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经验人口的急剧增长曾给温哥华的城市发展带来结构上的转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城市地域的蔓延,迅速而又稳定地增加了汽车的使用,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连续增加等。
对此,温哥华在城市发展建设中,遵循“精明增长”的理念,走发展紧凑型都市区之路。
市政当局通过刺激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促进就业岗位和住宅数量之间达到平衡以减少对机动车交通的需求。
这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紧凑的城市形态,而且避免了低密度的城市扩散及其对城市周围富庶的佛斯河谷底的威胁。
具体而言,温哥华注重营造多中心、多级别的都市中心;运用“集中增长模式”,在划定范围内统一公共基础建设及其他城市服务;增加公共交通,鼓励人们改变出行方式,劝诫单独使用交通工具;减少土地消耗,防止低密度扩张,集约和“精明”地使用土地。
为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围,温哥华城区的设计指导思想是通过贯穿整个地段类型多样的开敞空间体系将建成区分为若干独立规划的居住组团,合理布置低层和高层住宅,在保持人性化尺度的同时实现居住高密度。
对于高密度的中心城区,温哥华的城市设计注重规划、比例和色彩等。
城市用地生态空间富裕,建筑物以花草树木作为屏障,控制商店店面宽度以适应行人的要求,加设遮蔽设施以避免天气变化的干扰。
建筑的底层部分道路红线取齐,以加强街道上的城市气氛;所有的高层塔楼避免直接进入行人视觉范围,以提高街道的舒适宜人度并保证街道上阳光充足,令现代化的城市设计与自然风光相互辉映。
可以说温哥华是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创造了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空间,市内交通便利,公共服务完备,景观优美且丰富多样,这些铸就了温哥华优质的城市生活品质,也树立了大城市打造宜居的典范。
新加坡发展最大的约束是土地资源,但城市的发展并未受其影响,其开发成功主要归因于有一个明确、清晰和强有力的政府控制体制。
它依据坚实的政策环境,使专业规划者与企业很好地合作;它果断地执行了一些重大的政策和规划,才使新加坡有了今天的宜居环境。
新加坡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这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规划部门精心编制了“绿色和蓝色规划”,这确保新加坡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同时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其次,新加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提出不同的绿化美化目标;保证与城市变化的方向相一致;此外,政府出台了诸如《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要求所有部门都必须承担绿化责任,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
在新加坡,政府充分发挥职能,实现“居者有其屋”。
政府设有建屋发展局,专门解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问题。
新加坡的经济适用房称为组屋,政府对购买组屋人群的收入有一定限制。
至于商品房,政府只根据政策批租土地。
其次,为了让居民都能买得起房,新加坡政府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制定公积金制度;坚持组屋小户型、低房价原则;对居民购买组屋实行免税优惠措施等。
另外为了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建屋发展局在组屋的地址选择、样式设计及配套设施建设上都颇费心思。
此外,在交通建设方面,新加坡政府重视公共交通发展,制定和完善了城市交通总体规划,投入巨额资金,加快城市陆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并且通过将快速轨道系统延伸到新城镇和居住区中心来获得一个整体有效的交通系统;在人才培养方面,新加坡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把人才培养与引进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如文体活动、娱乐活动、知识讲座、法制宣传、讨论会等社区教育来丰富民众业余生活,提高全体市民素质。
总之,新加坡政府完善的规划体制为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并避免了城市发展中很多缺少控制的问题。
管理机制能保证不同的规划和执行部门间的紧密合作,保证公众充分参与规划进程并及时提供反馈意见,从而获得一个可信而可行的规划。
公私之间的紧密合作是成功开发中整合意见和资源的一条值得世人借鉴的途径。
2.3.1城市发展背景概况西雅图属纽约州,是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岸一个商业、文化和技术中心,也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中心之一。
西雅图地区常年风景如画,并有着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近几十年来,多次被评为“美国最适合工作及居家的城市”。
.3.2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西雅图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率先提出并贯彻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西雅图”模式,成为世界上众多城市效仿的对象。
西雅图在规划的内容、编制程序和规划修订上均较全面地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区域意识和社区意识。
规划首先确立了弹性生长的规划框架,提出了独创新颖的规划模式——都市集合,制定了完善可行的规划策略,并建立了规划的法律和财政保障机制。
其中,都市集合的用地模式,主要是将西雅图都市区按建设密度从大到小分为“都市中心集合”、“核心型都市集合”、“居住型都市集合”和“社区中心点”四大类,每类按照各自的特点分别进行规划,充分体现了控制增长、节约土地资源、降低能源消耗、高效利用基础设施、保护环境、鼓励公众参与、提倡社会公平、改进生活品质、加强社区意识,保护地方特色及整体规划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交通规划中,力求缩短通勤和购物距离,鼓励公交、小巴、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并为其规划和设计完善的设施及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节能、环保、高效、循环、多样以及区域性和社区性等综合特征。
社区规划则遵循自上而下、协调合作、平衡利益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规划要素界定了规划的总体原则和框架,设计了专门的规划程序和格式,以保证每个不同的社区在规划上的同一性。
在整个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高质量、高效率,系统而程序化的公众参与是西雅图成为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
在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等多方面,都能保证切实有效的公众参与,参与行动随具体项目进程分阶段分解到整个过程中。
在参与过程中,制定了比较系统的规划操作程序,涉及内容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由政府、专家和利益相关人共同协商制订,公众进行评判和监督。
为保证公众参与的质量与效率,尽可能地量化程序中的各项指标,使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另外,减少各类资源消耗、维护资源环境也是西雅图建设宜居的一项重要举措,包括减少家庭及办公环境的资源消耗,降低城市对各项资源的使用,增加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等方面。
中小城市的宜居性建设背景现代城市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而这样的城市问题往往出现在人口集聚增长的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在中小城市尚不突出。
不仅如此,中小城市在宜居性建设上也更具有优势。
首先大量的中小城市面积并不太大,但与山水自然保持密切的联系,具有较好的生态优势。
其次,多数中小城市社会结构不复杂,流动人口不太多,相对来讲,社会较为安定,易加强管理和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第三,不少中小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多元化的特征,可以因地制宜地建设独具个性特色的城市。
此外,中小城市的住房价格相对便宜,加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和谐的社会关系,比大城市方便的交通条件和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容易造成祥和、安全、健康、便捷的人居环境。
事实上,排在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宜居城市排行榜前列的几乎全都是小城市。
(1)美国最受美国人青睐的小城多是高等教育中心。
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市被《城市排名和等级》评为全美最适宜居住的地方,这里有著名的弗吉尼亚大学,还有雪兰多国家公园,风景十分秀丽。
除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弗吉尼亚大学在高科技方面与企业的研究合作,还为该市带来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使经济健康发展。
交通方便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是美国人挑选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
位于华盛顿的班布里奇岛,有好的学校,房屋价格合理,风景优美,且拥有大城市休闲娱乐的便利交通条件,人们每天搭乘渡轮就能到临近的大城市。
纳珀维尔是独特的安静与平和、都市风光与小镇生活和谐共存的小城。
沿着河边小道漫步,每个人都会随时驻足和旁人闲谈。
在拥有这种闲适生活的同时,纳珀维尔拥有所有可能的购物设施、首映影院和各种档次参观的地方。
《金钱》杂志和CNN评出的“全美最宜居城市”是美国一个普通的小城市——新泽西州的莫里斯敦。
洛克希德公司的雷达制造基地、一家大型IT公司和银行分行,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
城中的学校教育水平较高,犯罪率低。
每到节日,还有全市性的音乐、戏剧表演。
高收入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吸引人们在此安家落户。
(2)德国德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和《焦点》杂志每年都推出“宜居城市排行榜”。
该评选活动有30项标准,其中包括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学校、安全的街道、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供人们自由进行艺术和休闲活动的空间等。
评选结果表明,德国宜居城市的排行榜中,更多的是戈斯拉尔等小城市,即使排行榜中最大的城市慕尼黑和法兰克福,也不过上百万人口。
以戈斯拉尔为例,城市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美丽古朴的街道。
由于紧邻高速公路,并有铁路线经过,交通非常便利。
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德国十大连锁超市都在这里开了购物中心。
西门子、大众等大公司在此设有制造基地,一些服务性机构也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不仅如此,小城民风淳朴,禁止出售酒精饮品,但有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丰富的夜生活也不逊于大都市。
近10年小城没有发生一起恶性刑事犯罪活动。
残障人士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自驾残障车,方便地行驶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从其他国家来的移民,也能与原来的居民和谐共处,没有种族和肤色的区别。
(3)阿根廷在阿根廷,宜居的标准就是人们能不能在这里健康、快乐、富裕地生活,愿不愿意在这里安下自己的家。
目前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2005年全球“五大最适合退休人员居住的城市”之一的巴利洛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巴利洛切位于安第斯山脉东麓,风光秀丽,有雪山、森林和草甸,旅游业是其主要产业,每年吸引大约50万游客。
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为当地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是吸引人们居住的一个重要因素。
巴利洛切的博物馆、剧院和电影院,按人均比例计算,在阿根廷处于较高水平。
天气好的周末,当地的青少年和文艺团体,经常会在市政广场搞一些免费的演出活动。
在巴利洛切,一栋带1 000多平方米绿地、能看得见湖水的两层小楼,售价基本在10万到30万美元之间。
这是一个中等收入家庭能接受的水平,因此城市生活成本较低,也增加了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国外宜居性城市建设案例总结从上述宜居城市的发展案例中,不难看出,优美的环境是公众对宜居最基本的要求,不论是像温哥华、新加坡一样的大都市,还是如同夏洛茨维尔、戈斯拉尔这般的小城镇,政府在如何创建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上均下足了功夫。
所以,几乎所有提出建设宜居城市口号的城市都会从生态建设入手。
国外城市生态化建设已经相对成熟,但他们依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内容,美化其环境。
其次,宜居城市应具备完备的物质基础,包括城市公共设施、交通、住房、安全、减灾、就业、就医、福利等各个方面,这是宜居城市的硬件设施,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必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