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员工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员工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员工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 2 —

合肥师范学院制(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2011年)

为落实学院“师范性、应用型、教学类”办学定位,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就制(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壹、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壹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等为依据,适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以及合肥经济圈等重大发展战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立足安徽,面向基层,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培育新型师资,培养应用人才”为目标,以专业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整体推进“壹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三新三会”和“三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二、基本原则 (壹)应用性原则。紧贴区域产业升级、行业发展情况,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遵循教育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全面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建设。 (二)协调性原则。进壹步控制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以“能用、适用、应用”为目标,整体优化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通,第壹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融通,课内育人和课外育人相互融通,突出体现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开放性原则。加快校地、校企、校际和国际合作办学,把行业准入课程、合作培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积极引进、利用优质办学资源,探索学院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培养目标和规格 (壹)培养目标。根据高等学历教育学业标准和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特色为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感强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入岗竞争力强、到岗适应力强、于岗发展力强”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落实“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人才培养规格,面向基础教育和生产、管理壹线,培养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会备课、会上课、会当班主任”的新型师资和“会设计、会操作、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基本要求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个方面: 1.知识结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4 —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四个方面。其中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美学等方面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知识。专业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方向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工具性知识包括中外文语言知识、信息获取技术和方法知识、科学研究方法知识等。 2.能力结构。能力结构的主要包括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职业发展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其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包括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能力,应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岗位实际问题能力。职业发展和创新能力包括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就业创业能力。 3.素质结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等。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等。专业素质包括科学素养和专业基本素养,其中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求实创新意识等,专业基本素养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专业综合分析素养、专业革新精神等。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四、专业教育体系 根据“三新三会”和“三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照“壹个全程,俩段培养,三线育人”培养模式要求,构建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 (壹)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实现的根本保证。于对社会人才培养需要和毕业生就业“出口”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育新型师资,培养应用人才”这壹根本目标,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明晰知识体系中的知识领域以及知识领域中的各个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作为构建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的主要依据。 (二)课程体系。根据知识体系中知识领域(或知识单元、知识点)传承、应用、创新要求及其关系,整体构建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力求实现基础课程学科化、核心课程精品化、方向课程职业化、实践课程项目化、选修课程分层化、素质教育拓展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要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国际化趋势相适应,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要求相衔接,和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相适应。 (三)实践体系。依据现代大学文化建设要求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以“育人”为主线,融合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专业文化、就业文化、行业文化、校园文化,围绕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分类设计、分步实施,整体构建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素质拓展和创新— 6 —

创业教育实践共同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五、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个教育平台和通识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实践、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和学术科技八个课程模块构成。 (壹)通识教育平台。旨于传承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培养获取知识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提高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增强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俩个课程模块组成,该平台教育设置不超过56学分。 1.通识必修课程模块。该模块课程为全院性通识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理论和训练课程、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语文、公共计算机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其中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大学体育实行选项教学。通识必修课程模块设置48学分。 2.通识选修课程模块。该模块课程为全院性公共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和教师教育类系列专题性选修课程,各类系列课程设置由学院统壹规划、统壹开课。通识必修课程模块设置8学分,多选不限,但不可冲抵限定跨类选修学分。 为促进文理交融,学院鼓励和引导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文科各专业学生分别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艺术体育类课程各2学分之上;理工科各专业学生分别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艺术体育类课程各2学分之上;艺术体育类专业学生分别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各2学分之上。 (二)专业教育平台。旨于传承和发展专业知识,培养和训练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实现“三新三会”和“三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教育平台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四个课程模块组成,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各专业应提高选修课比例,加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灵活性,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足够空间,选修课比例壹般要达到40%左右。文科各专业设置不超过115学分,理工科和艺术体育类专业设置不超过125学分。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所属学科领域内基础性的课程群,原则上按照学科大类设置,提倡引进“植入”优秀基础课程,积极开发双语教学等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其作用是为学生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为理工科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为师范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文科各专业设置45学分左右,理工科和艺术体育类专业50学分左右。 2.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课程体系中具有必要性、生成性和发展性的专业知识所组成的课程群,原则上参照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规范指导性意见设置,其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素质,保证专业培养基本规格。专业核心课程— 8 —

设置25学分左右,全部为必修课程。 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培养学生专门技能、促进专业发展的课程群。强调“从出口找入口,从出口找培养方向”,面向基础教育和区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壹线,确定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设立专业方向;按照行业准入标准、校地(校企、校际)合作要求,针对专门技术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提倡开设应用性、创新性的示范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的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专业方向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俩部分,共设置20学分左右,不同方向学分设置基本对等。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能力和职业发展方向选取某个专业方向修读。 4.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专业教育中的课堂实践、专业实训和专业研习等实践环节。课堂实践是课内或独立开设的实验(训)课程。专业实训包括专业(教育)见习、专业写生(野外实习)、毕业公演等实训环节。专业研习包括课程论文(设计)、学年论文、科技创新训练专题、毕业论文(设计)等专业研习环节。专业实践课程按照“俩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整体设计。“俩个结合”指校内资源和校外基地(顶岗)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三个层次”指课堂实践、专业实训和专业研习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是指实践教学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连续不断。提倡开设设计性、应用性、综合性实验(训)项目和课程,减少演示性、验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