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以四圣谛为纲领的佛法知识体系香光尼众佛学院副院长释见豪【摘要】: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从教法的功能与修学历程而言,可依「教、理、行、果」、「境、行、果」与「信、解、行、证」加以分类,但就整个佛法的内容而言,以「缘起说」为理论基础的「四圣谛」是一切教法开展的总纲。
所以,本文以释尊主要教导的两件事─苦生与苦灭为始,从「苦集」的流转生死与「灭道」的还灭解脱,来统摄一切兼并理论知见与实践解脱的佛法。
如何把图书馆「知识组织」的概念与方法运用到佛教的领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的。
「知识组织」有不同的方法,「知识聚类」是其中之一,又称「知识分类组织法」,以「主题概念聚类」为其方法之一(注1)。
本文拟以四谛为纲领,分四大主题--宇宙论、烦恼论、解脱论与修道论,以此为纵轴,并依时空发展而演变的思想--从原始佛教、部派思想到大乘佛教--为横轴,尝试建构整个佛法理论与实践的体系。
关键词:四圣谛;苦;集;灭;道;宇宙;缘起;烦恼;涅盘;修道;流转;还灭壹、前言释迦牟尼佛主要两大教导是:苦的生起与苦的止息。
佛陀以「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作为苦生与苦灭的原则,以此破斥宇宙生命的生灭是由一创造者所主宰的理论。
这缘起的宇宙生命问题之探讨主要以「四圣谛」来揭示,它是原始佛教教义的总纲,也是一切佛法的中心思想,苦、集圣谛说明流转轮回,而灭、道圣谛表示还灭解脱,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即是理论与实际解脱的四个历程(表1)。
因此,不论是原始佛教的教义,或是后来印度论师、中国祖师的论疏,皆不离四圣谛的范畴。
本文尝试从佛法的基本教义─四圣谛来架构整个佛法的思想体系(表2、表3、表4、表5),而文章主要重点是以基本的思想概念为架构,并说明每个「知识因子」间的点与线之关系,但对于教义的定义与争论点的详细探究,则不列入讨论。
贰、苦生-流转缘起苦、集圣谛是分别说明世间的果与因,主要是探究宇宙与人生万象的真实本质。
「苦」为何是人生价值的判断基准?宇宙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为何如实了解宇宙真相是生命得以解脱的依据?一、苦圣谛─宇宙论(一)苦的本质与种类「苦」的意义本身并非指人真的处在一种很困苦、不幸的状况,而是指不安、不满意。
因为人所经验的世界不断地在变化,不论苦、乐都是无常的,任何存在的环境与条件最终是变化与不可靠的,这就是苦的意义。
由于世间的无常性与无主宰性,宇宙万法因此具有「苦」的本质。
「苦」依本质可分为三种─苦苦、坏苦与行苦,分别由身与心所承受。
原始佛教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与「诸受是苦」─来揭示生命本质的特性。
透彻了解第一圣谛─苦谛,即完全认识了生命的本质。
(二)苦的分析佛教思想依宇宙的与心理的两个不同角度来分析「苦」,也就是:众生出生、存在与死亡的可能环境,以及众生心理状况的可能经验。
这是两个不同但基本上关系密切的问题。
由苦所构成的生死流转,都是因为对世间万法无法如实知见。
为了探求苦的真实义,佛教对宇宙作了深层的分析。
从哲学立场言,苦谛的范围包括宇宙的结构(结构论)、组成的要素(要素论)、万象的产生(生成论)与本体论(注2)。
1. 宇宙的结构佛教解释的宇宙体系并非只有人类与畜生,还有不同种类的神、恶魔与梵天,而且宇宙是由很多的世界系统所构成。
宇宙中一个世界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就是一个世界由成到坏的时间。
依据阿毗达磨,这些众生依「业」的决定而以「四生」、「四食」的方式与「四有」的过程,轮回于三十一个不同层次的范畴里,此三十一个范畴可区分为三界─欲界、色界与无色界。
三界中适合有情众生居住的地方共有九范围,称「九有情居」,其中有七处是心识能存在的地方,称「七识住」(表6)。
三界原非意指空间性与客观性的存在,而是心理状况的三大区分,因此,人可因为不同的心理状况,而在不同的时间经验到不同的世界。
空间的三界概念乃由于业报思想所产生。
另外,大乘佛教安立无数的佛土世界,它们在宇宙系统的位置又有各种不同的学说:有在三界外的佛土,或说佛土与三界相即同体,或说佛土在众生心中(注3)。
中国的天台宗就将三界发展为四圣六凡的十界,且因为「界」指的是人的心理经验,因此,一个人的心可经验到十界,而有「十界互具」的理论(注4)。
2. 宇宙的要素认识了宇宙的结构,那么什么是构成有情与器世间的要素?宇宙间的一切法如何生起?万法为何有种种的差异?万法的本体是有或无?整个佛教思想乃从这些问题发展而出。
尽管宇宙的系统含有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但终究是个人内心经验的分析才能洞彻苦的究竟本质。
因此,五蕴-构成有情身心的五种要素─成了一切法的开展基础,也就是从人生现象到宇宙现象的分析。
原始佛教以蕴、处、界三科来分析宇宙的组成要素,把一切法的存在分类为五蕴、十二处与十八界,后期的阿毗达磨则以五位分类来归纳一切法(表7)。
不论三科或五位分类所要揭示的,就是证明一切法皆是无常、苦与无我的现象,而非当时印度思想家所主张的有一固定不变的实体为主体。
部派佛教将构成各类现象界的要素分为五位七十五法、五位百法,这是属于哲学上的多元论者;在发展上,大乘佛教则将宇宙万物的本体称之为真如、法性、实相、佛性、如来藏、唯心、一念等,是属于一元论。
不管是一元、二元或多元等概念,佛教皆以「无自性」作为宇宙观的基本态度。
3. 宇宙的生起与差异为了否定神权造物说,佛陀以独特的「缘起说」来解释一切法的产生,并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法则来说明宇宙的一切世间现象都是因果关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除了无为法外,世间一切都受因果法则的支配。
有部对万法的因果关系建立了六因、四缘、五果理论,而瑜伽派则立十因说。
佛教各教宗派对探究万法生起的原因与差异现象不同,因而产生庞大的缘起论思想体系。
(1) 业感缘起部派把万法生起之因归诸人之业因的招感,以「十二因缘」来解释有情生命流转与还灭之因果关系,以「业」为缘生一切的基础。
有部以四种缘起(剎那、连缚、分位与远续)来解释「十二因缘」,并建立三世二重因果说(注5)。
原始佛教以主观性心理的缘起来解释惑、业、苦的因果业报,所以,业之体是思,由思发动,依身、语、意而造作。
然无色界众生虽有思业而无形质,不能有身、语业之思所作,那么如何作业感果?说一切有部为探究「业」存在的形式、如何作「业」与如何有异时感果等问题,而将业分为「表业」与「无表业」。
「表业」是可表显于外的外观行为,「无表业」是指业在造作者心中所留下的影响力,在善恶业未感果报前,业力仍然持续。
有部不在意业中立「无表业」,但从佛陀的动机论立场,心念的业似乎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一种潜在的业力。
有部主张身、语的「表业」与「无表业」皆属于色法,身、语业的「无表业」则将随死亡而消失,这如何解释业力的相续问题?又,业力是以什么形式存在?部派依此议题产生犊子部与正量部「业体暂住说」的「不失法」、《成实论》的「无作业」、经量部的「思种子说」与大众部的「成就说」等(注6)。
接下来的问题是,摄持此业相续的主体是什么?此将于后面万法的体性问题再讨论。
(2) 中道缘起中观派否定有生、灭的极端对立,以离此二边说的「不生不灭」来解释万法的缘起。
龙树在自性空的基础上,提出「八不缘起」─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来否定世俗之八种邪执,以彰显中道之实义。
(3) 赖耶缘起瑜伽派认为一切万法皆由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
以「种子说」解释业感缘起的业为业种子,种子储存于阿赖耶识,待缘起现行,一切现象是由种子与万法的相互熏习与转变的关系而生起,而建立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说。
(4) 真如缘起也称「如来藏缘起」,是指由如来藏之自性清净心生起一切万有之缘起论。
如来藏心为无明所染而成为阿赖耶识(藏识),并现起万有,然如来藏之本性不为毁损,因此,有「如来藏为体,藏识为相」之说。
赖耶缘起解释了无我的业感缘起论之主体的问题,真如缘起解释了赖耶缘起的产生。
(5) 法界缘起又称「无尽缘起」,华严从「本体即现象,现象即本体」之理论出发,主张万法乃一心所造且相互融通,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主伴具足,相入相即,并存无碍而重重无尽。
(6) 六大缘起论密教以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为万有之本体,周遍法界,互具互遍,能造一切佛,乃至一切众生之根身器界,即自性等四种法身,众生国土等三种世间,皆为六大所生,此乃显示一切凡圣皆由六大所成,皆具性德,故可「即身成佛」。
4. 宇宙的本体论从探究苦之生起到苦之止息的解脱实践立场而言,可以了解佛陀为何认为无须对弟子们阐述「十四无记」的问题(注7),因为只要修学缘起法则所建立的四圣谛,就可以达到解脱的目的。
依「十四无记」的内容可归纳出以下几个问题:(1) 时间是有限、无限?(2) 空间是有边、无边?(3) 生命轮回的主体是什么?(4) 涅盘体性的是有或无?佛法讲「无我」以否定自我的存在,但又肯定业力的作用与生死的轮回,那么,什么是轮回流转与业果相续的主体?以下是各派所立的受报、造业、轮回与解脱的主体:(1) 犊子部依五蕴立「补特伽罗」为轮回、记忆与认识的主体。
(2) 说有部立「世俗补特伽罗」说。
(3) 经量部的「胜义补特伽罗」说,此是现象界的「根边蕴」与本体界的「一味蕴」和合而成。
(4) 化地部的「穷生死蕴」。
(5) 上座部以「九心输」中的「有分识」为生死相续的主体。
(6) 大众部提出「一心相续说」(或细意识)。
(7) 瑜伽派的阿赖耶识。
宇宙万法的组成由五蕴开展出十二处、十八界,而「缘起论」解说了宇宙万法的生起与种种差异的产生,但是在佛法无常、无我理论的背后,是否有一个究竟不变的「本体」?由缘起所构成蕴、处、界的法体是有或无呢?部派阿毗达磨、印度大乘中观、瑜伽派,乃至中国各宗派思想,因探究「本体存有命题」的论点而开始分歧。
依不同立场,将各家学派的主张分为以下几个论派(注8):(1) 法有论有「我法俱有」与「我空法有」之论说。
两者同时主张宇宙万法的法体是实有、恒常的。
但有部否定我体的实有,而犊子部认为补特伽罗为实有。
有关法体空有的思想发展:从有部的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到饮光部的过未法有体与无体的折衷说;接着经量部、大众部、法藏部主张现在的剎那有体、过未无体说;说假部提出现在法有假、有实的论点;说出世部以有漏法但有假名而无实体,唯有无漏法实有,回应说假部;而一说部主张一切法皆无实体的假名说或虚无说(注9)。
(2) 法空论否定主观「我」与客观现象诸法之法体实有,而主张我体、法体俱空者,称为法空论(成实学说)。
以俗谛与真谛来解说万法的体性,并将客观对象分假名有、真法有与真空三种。
从俗谛说,五蕴法体实有,假有的「我」亦存在;但从真谛言,五蕴法体为毕竟空。
(3) 有空中道论基于实体之见地,主张现象属空或假有,但实体是真有者,称为有空中道论(唯识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