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意识状态【内容提要】本章介绍意识的本质、特征及意识水平,阐述注意的本质特征,注意的理论,分析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阐述注意品质及其培养,介绍睡眠的本质及其表现,介绍梦的功能及对梦的解释。
介绍常见的药物依赖表现种类,剖析其药物依赖的形成因素,并初步对控制药物依赖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
【学习目标】1.识记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睡眠、药物依赖等基本概念。
2.识记睡眠的阶段以及催眠等无意识现象。
3.理解注意的特征和注意品质的培养。
4.理解常见药物依赖的种类及药物依赖的形成原因。
5.运用所学知识对药物依赖个体进行心理干预。
第一节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心理反映的高级形式,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
它是人在劳动中,用语言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意识一经产生,又会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一、意识(一)什么是意识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关于意识的定义。
在哲学中,意识等同于心理。
在心理学中,意识和心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二)意识的特征1.觉知性。
意识的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
人对于自身的存在、周围世界的存在,对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复杂关系的存在是能够觉知到的。
正是因为意识具有觉知性,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才成为有意识的、自觉的反映。
人不仅觉知到周围的世界,而且也能觉察到自身的世界;不仅能觉知到自身的存在,而且能觉知到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不仅能觉知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还能评价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能觉知到周围事物与自身的关系,把主观和客观区别开来。
2.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现实的有选择的反映。
人是周围现实的积极活动者,他对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
在周围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人首先注意那些他急需的、符合他活动目的的东西。
这种自觉的、有选择的反映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表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在人的有意识反映中思维活动是意识的主要成分。
通过思维活动,人能将感知到的资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是没有意识的动物心理不可能得到的。
3.目的性。
人能够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调节自己的行为,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困难并予以克服和解决。
这是人的意识目的性的表现。
意识的目的性还表现在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
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先有动机、目的、计划、办法等等,然后才行动。
这种意识的自觉目的性是动物所没有的。
4.社会历史性。
意识的社会历史性是就意识的发生发展的内容来说的。
人是动物进化的最高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但是,人同一般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的本质在于,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同样,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而且主要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的意识内容会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阶层里,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幸福感、事业观、职业观等也不相同。
这都说明人的意识的社会历史性。
(三)意识的水平意识并非只有一种水平,我们可以在不同的觉知水平上加工信息。
下面将分述一些不同的意识水平。
1.焦点意识。
焦点意识是指个体全神贯注于某些刺激得到的清楚明确的意识经验。
例如,在考试时集中注意于试卷所获得的意识。
2.下意识。
人体内外有许许多多的刺激在冲击着我们,但在某一特定时刻,我们只能把注意集中在其中很少一部分刺激上。
下意识就是指在不注意或只略微注意的情形下所获得的意识。
3.前意识。
我们头脑中许多当前不在意识之中的记忆和思维,在必要时可以把它带到意识中。
对这些记忆的意识被称为前意识。
前意识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其作用是去除不为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来自于认知心理学里的解释是,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个体不使用时,对之并无意识,只有在必要情形下检索使用时才会对之产生意识。
4.潜意识。
潜意识指潜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意识的控制与压抑,致使个体不觉知的意识。
它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依据精神分析理论,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弗洛伊德认为,某些痛苦记忆是被压抑的,即被转为潜意识并继续影响人们的行为,尽管当事人并未意识到这些记忆的存在。
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思想和冲动虽然不能进入意识,但它们会以间接或伪装的方式影响着我们。
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有一些记忆和心理是内省所不能达到的,这些心理现象可以称为潜意识。
(四)意识状态人类生命的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觉醒的意识状态。
这是一种清楚的、有组织的、正常的觉醒意识状态。
在正常的觉醒意识状态下,我们觉知到的时间、地点和事件都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和熟悉的。
即使在正常的觉醒状态下我们的意识也是变化的,如现在你正处于注意听课意识状态,十几分钟之后,你可能沉湎于白日梦之中。
每个人都经历过一种正常的意识活动模式向一种变更了的意识状态的转变,如从正常的清醒意识状态向睡眠、做梦这样变更了的意识状态的转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长跑、听音乐、发高烧、缺乏睡眠等许多情景下都可能出现变更了的意识状态。
还有如静坐、催眠及大麻之类的药物也会产生变更了的意识状态。
变更了的意识状态包括从鲜明幻想的分心状态到由药物中毒所引起的迷幻和知觉扭曲的各种状态。
二、无意识(一)什么是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
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的话,那么人的意识便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它只占人的心理很小的部分,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如图7—1所示。
(二)常见的无意识现象1.催眠。
早在18世纪,奥地利医生麦斯麦就曾用过“动物磁”治疗癔症病人,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催眠是指人处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在催眠师的语言引导和心理暗示作用下,身体完全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事物或对象上。
这是一种类似睡眠而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它是以一些人对暗示的特殊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另一种觉知状态。
标准的催眠方法通常包括催眠师的暗示,使被催眠者感到轻松、困乏并且无法睁开他们的眼睛。
催眠师不断地用平静的声音重复、暗示被试正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中下沉,越沉越深——不是睡眠,而是可以被高度异化,服从催眠师对于他们的感觉、思维和行为暗示的一种状态。
另一种方法是使被试集中注意于某种能够闪光并被催眠师旋转的小目标上。
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被催眠?答案是明显的:催眠易感性中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
大概15%的成年人中有高度的易感性,10%的成年人有高度的抵抗性,其余则处在两者之中。
另外,催眠易感性较高的个体还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他们经常会做生动逼真的白日梦,对视觉影像更加敏感;他们非常专注,有沉醉于感觉和想象体验的倾向,常常从他人那里寻求建议和指导,而且他们希望能被催眠的暗示感化。
一般来说,个体具有上述特征的程度越高,他们的催眠易感性也就越高。
2.白日梦。
白日梦是人处于觉醒状态下的一种典型的意识状态,它允许意识活动的重心从外部事物转移到内部的思想和形象。
它可能发生在某一活动的进程中。
例如,正在做数学作业,突然走神了,想起了昨天发生的一件事,随之思绪万千,沉浸于想象中。
白日梦也可能发生在闲暇的时候。
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过白日梦的经历。
白日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也可能是自己对未来的一种幻想。
总的来说,白日梦是基于个体的记忆或想象的内容自发产生的,多与个人的经历有关。
白日梦的内容一般可以分成三种类型:①愉快型。
这是对现实感到满足、对未来方向明确而产生的充满希望的幻想。
②焦虑型。
这是对自己的工作、事业、婚姻等缺少把握和信心而产生的无力感、不定感及恐惧感。
③痛苦型。
这是由工作失败、受人屈辱以及个人无法补救的缺陷等所引起的幻想。
白日梦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单调生活的调剂作用。
在诸如听照本宣科的讲课以及不断重复的单调工作等情况下,既不能脱身,又无法集中注意,借助于白日梦可以打发时间。
②开阔思路以解决问题。
在完全清醒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性知识经验的限制,而白日梦中的幻想世界是海阔天空的,你可以幻想可能之事变成不可能,也可以幻想不可能成为可能。
事实上,一些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作品与发明,就是在白日梦的意识状态下获得灵感的。
而消极作用体现在:如果白日梦发生在生活过程中,则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导致做事效率降低。
太多的白日梦也有可能让人脱离现实。
3.冥想。
冥想是一种不同的意识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认识和良好状态。
在冥想期间,人们也许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中并调节呼吸,做出某些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
对于冥想的可测量的效果存在一些争论。
一些人认为,正常的闭眼休息状态和特殊的冥想程序之间没有什么生理学的差异。
冥想至少可以减少焦虑,特别是对那些环境中充满应激的个体。
冥想的实践者已提出,有规律地练习某些形式的冥想会增强意识,有助于个体获得启迪,并以新的方式看待那些熟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