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理论
问题回答
简述一般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对系统
工程方法论的启示
•一般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老三论
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系统论》是研究复杂系统一般规律(演化--隐喻)的学科。
•基本观点:
整体性
开放性及目的性(有效性、适应性、寻的性)
动态相关性(动态性取决于相关性)
等级层次性
有序性(结构或空间;发展或时间)
一般系统论
•整体性
•①要素和系统不可分割,“合则两存”、“分则两亡”
•②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一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二是“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③系统整体具有不同于各组成部分的新功能
一般系统论
•系统的开放性及目的性
•所谓开放系统是系统与环境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系统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开放系统具有稳态,并不以初始条件为转移,可以显示出异因同果律
•系统的目的性(有效性、适应性、寻的性)是存在的,不是完全由因果律决定的,表现在开放系统可以保持自身的稳定结构和有序状态,或增加其既有秩序。
•把系统的开放性、有序性、结构稳定性和目的性联系起来,是贝塔
朗菲一般系统论的核心和重要成果。
一般系统论
•系统的动态相关性
•动态性:任何系统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系统状态是时间的函数
•动态性取决于相关性
•性关性: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有机关联性
•动态相关性实质是揭示要素、系统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系统状态的影响
一般系统论
•系统的层次等级性
•系统是有结构的,而结构是有层次、等级之分的
•系统的有序性
•其一,系统结构的有序性。
结构合理,系统的有序程度高。
(空间有序性)•其二,系统发展的有序性。
系统从低级结构向高级结构转变。
(时间有序性)•时空有序性
一般系统论
•启示
•思辨原则代替实验原则
•整体论代替还原论
•目的论代替因果论
•整体性、历时性和最优化原则
控制论
•1947年,美国人维纳(Norbert Wiener)——控制论
•20世纪40-50年代,经典控制理论;60年代,现代控制理论;70年代以后,大系统控制理论
•控制系统的构成(施控器、受控器和控制作用的传递者)
•系统的稳定性(第一类稳定性、第二类稳定性)
•稳定机制及控制方式(正反馈、负反馈)
控制论
•启示
•黑箱—灰箱—白箱法
•功能模拟法
•形式化、数量化、最优化方法
控制论
•黑箱—灰箱—白箱法
•黑箱法:采用不打开系统“活体”,仅从系统的整体联系出发,通过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关系的研究,去认识和把握系统的功能特性,探索其结构和机理的研究方法。
•灰箱法:对系统有部分的认识,但不够完全,它比黑箱法更容易解决问题
•黑箱永远有,白箱永不白
控制论
•功能模拟法
•以功能和行为的相似性为基础,用模型模仿原型的功能和行为的一种方法。
•特点:以功能和行为相似性为基础;具有生物目的行为的机器
•形式化、数量化、最优化方法
•控制论的提出促使人们对系统采用形式化加以抽象,进行数量化加以定量描述,并寻求系统的最优化
信息论
•申农和维纳的信息论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光导纤维等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研究目标。
•信息论
•信息概念及特点、通信问题、信息量
信息论
•信息
•申农将信息定义为“两次不定性之差”“不定性减少的量”
•维纳认为: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在信息与物质、能量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信息是系统的组织性的量度。
信息论
•信息概念的特点
•信息源于运动,无运动则无信息
•信息可以被感知、处理和利用
•信息具有知识秉性、共享性
•依赖于物质而存在并在物质上传递、存储,又不同与物质,可以脱离产生者而被传递
•信息的使用价值具有相对性
•信息具有时效性
•信息不守恒,可以放大、缩小、湮灭
信息论
•通信问题模型
•构成:
信源(发信者)发出信息
信息通道传送信息
信宿(收信者)获取信息
•信息量
•信息量就是用来度量信息大小的量
信息论
•启示
•信息论研究运用了类比方法和统计方法
•信息论运用了科学抽象和类比方法,将消息、信号、情报等不同领域中的具体概念,进行类比,抽象出了信息概念和信息论模型
•针对信息的随机性特点,运用了统计数学(概率论与随机过程)解决了信息量问题,并扩展了信息概念,充实了语义信息、有效信息、主观信息、相对信息、模糊信息等方面的内容
•信息方法
•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看作是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送、加工、处理而实现其有目的性的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