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及其腧穴一、经脉循行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浅出属心包络,向下经过横膈自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其支脉,从胸部向外侧循行,至腋下3寸处,再向上抵达腋部,沿上臂内侧下行于手太阴、手少阴经之间,进入肘中,再向下到前臂,沿两筋之间,进入掌中,循行至中指的末端。
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图9‐0)。
图9‐0《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二、主要病候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症。
三、主治概要1. 心胸、神志病 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痫等。
2. 胃腑病证 胃痛,呕吐等。
3.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上臂内侧痛,肘、臂、腕挛痛,掌中热等。
四、本经腧穴(9穴)1. 天池(Tiānchí)【出处】《灵枢·本输》【别名】天会【穴名释义】天,指高位,上部;池,水聚之处,或储水之处,穴当胸廓乳房,居高位,乳房为乳汁储存之所,泌乳之处,喻之为池,故名天池。
【定位】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5寸(图9‐1)。
图9‐1【解剖】浅部为乳腺组织(男性乳腺组织不明显),其下为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部为第4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肌支及第4肋间神经。
【功效】宽胸理气,散瘀止痛。
【主治】①咳嗽、痰多、胸闷、气喘、胸痛等心肺病证;②腋肿,乳痈,乳少;③瘰疬。
【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心、肺。
【常用配伍】①配乳根、膻中,治乳痈。
②配内关、心俞、厥阴俞,治心烦,心痛,胸痛。
③配委阳,治腋肿。
2. 天泉(Tiānquán)【出处】《针灸甲乙经》。
【别名】天温、天湿、天泾。
【穴名释义】天,指上部;泉,指水之出处。
本穴上接天池,位于臂部上端,脉气似泉水由此下行,故名天泉。
【定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图9‐2)。
图9‐2【解剖】在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有肱动、静脉肌支;布有臂内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功效】宽胸理气,通经活络。
【主治】①心痛、咳嗽、胸胁胀满等心肺病证;②胸背及上臂内侧痛。
【操作】直刺1~1.5寸。
【常用配伍】①配内关,治心悸,心痛。
②配曲池、腕骨,治肩臂痛,肘臂挛痛。
③配期门,治胸胁胀满。
3. 曲泽(Qūzé)合穴【出处】《灵枢·本输》【穴名释义】曲,屈曲之意;泽,水之归聚处,较“池”浅而广。
本穴属手厥阴之合穴,为水之归聚处,位于微屈肘时,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微凹如泽处,故名曲泽。
【定位】在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图9‐3)。
图9‐3【解剖】在肱二头肌腱的尺侧;当肱动、静脉处;布有正中神经的主干。
【功效】宁心清热,和中降逆。
【主治】①心痛、心悸、善惊等心系病证;②胃痛、呕血、呕吐等胃热病证;③暑热病;④肘臂挛痛,上肢颤动。
【操作】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
【常用配伍】①配大陵,治心悸,心胸痛。
②配内关、中脘,治呕吐,胃痛。
③配委中(点刺出血)、曲池,治中暑。
④配鱼际、神门,治呕血。
4. 郄门(Xìmén)郄穴【出处】《针灸甲乙经》【别名】掌后。
【穴名释义】郄,通隙;门,指门户。
本穴位于掌后5寸,两筋相夹,分肉之间,即桡骨与尺骨之间隙处,状如门户,故名郄门。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9‐4)。
图9‐4【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浅部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部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功效】清心理气,宽胸止咳,凉血止血。
【主治】①急性心痛、心悸、心烦、胸痛等心胸病证;②咯血、呕血、衄血等热性出血证;③疔疮;④癫痫。
【操作】直刺0.5~1寸。
【常用配伍】①配大陵、曲泽、内关,治心胸痛。
②配尺泽、肺俞,治咳血。
③配心俞、神门,治心悸,心绞痛。
④配膈俞,治胸痛,膈肌痉挛。
⑤配大陵,治呕血,咳血。
5. 间使(Jiānshǐ)经穴【出处】《灵枢·本输》【别名】鬼营、鬼路。
【穴名释义】间,指当中、间隙之意;使,指使臣,有传递的含义。
心包为臣使之官,由心主宰。
本穴为手阴心包经穴,且穴居两筋之间,为本经之行所,其经气由此传递,故名间使。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9‐5)。
图9‐5【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部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功效】宽胸解郁,宁心,和胃祛痰。
【主治】①心痛、心悸等心系病证;②胃痛、呕吐等胃热病证;③热病,疟疾;④癫狂痫;⑤腋肿,肘、臂、腕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常用配伍】①配心俞、内关,治心悸,心胸痛。
②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经闭。
③配大椎、后溪,治疟疾。
④配人中,治癲证。
⑤配三间,治咽中如梗6. 内关(Nèiguān)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出处】《灵枢·经脉》【别名】阴维【穴名释义】内,指胸膈之内,前臂内侧;关,指联络、关要。
本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位于前臂内侧,为心主别络,通达联络表里二经,故名内关;一说内,指内脏;关,指关隘,本穴为八脉交会阴维,阴维为病在脏,本穴擅治内脏疾患,故名。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9‐6)。
图9‐6【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浅部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部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功效】宁心安神,疏肝和胃,止痛。
【主治】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系病证;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③中风,偏瘫,眩晕,偏头痛;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肘、臂、腕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常用配伍】①配足三里、中院,治胃脘痛。
②配太冲、期门,治胁痛腹胀。
③配三阴交、合谷,治心气不足所致心脉痹阻之心纹痛。
④配公孙,治呃逆、呕吐。
⑤配太渊,治无脉症。
7. 大陵(Dàlíng) 输穴;原穴【出处】《灵枢·本输》【别名】心主、鬼心。
【穴名释义】大,有高大、崇高之意;陵,指高起、丘陵。
本穴在掌后两筋凹陷中,当腕骨隆起较高处后方,其隆起有如丘陵之状,故名大陵。
【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9‐7)。
图9‐7【解剖】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腱;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
【功效】宁心安神,宽胸和胃。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胁满痛;②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③喜笑悲恐、癫狂痫等神志疾患;④臂、手挛痛。
【操作】直刺0.3~0.5寸。
【常用配伍】①配太冲、丰隆,治气郁痰结之狂。
②配心俞、膈俞、照中,治心血察阻之心悸。
③配神门、丰隆,治痰火所致之心悸不安。
8. 劳宫 (Láogōng) 荥穴【出处】《灵枢·本输》【别名】五里、掌中、鬼窟、鬼路。
【穴名释义】劳,指劳动、操作;宫,指中央、中室。
本穴位于掌心,当手屈指时,中指尖所点处即为本穴,又因手掌为操劳的要所,故名劳宫。
【定位】在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图9‐6)。
图9‐8【解剖】在第2、3掌骨间,下为掌腱膜,第2蚓状肌及指浅、深屈肌腱,深层为拇指内收肌横头的起点,有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脉;布有正中神经的第2指掌侧总神经。
【功效】清心泻热,醒神开窍,消肿止痒。
【主治】①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②心痛、烦闷、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③口疮,口臭;④鹅掌风。
【操作】直刺0.3~0.5寸。
【常用配伍】①配太冲、内庭、少泽,治口疮,口臭。
②配人中、涌泉、神门,治中暑,中风,昏迷。
③配内关,治急性吐泻。
9. 中冲(Zhōngchōng) 井穴【出处】《灵枢·本输》【穴名释义】中,指中央;冲,指冲动、搏动。
本穴位于中指尖端,心脉从中指直冲而出,且按中指尖端,指下有搏动感,故名中冲。
【定位】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图9‐9)。
图 9 ‐9【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处。
【功效】开窍清心泻热。
【主治】①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急症;②热病,舌下肿痛;③小儿夜啼。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常用配伍】①配人中、内关、百会,治昏厥。
②配人中、廉泉,治舌强肿痛。
③配劳宫、大陵,治掌中热。
④配人中、合谷、太冲,治小儿惊风。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歌心包手厥阴,起于天池中冲尽,心胸肺胃效皆好,神志血病亦可寻。
天池乳外旁一寸,天泉腋下二寸循,曲泽腱内横纹上,郄门去腕五寸寻,间使腕后方三寸,内关掌后二寸停,掌后纹中大陵在,两条肌腱标准明,劳宫屈指掌心取,中指末端是中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