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意识记忆

无意识记忆

人为训练记忆是无意识教育的大敌龚志刚心仪坊摘: 【摘要】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认知活动中的一个环节。

记忆还是人的一种本能,可以是无意识和前意识的。

偏重人为记忆的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不能有效改善意识区域,有时恰恰相反,不但无效,反而是有害的。

所以,我们不应过分关注人为记忆力的训练和提高,而应注重默会认识和默会能力,以提高人们的创造力。

【关键词】记忆意识默会认识学习方法关于“记忆”,《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

”简而言之,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这里的经验是多种多样的。

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是经验,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予以再现,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从现代的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里面,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储存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记忆是认知活动中的一个环节,认知活动还包括知觉、注意、动作、语言、推理、思考、意识乃至情感在内的各个环节(或层面)。

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

在知觉中,人的过去经验有重要的作用,没有记忆的参与,人就不能分辨和确认周围的事物。

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由记忆提供的知识经验,起着重大作用。

人们要发展动作机能,如行走、奔跑和各种劳动机能,必须保存动作的经验。

人们要发展语言和思维,也必须保存词和概念。

可见没有记忆,就没有经验的累积,也就没有心理的发展。

另外,一个人某种能力的出现,一种好的或坏的习惯的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的培养,也都是以记忆活动为前提的。

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没有记忆和学习,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人类文明。

因为记忆的重要,古今中外的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都曾致力于记忆的研究。

英国哲学家培根就断言: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

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

对此,笔者不敢完全苟同。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记忆是学习的基石,但记忆并不等于学习,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记忆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记忆不是促使意识生成的关键,思维才是促使意识生成的关键。

记忆可以是无意识的和前意识的。

意识生成后也可以处于无意识状态。

记忆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适应环境使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一种本能。

就人而言,记忆是人的一种天生能力,是在人脑的发育生长中自然生长的能力。

很多记忆是在人意识生成前就有的。

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应人为地刻意地去扩充和强化记忆力,这样做对学习的效果来说是适得其反。

举例来说:人的视力是天生的、是自然发育长成的能力。

因此,从没有人说要加强视力,更没有训练视力的说法,人们重视和提倡的恰恰是保护视力,不要超负荷用眼,否则就会使视力受损,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基于同样的道理,人对自己的胃口和力气也不会刻意加以训练,以达到酒囊饭袋、饕餮无度或力大如牛、气吞山河的目的。

除非有特殊需要,在一般情况下,人为扩充或强化这些本属自然的能力是没有意义的,有时还是有害的。

因此,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不要依赖人为记忆的学习方法,这一学习方法对人的进步是有害的。

也许你强烈不认同这一观点,但事实却牢牢地站在我的一边。

下面我就来论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一、理论背景在我另一篇题为《论无意识领域(默会知识)的教育和学习的重要》的文章中,我引述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中的关于无意识的作用的概念。

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它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而意识是人内心里能感知的推理和思考,它会分析各种资讯和数据,意识是经验发展的结果。

但无意识不做通常的思考和推理,它会本能地对信息和基本情绪或做出反应。

如果将人的心里比作一棵树,那么露出泥土我们见得到的、感觉得到的树枝树叶乃至果实就是意识,而藏在泥土之下我们看不到的、感觉不到的那个错综复杂的根则叫做无意识,。

泥土之上会长什么样的枝叶,结什么样的果,基本取决于泥土之下的种或根。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一种不能为意识所知的特殊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虽然不为人所知,却是一个具有巨大能量的心理系统,它具有非理性、无逻辑的特征,在人的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无意识起决定性的作用,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的本质和真实。

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理论中,把无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意识只占一个次要的地位。

他认为,“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他反对把心理学说成是“意识内容的科学”。

他不但认为,“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

弗洛伊德甚至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潜意识的精神过程,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

在该文中,我同时还引述了波拉尼的“默会认识”理论,阐述了“默会能力”的作用、默会知识的特点和习得方式等。

“默会认识”,主要是相对于明确知识而言的。

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认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认识。

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认识,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认识”,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认识”。

“默会认识是自足的,而明确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

因此,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认识就是植根于默会认识。

一种完全明确的知识是不可思议的。

”波拉尼的这段话“揭示了完全明确知识的理想之虚妄。

”默会认识相对于明确知识具有逻辑上的在先性。

默会认识是明确知识的基础,一切明确知识都有默会的根源。

从“无意识”理论和“默会认识”理论出发,我论证了“只注重意识领域(传授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对人的进步是无效的,有时是有害的。

朝向无意识领域(默会认识)的教育和学习,对人的进步才是有效的”这一观点。

同时,我还提出了“对人的教育和学习,重要的是培养认识、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默会能力),而不应太关注积累知识(明确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知识本身不重要,培养和掌握认识、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重要的。

二、记忆与知识1、人为记忆与自然记忆的特点1)记忆(自然记忆)的特点一般认为,记忆有如下特点,①易变性每个人对知识、经验、事件、物品……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都是原封不动的。

其中的一些常在莫名其妙地变化着——内容或形式或形象在潜移默化地或多或少地改变着;一些原有的经验在新经验的不断记住中不断地丰富完善,有的内容或形式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新。

②内隐(不可见)性不可见与非直观性,是记忆的一个重要特点。

只要你不肯将记在脑中的内容转录——说、写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出来,别人就无法得到它。

语义记忆具有内隐性。

③不完全可靠性(也不能完全复制)回忆起来的知识、经验、事件、物品的形象等,不能确保是首次识记时的原型。

其中的一些可能随着时间的顺延而莫名其妙地变化着,可能向着更完备的方面变化;可能出现残缺;还可能走形或变样;亦可能整体地或局部地扩大或缩小。

实际上,是记忆的易变性产生了回忆时的不完全可靠性——不完全准确性。

有时,背景知识广博的人在回忆过程中常会不加区别地使用相似的词语、同义的概念,因而就产生了虽无碍大局但不全是原型的记忆。

④瞬捷性正常人的大脑可在一眨眼之间记住感兴趣的知识、经验、事件……据研究,在50毫秒至半秒钟的时间里,人脑可以记住4个不同的数据。

人们所记住的内容,在日后取用时也具有瞬捷性。

瞬捷性还表现在,能与短瞬间去比照记住的信息,如此事与彼事、近事和远事、过去和现在、中国的事与外国的事、公事与私事……⑤潜力无穷性人的大脑结构功能单元是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就相当于一个记忆元件,一个人毕生的总记忆储量可以容下三四个美国国会图书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正常人的记忆潜力都大无穷。

达尼尔•达宁还将“记忆”与“力”化合为记忆力,并形象地描述说:“我们的记忆力活像娃娃抱(一种农妇装束的玩偶,一般以木质制作,最外边的一个个头最大):卸下一个,里头还有一个。

”⑥经验性所谓经验的反映,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如见过的人或物、听过的声音、嗅过的气味、品尝过的味道、触摸过的东西、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等。

这些经历过的事物都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

2)人为记忆的特点:①易变性②外显性人为记忆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语义复制,完成考试,它必须外显。

③主观上要求完全可靠人为记忆的复制、考试,要求完全符合教学大纲标准。

④强迫性人为记忆是为了语义复制或考试而作的记忆,人为记忆与自然记忆相比,前者的记忆痕迹是人为强加的,以长时记忆为主;而后者的记忆痕迹是感觉和思维的自然尾随,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都有。

⑤潜力有限(没有无穷大)根据记忆的规律可知:每个人的记忆素质和能力不同;“记”在“忆”先,“认知”容易“回忆”难。

人为记忆主要是针对语义记忆的,“内隐”特性要人为“外显”有难度,而采用机械记忆法为主,“记”难“忆”更难。

所以潜力有限。

⑥非经验性人为记忆不是为了针对经历过的事物,而重要是围绕语义记忆,它的形成路径是“语义—》语义”的复制。

通过比较两者的特点可以知道,记忆的易变性和不可靠性特点告诉我们:记忆不值得信赖。

而人为记忆的六个特点告诉我们:由于人为记忆具有难操作、有缺陷、不可靠、潜力有限和矛盾多的特征,在学习上使用和依赖人为记忆绝对有害。

2、正确的学习途径在学习中,能识记并再现知识未必就意味着已认识、理解、掌握了知识;而认识、理解了知识未必需要或能够复述知识。

学习的有效途径决不是依靠人为记忆,而是认识、理解。

人类的学习途径至少有五种(详见笔者《论无意识领域(默会知识)的教育和学习的重要》一文):(1)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语言传授a –a),这是集中在意识领域内的学习,是学校学习和自学常见的学习途径,主要用人为记忆的方法,说夸张一点,就是死记硬背。

(2)从明确知识到默会认识(内化a –A),这是聚焦在前意识和无意识领域内的学习,是自学的正确学习途径,用认识、理解的方法。

(3)从明确知识到默会认识再到明确知识(内化外显a-A-an),从意识进入前意识或无意识领域,是学校学习的正确途径,用认识、理解的方法和实践验证的方法。

(4)从默会认识到明确知识(外显A-a),从前意识或无意识到意识领域,用归纳总结的方法。

(5)从默会认识到默会认识(意会、训练、实践A-A’),是在前意识或无意识领域—思考行为和肢体行为的学习,用诉诸行动的方法。

上述学习途径中,(1)不可取,它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途径,仅是记忆明确知识和关注知识量的积存,只是“博物馆式的拥有”,既不能改善无意识,也不能改善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