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摘要】设备管理的方式很多,一直以来没有固定模式,基本在摸索中前行,现将我二十多年的设备管理的经验与同行分享,就如何做好设备管理基础工作展开论述。
【关键词】设备;管理;维护;维修;备品备件
1 设备管理的基本术语
什么叫做设备:设备是企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也是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设备既是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又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与物质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设备是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闲置设备:所谓闲置就是连续停用一年以上或新购置二年以上不能投产的设备。
设备折旧: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的那部分价值。
设备折旧资金:用于补偿设备损耗而设置的一项专款。
2 设备管理分为三种
(1)设备的全过程管理(综合管理):对设备从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终身的过程管理。
(2)设备的技术管理:是对设备物质运动形态过程所采取的全部技术措施。
(3)现代化设备管理:运用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对设备的全过程进行技术、经济等综合管理。
3 设备资料管理工作
设备管理资料是设备管理的重要一环,记录了一台设备从设计到报废的全过程。
它包括原始数据收集、使用说明书、竣工图纸、技术标准、档案以及总成跟踪记录等。
资料管理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设备管理人员详细的综合评价管理费用,准确地制订维修和维护保养标准,以及备品备件的选购都有起着的决定性作用。
资料管理一方面需要设备管理人员通过它获取设备的基础资料,另一方面,要对它进行不断完善。
完善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设备在一生的运行过程中,随着磨损的越来越快,原有性能和精度会发生变化,即开始老化。
老化之后的设备,原有部位故障发生性质和发生率会发生变化,那么原点检和润滑标准也应该随之改变。
我们作为设备管理人员应该积极行动,结合自己日常管理经验,再要虚心听取设备使用车间的反馈意见,多方面集合重新修订。
第二、由于各设备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同,管理方法不同,或者业务水平和经验有了进一步提高,可能会觉得现有标准不符合需求,那么无论是从增收节支,或是安全生产等方面,
都应该经过上级主管领导、及主管部门批准后,及时重新修订。
4 加强设备日常维护
4.1 点检标准
点检就是通过对设备运转部件作正确详实检查后,根据《点检标准》(如温度高低、压力大小、振动幅度、声音正常与否、腐蚀泄露情况等),然后采用各种视觉手段,例如耳朵听、眼睛看、鼻子嗅、手摸等,对这些部位按测定标准,专人定时对进行设备运转正常性判定。
重点部位需采用高精度仪器,如轴承故障检测仪、测温仪、振动测试仪、探伤仪等,这是发现设备事故并将其消除于萌芽状态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建议设备管理部门应多投入经费,培训点检人员,并配备高精仪器。
这对设备故障的准确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故障判断精准,维修起来才节省人力财力。
4.2 润滑标准
润滑就是向运转机械相互接触的摩擦表面供给适当介质,使其形成一层润滑膜,以减少摩擦阻力,降低磨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措施。
绝大多数设备故障是因润滑不良而加重设备磨损造成的,为了让润滑发挥适当的作用,应重视润滑标准的制订和执行工作。
制作这些标准时,应该从运转部位速度、间隙参数、受力情况、温升以及设备工作环境、性能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免在实际润滑过程中,形不成油膜或油太多,起不到润滑作用并造成污染和人力物力浪费。
相同的设备在不同的环境不同季节都有不同的润滑标准,设备管理人员应因地、因时、因经验制订,不可拿别人润滑标准生搬硬套。
标准制订后,应会同生产运行人员、维修人员会审后,再投入生产使用,并定期、不定期监督执行情况,检查润滑记录是否完整,是否按规程操作,坚决不允许违章作业。
5 设备的寿命周期
(1)设备从试机生产开始,至报废为止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磨合期,正常使用期,性能衰退期。
其使用寿命是由无形磨损程度、维护保养质量决定的,而维护保养的质量取决于设备使用者素质。
所以首先要提高维护人员自身水平,我厂采用自学、师带徒、专业培训等方式,综合提高设备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让大家懂科学管理,用科学管理。
其次让多渠道、多层次提高维修人员业务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
(2)合理安排大修日常维修时间及内容,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各种原因,如振动、腐蚀等,原有精度会降低,设备管理人员应适时组织人员进行检修。
前期应作好准备工作,包括修前检查(目的是掌握设备具体现状,充分做好修理的有关备件、工具等工作)、备件准备、标准制定、财务预算等,确保以最短工期和最少资金完成检修任务。
(3)设备绝不能带病作业设备发生故障后,应立即组织人员抢修,绝不能带病作业,对于重要部位,应制订严格维修标准,对维修人员给以指导和正确约束。
(4)维修质量检查:设备维修结束后,设备管理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应一起对维修质量进行检查。
项目包括结构检查和精度检查。
结构检查即检修修后设备是否完整,有无遗漏等。
精度检查即检查修后设备是否保持原有精度和性能。
精度检查是一项细致和重要的工作,经验表明,如果精度达不到,维修部位很快会发生同样故障,因此一定要耐心进行这项工作。
6 备品备件管理
现在各企业普遍采用ABC管理法,价值高、制造同期长的划归A类;价值中等、使用频率中等、不重要的划归B类,如小型轴承、线圈、小型电机等:其他的如一些螺栓、密封图等可划入C类。
设备管理人员员首先要对备件库存情况了如指掌,通过对其使用情况记录的分析,掌握其使用寿命,结合市场销售情况和制作周期,适时提供采购计划给供应部门。
其次,备件到库后,要组织有经验的测量和维修人员对其进行检查,即使上面贴有“合格品”字样也不能放过,除非确认合格,否则,立即返回供应部门,换下来的零部件能修复的尽快修复,不能抱着“先放着以后再修复”的态度,因为时间一长,容易忘掉,造成浪费;再者零件生锈后,会给修复造成困难。
7 设备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要看产品数量,产品的质量如何,取得多少利润,更要看设备是否处于完好状态。
假如一个企业完全靠拼设备来取得高效率、高利润,这种粗放式管理决不会长久。
从长远看,其综合效益是差的,甚至可能造成设备的损坏和事故的发生。
因此,企业把设备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许多管理体系认证都把设备管理作为审核的一项。
对于现代化生产的基础—设备而言,它的管理、使用、维修状况如何,将影响企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也将直接影响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实现。
设备是现代化生产的基础,设备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能源消耗、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
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设备状况的制约。
要有计划、有步骤和有重点地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强维修,使老设备的性能提高,寿命延长,保证企业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8 结语
一个企业设备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它的经济效益,加之科学的设备管理,即可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可动率,最终的结构就是产品产量增加,产品成本降低,企业可获得更多的利润,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敏.生产运作管理[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2]龚荒.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3]吴畏.管理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