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垃圾桶设计毕业设计报告书

垃圾桶设计毕业设计报告书

首先做了垃圾桶的市场调查,了解垃圾桶的主要趋势、风格、 色彩以及未来人们对小区垃圾桶的需求等。接着设计了几款概念垃 圾桶的设计方案,从中选择了一个较好的方案作为最终的设计的方 案,对最终方案进行分析,造型对使用方式的影响。绘制了方案的 草图、三视图,对垃圾桶进行了结构分析,进行了垃圾桶的材料及 工艺分析。
Page
3
1.2 课题背景 / 设计目的
垃圾桶是日常生活中垃圾收集处理的一个重要载体,遍布于 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场所。把垃圾良好的收集、处理,防止环 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创造良好的市容市貌,已经成 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垃圾箱功能以及造型的设计、尺寸的选择、材料的使用等众 多的因素直接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 所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现有的垃圾箱进行进一步的改良设 计,设计更加环保、经济、实用、更加人性化的适合我们的垃圾 箱。
Page
13
调研定位
2.4 用户调查研究
(1)公共垃圾桶使用人群(适用人群,目标人群) 垃圾桶作为公共环境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其使用者也具有多元化 的特点,遍及社会各个群体。主要有清洁工作者和市民使用者。垃圾箱 设计的不但要在方便使用者的目的下,同时方便清洁工作者的清洁工作。 公共垃圾箱使用人群多元化,涵盖面积广,遍及社会各个群体。但 其使用行为,及使用心理都具有显著特点,大致分为四种主要使用者, 对其进行行为、心理分析。
影 响
垃圾分类形同虚设 充分利用公共垃圾 箱,维护了公共环 境
经数据显示:80%以 受 教 育 程 度 高 , 自 上的人并不完全了解 身 行 为 约 束 , 有 强 为何要进行垃圾分类,烈的道德意识 90%的人不知道垃圾 如何正确细化分类。 有人认为,垃圾分类 是环卫工人或者垃圾 处理厂的事情。
远 距 离 投 掷 , 不 随手乱扔,公共垃 能 准 确 投 入 垃 圾 圾箱作用减少,垃 箱 , 垃 圾 分 类 影 圾分类形同虚设 响力不大 随意,追求趣味 的生活态度。不 知道如何进行垃 圾分类 自身行为约束较弱, 公共道德意识单薄。 不知道如何进行垃 圾分类
Page
17
调研定位 / 设计定位
对于造型,可以仿生设计,但是要考虑所仿的生物装垃圾时人 们的感受。且应该向开盖式垃圾箱改进,因为方便垃圾清除,其中 箱盖处可开启,同时作为回收口使用,避免了下开口垃圾箱垃圾外 泄的缺点。而且方便清理而延长了使用寿命。但是还要多些考虑清 洁工取垃圾时的方便性和安全性。除此之外,方便卫生,性能可靠, 从而帮助用户有效预防接触性感染。 对于容量问题,现在的垃圾桶的造型要么采用圆形,要么采用 方形,这两种形式的垃圾箱形式简洁,容量大,但是显得单调和呆 板,因此可以想一下其它的造型,如球型是否可以等等,或者像一 些著名园林里的垃圾箱那样于是富有艺术造型和古香古色的垃圾桶 或者智能垃圾箱。
Page
14
调研定位 / 用户调查研究
安全与卫生原则。城市居民在使用垃圾箱这类公共设施时需要 近距离接触,卫生和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垃圾箱的制作材 料应确保安全,通常选择抗腐蚀性强、易清洁的材料;其次,尽可 能避免用手直接接触使用;第三,垃圾箱的造型、结构和尺度设计 应符合国家所规定的安全标准,比如生活小区的垃圾箱,造型设计 应避免尖锐的棱角,考虑老年人和儿童使用安全与便利,垃圾箱尺 度设计要防止儿童爬入而造成意外。 人机交互原则。通常扔垃圾的动作过程只有几秒钟,若使用公 共垃圾箱时遇到人机交互障碍,比如开启方式费劲或无法迅速判断 出投递到哪个分类垃圾箱等问题时,就会给人造成困惑,无法按照 设计预想完成操作过程。故垃圾箱设计要遵循易识别、易操作的人 机交互原则,并且操作方式与使用要求的文字或图形说明直观易懂。
Page
12
调研定位 / 辨识性分析
(3)形状识别
现在我国常见的垃圾箱主要有方体和圆柱体,这两种形式的垃圾 箱形式简洁、容积大,所以被广泛使用。垃圾箱的形状与结构有很大 关系,开口、内相、回收方式都会影响垃圾箱的形状。此外,设计中 要注意人们的心理因素,不应只注意形式和美感。
美丽的小区放臵简陋粗俗的垃圾箱,必将损坏环境的美感,但垃 圾箱是不能缺少的,于是与花草相结合的垃圾箱应运而生,他更像是 点缀街头的一景。例如:在公共园林环境中,工业生产出的垃圾箱会 破坏自然的和谐,仿木质的垃圾箱,才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这些设 计别样的垃圾箱在不同的场所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Page 18
调研定位 / 设计定位
现在垃圾箱色彩非常丰富,能够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所和环境。 但是用户主要倾向于绿色。不过我们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不同的颜 色。 使用环境设定为在现代化的绿化较好的中高挡小区,随着城市 退休老人的数量的增加,城市居民在住宅小区的时间会更多、更长; 住宅小区已不单纯是城市人民生活居住的地方,而且更是城市人民 游憩、休闲、体育锻炼、文化、文明活动开展、甚至是工作的地方。 这里的垃圾桶界定在这种小区内的休闲场所。
Page
19
第三章 设计草图
方案1 侧边采用仿树干造型 设计,顶部为优美弧度
方案2 仿不倒翁设计, 底部为半球形。
方案3 采用片片直立的 木材做外围,型似花瓣。
Page
20
第三章 设计草图
方案4 垃圾桶侧边有可抽 动内胆的把手,方便垃圾 取出 。
Page 21
方案5 垃圾桶外围为木质 融入中国风建筑元素。


第三章 设计草图 第四章 最终设计方案
4.1确定最终方案 4.2效果图 4.3展板
Page
2
第一章 课题背景 1.1 摘要:
本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生活小区内的垃圾桶的改良设计。设 计方向以研究垃圾桶便用性、人文关怀为主。考虑一般居民、环卫 工人在正常使用时它的便捷性,同时关注它与小区环境的协调与融 入性。
Page 8
调研定位 / 操作舒适性调研
垃圾投入口的开口高度要足够大,以便路人能把垃圾顺利投入; 又不应过大,以免人们因见到垃圾箱内的垃圾产生厌烦的心理;同 时开口过大,雨水就容易溅入箱内,使箱内的垃圾腐烂而导致细菌 增生,危害环境。同时要考虑需要一定的倾斜角度便于垃圾的投入。 瓶子的直径一般小于100mm,加上考虑倾斜角度,垃圾箱开口的高 度一般宜大于120mm。 垃圾投入口的开口的宽度,应大于一般废弃物的尺寸。
生活小区垃圾桶设计
班级:11级工业设计1班 姓名:朱灿 指导老师:郭庆 学号:2011403030123
目录:


第一章 课题背景
1.1 摘要 1.2 设计目的


第二章 调研定位
2.1 公共垃圾桶使用环境及使用方式调查 2.2 操作舒适性调研 2.3 辨识性分析 2.4 用户调查研究 2.5 设计定位
第三章 设计草图
方案6 垃圾桶使用竹编,侧面开口设计为笑 脸造型。上面的开口平时是盖着的,倒垃圾 时可打开,侧面有把手方便垃圾的倾倒。
方案7 垃圾桶几部分设计 高度错开,使各部分可旋 转打开,收拢。
Page
22
第三章 设计草图
方案8 垃圾桶造型融入了 欧洲建筑元素,材料为木 材,侧面有四个开口。
低教育程度者,或 社会道德意识薄弱 者 因没找到合适垃圾 桶或其他原因,垃 圾随手乱扔,或部 分混合垃圾一次性 投放
习惯将饮料瓶、果皮、 准确将垃圾进行分类, 烟头、废纸等一并投 并准确投放,在公共环 入垃圾箱。一次性投 境中不会有乱扔垃圾的 放,忽略“可回收”和“ 行为 不 可 回 收 ” 等垃圾分 类标志。
Page 15
调研定位 / 用户调查研究
针对于典型使用者的使用心理和使用行为特点做出总结。
人 群 分 类 行 为 特 点 大部分市民,有一 定公共道德意识 接受过一定程度教 育,有较高的行为 准则 部分年轻人,充 满活力,有一定 道德意识
为娱乐或其他原因 采用扔,距离投掷 等方式投放垃圾, 部分混合垃圾的一 次性投放
心 理 分 析
Page
16
调研定位 / 用户调查研究
就普遍现象来说。市民对垃圾的处理按照国家城市市容环境卫 生标准,城市街道、公共场所应保持整洁,不得乱扔烟头、纸屑、 瓜皮果核;不得乱倒垃圾、粪便、污水、污物。 据各个年龄段以及不同教育程度和问卷的结果显示,个别市民 随手丢弃垃圾的行为多产生在没有垃圾箱或垃圾箱间距过长的场所。 特别是现代社会人员流动频繁,交往范围广,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 大,相互间的监督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道德生活中仍存在着知 行背离的难题。通过对主要群体垃圾箱使用行为,使用心理的粗略 分析试图寻找设计突破口。
165 70
180 80
197 90
150 60
165 70
180 80
①使用者使用特性与人机学分析
A.应尽量保持投垃圾时人的身体正直。 B.保持手腕处于顺直状态。
Page 7
调研定位 / 操作舒适性调研
手腕顺直操作时,腕关节处于正中的放松状态,担当腕关节处于掌 屈、背屈、尺偏等别扭状态时,就会产生腕部疼痛、握力减小,如长时 间这要操作会引起腕道综合症、腱鞘炎等症状,这会深深的影响居民投 垃圾到垃圾箱的积极性 ②垃圾箱的尺寸
方案9 垃圾桶两部分设计 为不一般高,融入中国传 统建筑元素。
Page
9
调研定位
2.3 辨识性分析
(1)色彩识别 人们的颜色感觉容易引起联觉,颜色容易对人的心理产生这样或 那样的影响垃,作为拉圾箱的颜色一般要起到识别的作用,应注意色 彩的区分度,以及各种色彩对人们心理,生理影响。 与此同时,也要参考现在分类垃圾桶色彩应用。利用些普遍性垃 圾桶色彩应用寻找共性,进行以便于人们对垃圾分类投放的色彩设计。 一些特定场合的公共垃圾箱还应在颜色上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比如 景区内的垃圾箱多用自然材料,给人以和谐的感觉,引发人们对自然 的珍爱心理,增强环保意识。
Page
4
第二章 调研定位 2.1 使用环境及使用方式调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