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用与药用昆虫

食用与药用昆虫

摘要:通过本文来阐明冬虫夏草在古今的异同及真伪的区别。

方法使用鉴别手段洞察真伪冬虫夏草的鉴别特点及补益功能的按需应用。

结果通过了解前人对冬虫夏草的认识和现代科技的研究,使传统的中药补品发挥更好的作用。

同时注重真品与伪品的鉴别和功能上的差异。

结论冬虫夏草一物以真保身,以假损体,传统补品,不能以概补之,注重理、法的运用。

冬虫夏草是临床常用名贵中药之一,具有补肾益肺、纳气平喘、止血化痰的功效,与人参、鹿茸并为三大补品。

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临床用于治疗阳痿、腰膝酸痛,久虚咳喘,痨咳咯血等症。

因资源稀少,价格昂贵,消费者购买到货真价实、物有所值的冬虫夏草,是每个人的愿望。

并要掌握它的应用方法与鉴别才能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冬虫夏草是什么冬虫夏草一物始见于清吴仪洛所著《本草从新》一书[1]冬虫夏草,又名中华虫草,又称为夏草。

虫草是中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它是由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的冬虫夏草菌寄生于高山草甸土中的蝠蛾幼虫,使幼虫僵化,在适宜条件下,夏季由僵虫头端抽生出长棒状的子座而形成(即冬虫夏草菌的子实体与僵虫菌核(幼虫尸体)构成的复合体)。

它主要产于中国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贵州等省及自治区的高寒地带和雪山草原。

真正的冬虫夏草均为野生,生长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高山草地灌木带上面的雪线附近的草坡上。

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植物冬虫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生在主蝙蝠蛾科昆虫虫草蝙蝠蛾Hepialus amoricanus O berlhiir等的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2]夏季,虫子卵产于地面,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后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

土里的一种霉菌侵袭了幼虫,在幼虫体内生长。

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霉菌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外观象一根小草,这样,幼虫的躯壳与霉菌菌丝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

菌孢把虫体做为养料,生长迅速,虫体一般为四至五厘米,菌孢一天之内即可长至虫体的长度,这时的虫草称为“头草”,质量最好;第二天菌孢长至虫体的两倍左右,称为“二草”,质量次之。

因为僵化后会长出根须,所以被称作冬虫夏草。

由于野生冬虫夏草分布地区狭窄、自然寄生率低、对生活环境条件要求苛刻,所以本身资源比较有限。

近年来又由于冬虫夏草主产地生态环境遭到人为严重破坏,大量盲目不合理采挖致使资源日趋减少,产量逐年下降。

而冬虫夏草由于可以药食两用,且人们不断发现其新的药理作用,所以多个国家对它的需要倍增,价格逐年上涨,国际市场日益紧缺。

为了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目前许多地区如四川、湖北、河南、陕西、云南及湖南等省都相继开展了对冬虫夏草的研究工作。

人们对冬虫夏草的研究涉及无性型确证、生态环境考察、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分析、人工栽培等方面。

药用价值药理学现代研究结果中,青海冬虫夏草含有虫草酸约7%,碳水化合物28.9%,脂肪约8.4%,蛋白质约25%,脂肪中82.2%为不饱和脂肪酸,此外,尚含有维生素B12、麦角脂醇、六碳糖醇、生物碱等。

虫草是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的常用中药,主要成分有:虫草酸、粗蛋白和谷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精氨酸、丙氨酸和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B12等物质。

虫草的功能为增强人体免疫力,补虚损,益精气。

补肺益肾,治肾虚咳喘、咯血、腰膝酸痛、阳痿早泄、遗精、病后久虚、自汗、盗汗等虚证。

药用冬虫夏草,最早的文字见于清朝汪昂的《本草备要》(1694年)所载:“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止血化痰,止劳咳。

四川嘉定府所产者佳。

冬在土中,形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俱化为草。

若不取,至冬夏化为虫。

”后来,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1756年)一书中记载:“夏草冬虫,功与人参同,能治诸虚百损”,该书还对冬虫夏草的产地、食用方法和用量有详细的记述。

1757年吴仪洛所著的《本草从新》一书也指出:“冬虫夏草保肺益肾、止血化痰。

”其后《黔囊》、《文房肆考》、《四川通志》、《本草图说》等数百部古药书中都记载了冬虫夏草。

以酒浸数枚啖之,治腰膝间痛楚,有益肾之功,宜中老年人。

近代药理研究结果指出,冬虫夏草含有甘露醇、麦角甾醇、虫草菌素及赖氨酸等十余种氨基酸,以及锌、铁、钙、磷、锶等微量元素,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调节内分泌腺和性功能,对人体的抗衰老过程和改善内脏功能有促进作用,也于治疗心律失常、呼吸系统疾病、性功能低下、肝炎、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但并不是什么人使用都好,中医诊断为是“虚证”的人士服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若表现为高热、狂躁、声高气粗、脉搏有力等“实证”,或感冒鼻塞、流清涕、畏寒发热等有“表邪”者就不宜用了。

另外冬虫夏草有“补阳”的作用,儿童最好少用,以免引起早熟。

不可空腹食用,因会抑制平滑肌作用,使肠胃蠕动迟缓,导致胃部不适、恶心、腹胀、食欲不振、便秘。

冬虫夏草之确凿功效已达9种:(1)抗肾衰作用;(2)镇静解毒作用;(3)抗菌作用;(4)免疫调节作用;(5)平喘祛痰作用;(6)抗癌作用;(7)抗肿瘤作用;(8)对心血管、血液系统作用;(9)增强常压耐缺氧能力和抗疲劳作用。

冬虫夏草含有虫草酸(即甘露醇,化学分子式C7H12O6,为1,3,4,5―四羟基环己酸)约7%,蛋白质约25%,脂肪约8.4%,其中82.2%为人体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碳水化合物28.9%,游离氨基酸12种,水解液氨基酸18种,其中成年人必需从食物中供给的8种氨基酸均具备,还有幼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组氨酸。

此外,尚含有综合维生素B12、麦角脂醇、六碳糖醇、生物碱等。

对人体许多生理功能有重要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能起镇静、抗惊厥、降温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降压、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呼吸系统能扩张支气管、祛痰平喘,另外对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都有显著疗效。

冬虫夏草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明显的提高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并且吞噬指数及吞噬百分率都有明显提高,而且巨噬细胞内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也跟着增高,并使细胞处于激活状态。

同时,冬虫夏草制剂还可以增加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表面Fc 受体数目。

从而增加其对抗原信息的识别、处理、传递的能力和通过Fc受体实现的对靶细胞的ADCC效应;此外,冬虫夏草对体液免疫具有双重调节的功能,可对抗由氢化可的松及环磷酰胺所致的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提高血清溶血素水平及脾细胞的免疫溶血活性;另外,冬虫夏草还对细胞有免疫作用,对迟发型过敏反应有双向作用,并有保护或提升T细胞的作用,对受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提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疲劳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

它可以分为疾病性疲劳和非疾病性疲劳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只要是非疾病性疲劳都可以籍由睡眠、运动、娱乐等来消除症状。

而疾病性的疲劳就不行,我们只有靠通过药物治疗才能消除症状。

然而,冬虫夏草的发现既对疾病性疲劳起到了预防作用,同时也对非疾病性疲劳起到了防治的作用―人体在过度的运动以后就会导致体内的自由基大量增加,由此而产生的丙二醛就会对细胞有毒性作用,这是造成人体疲劳的主要原因。

而冬虫夏草能明显地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使丙二醛大量呈显著下降,达到保持细胞膜的正常功能,从而有效地保持人体机能的活动能力。

因此,冬虫夏草是有抗疲劳作用的。

冬虫夏草为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自古以来为人类治病健身之珍品,现已由人工培养菌丝体产品代替。

经临床证明[3]:能明显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可选择性地作用于心脏有关部位,增强心肌细胞的抗缺氧能力、增加心脏的营养性血流量及降低胆固醇和β脂蛋白作用,但有关冬虫夏草菌丝体的醇提取物在心肌缺血再灌损伤过程对能量代谢及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尚未见报道。

因此本文以过氧化脂质及腺苷酸含量为指标观察了冬虫夏草醇提取物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这对今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及新药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蒲松龄曾写到“冬虫夏草名符实。

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竟能动植,世界物理信无穷”。

早在清代《本草从新》对冬虫夏草的形态已有详尽的描述:“冬在土中,形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俱化为草……”《本草纲目拾遗》载:“出四川江油县,化林坪夏为草冬为虫。

”名医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首次用中医术语记载了冬虫夏草的性能功效,称它“甘平保肺,益肾止血,化痰已劳嗽”。

《药性考》一书说它能“秘精益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记载,其主要功效是“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阳痿遗精、腰膝酸痛。

从此,冬虫夏草成为中医临床的常用药。

经研究表明,它是具有镇静、止血、抗惊厥、降压、改善心肌缺血、抗血小板凝结、抗衰老、调节人体免疫和具有抗肺癌、淋巴癌和肝癌功能的药物[4]。

目前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药学界和生物学界研究者的重视,有关研究报道大量增加。

它们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特别是对病后体虚、术后病人身体的康复和年老体弱者,有很好的滋补作用[5]。

冬虫夏草的种类其实虫草极少去做分类,因产地不同,颜色会有不同,但作用一样。

一般条大、饱满、整株无断折为佳,产地有四川、西藏、甘肃、青海、云南等地,通常以四川产的质优。

药材学把虫草归为菌藻类。

虫草是肉座菌科植物冬虫夏草菌于冬季时寄生于藏在土中的花鳞翅类昆虫(如蝙蝠科蝙蝠蛾等)的幼虫体内,吸取虫体的内脏器官营养,以致其幼虫体内充满菌丝而死亡。

到夏季,菌体长出子座,露于土外,像棵小草,故称“冬虫夏草”(简称“虫草”)。

冬虫夏草与蝠蛾昆虫人工培育和产业化现状(一)有性型冬虫夏草人工培育现状冬虫夏草人工培育在近20年来全国先后有60多个科研单位和数千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验和探索;云南、四川等地已在高海拔地区取得了小面积培育有性型成功的经验,但由于周期长,高海拔地区无推广对象、投资大、效益不如自然采集的高等多种因素,一直未能大面积推广。

在云南、四川、浙江、甘肃、青海、北京、福建、广东、贵州、广西等省(市、区)中低海拔地区,开展人工培育有性型冬虫夏草研究也有多年,虽然在某一些环节上已有多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或成果,如云南和四川等省已在昆明、成都和重庆的室内人工批量、重复繁殖成功蝠蛾昆虫;浙江等地在室内零星繁殖成功蝠蛾昆虫;但由于没有解决虫与菌接种和批量、重复长出子座体的难关,不能称为培育成功。

离小面积、小批量、多次重复在低海拔人工培育出有性型冬虫夏草的目标都还十分遥远;虽然数家已声称在中、低海拔批量培育成功有性型冬虫夏草,事实上科学的可信度极低。

因为:(1)目前还无一家能长期又稳定地分离培养到正宗的冬虫夏草真菌(即反复在培养基上批量长出子座)。

青诲、云南、四川、北京等地在培养基上都培养出过子座,但其子囊孢子稀少或无子囊孢子,而且生长都不稳定,不能说明已掌握了有性型人工在中低海拔的培育技术。

(2)冬虫夏草菌无性型人工培养技术比较容易掌握,在室内接种到蝠蛾幼虫上也能感染成为僵虫期,但确罕见有完成有性型,长出子座体和子囊孢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