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张伦兵
一、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教材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对溶液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打下了的基础。

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其相互转化的学习,为下两课时学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及结晶打下基础,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本节教材中占有基础地位,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学习也将为下一章学习酸碱盐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
(1)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3)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方法与过程目标分析
(1)通过亲生经历和体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
1.通过对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学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难点分析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思路设计
(1)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引发问题提出探
究任务
指导实
验探究
引导应用
(2)学生活动
五、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
由于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来认识事物,因此本节课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

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实验准备:第166页实验1、2、3;第167页实验1、2、3;按照学生人数每四人一组准备分组探究实验。

提出假设
设计实
验方案
进行实 验探究
联系应用
八、课外巩固练习
练习与实践1、2、3题。

九、课外实践与探究
投影:你知道衣物是用什么物质来干洗的?请上网查询或查阅相关资料说明其原理。

十一、板书设计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一)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溶质性质
溶剂性质温度

2. 溶液的状态及转化
十二、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本课时内容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案例。

内容的编排体现了: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方案 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等能力要素,所以我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学生可以学习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课后我对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了了解和评价,主要以学生自我记录、学习小组内记录和教师的观察记录为依据。

本节内容教学成功的关键是一定要掌握好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在教学中有放有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饱和 溶液
不饱和 溶液
①加热 ②加入溶剂 ①降温 ②蒸发溶剂 ③加入溶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