就位——打磨作业——作业控制——标准检查——质量验收——清理料具
——撤出防护——设备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