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梅尔维尔白鲸

梅尔维尔白鲸

梅尔维尔白鲸作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白鲸》无疑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并被普遍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该小说充分展示了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丰富学识,吸引了不同阶层的读者。

如今,它不仅受到很多文人学士的高度赞扬, 许多普通读者也将其视为珍宝。

但由于其在创作上大胆釆用了大量背离当时小说创作规则的、极富独创性的写作技巧,因而,一经出版便遭到了来自当时的读者和批评家们的猛烈攻击和强烈抵制,最终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艺术上的成就和魅力开始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和认可。

许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然而,对其叙事艺术却少有研究,而麦尔维尔在该小说中叙事技巧的运用乂很巧妙独特。

因此,本文从叙述结构、叙述者和聚焦三方面分析《白鲸》的叙事特征。

传统的西方小说往往注重情节的发展。

与传统的西方小说不同,《白鲸》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插入了许多与故事悄节无关的内容。

关于《白鲸》的叙事结构,麦尔维尔在63章一开始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树干长出枝丫,枝丫乂生出小枝。

同样的,小说的各章是从大有可谈的话题中生发出来的。

”本文作者就把这种结构形象的称为“树型结构”赫尔曼?梅尔维尔不仅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世界文坛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

出版于1851年的《白鲸》是梅尔维尔的代表作。

尽管未引起其同代人的重视,该书今天已被列为美国最佳小说之一,也被公认为一部世界文学名著。

本文集中分析了该书中的两位主要人物,亚哈船长和以实玛利。

第一章简要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白鲸》一书的内容梗概以及评论界对梅尔维尔和《口鲸》的有关评价。

笫二章从“骄傲”、“疯狂”以及“人情味”这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书中的主人公亚哈船长的性格特征。

笫三章评论了另一位主要人物以实玛利在小说中的特殊地位,指出他既是事件的参与者,乂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

第四章对以实玛利和亚哈船长作了对比性的研究,比较了两者不同的意象特征。

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指出小说的人物塑造在揭示主题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白鲸》是著名的美国浪漫主义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一生所创作的最伟大的作品。

绮丽的大海风光,惊险的情节描写,强烈的人物性格,深刻的哲理寓意,都使得这部著作成为一部近代史诗。

书中诸多非凡的象征以及耐人寻味的比喻,吸引着众多读者去研究,探索。

本文重点放在书中的两位主要人物一亚哈船长和以实玛利的身上,对其进行了性格特征上的对比研究。

文章由五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扼要介绍了作者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白鲸》的内容梗概,并将其问世以来评论界所作的有关评论作一简述。

梅尔维尔写作《口鲸》时所处的历史时期为十九世纪中期。

其时代特征为:首先,当时民族乐观情绪高涨。

只有少数儿个作家与这种乐观悄绪唱反调,梅尔维尔就是其中之一。

《白鲸》这部作品突出地刻画了生活中暗藏的恐惧、令人无法理解的悲剧和宿命论。

其次,这是一个扩张的时代。

“皮廓德”号的航行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这种纵横四海的扩张精神。

再次,这是一个激进的个人主义时代。

美国人引以为荣的不仅是国家的独立,更是他们个人的独立,“个人主义”儿乎成了美国人特有的个性。

最后,这个时代高度看重人的勤奋。

“勤奋”,即刻苦工作,已成为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笫二章的焦点是主人公亚哈船长的性格特征。

亚哈船长从本质上来说是个高贵而聪明的人,但其性格的平衡因对白鲸的盲LI仇恨而被打破,这种仇恨最终导致他自身的毁灭。

在其性格中有三个主导方面:“骄傲”、“疯狂”和“人情味,'亚哈船长的骄傲,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充满骄傲的智慧”,体现在诸多方面。

他刻薄地看待那些智力不如他的人,也总是看不起那些对事物有与他不同看法的人。

他不满足于仅仅比别人“看见”的多,更要把自己的主见强加于他所见的事物之上。

他试图通过杀死白鲸来证明人比物质现实的力量要强大得多。

他的骄傲虽然来自于值得同情的强烈的伤痛感,但却是裹读神灵的。

他报仇的矛头不仅仅指向白鲸,更直接指向上帝。

亚哈船长追逐口鲸的疯狂是其性格特征中最显著的一面,他的这一疯狂举动最集中地体现在“后屮板”一章中。

他把水手们都集中在后屮板上,告诉他们此“哪怕是绕到好望角,绕到合恩角,绕到挪威西海岸行的LI的就在于追杀口鲸: 的大漩涡,绕到地狱,我也要追捕它!一直到把它追上、杀死为止!” (1]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亚哈船长的疯狂程度逐渐加深,最终演化成一种可怕的偏执狂。

“他本能地想要摆脱这种疯狂的东西,不想和它结合成一体。

但是人没有灵魂是不行的,而这种疯狂的东西却攫住了他的灵魂。

” (2)此时的亚哈船长,已为了复仇而变得走火入魔了。

但在最终决战即将来临之际,亚哈船长身上的人情味却渐渐显露了出来。

在"良辰美景”一章中,他回忆起自己四十年来的捕鲸生涯,回忆起年轻的妻子,不由得掉下了一滴眼泪。

“这一滴眼泪所包含的深厚感情,是整个太平洋都无法承受得起的啊!” (3]此外,他还命令大副斯塔巴克留在船上,不要和他一起冒险去和白鲸决一死战。

此时,一个有情有义的船长形象跃然于纸上。

骄傲、疯狂和人情味这三个似乎相互矛盾的方面同时存在于亚哈船长的身上,共同组成了他的性格特征。

第三章重点分析了小说中的另一主人公,以实玛利。

以实玛利在书中的作用就如同过滤器一般,整个故事通过他叙述出来。

其实小说中存在着两个以实玛利:一个是年轻气盛的以实玛利,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皮廓德”号上的一名水手,经历了追捕白鲸的整个过程;另一个则是年长的以实玛利,在最后的决战中幸免于难,活下来后以叙述者的身份讲述着整个故事。

因此不妨将前者称呼为“体验者以实玛利”,后者则为“叙述者以实玛利”。

“体验者以实玛利”主要出现在书中的前半部分,尤其是从笫一章至第二十二章。

虽然他在其后的章节中也曾出现过,但在故事中占主导地位的却是“叙述者以实玛利”。

同年轻的“体验者” 相比,年长一些的“叙述者”看问题更加成熟,也趋于理性。

年轻的“体验者” 是属于海洋的,他认为大海对于人类都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而“叙述者”的选择则倾向于陆地,在他的眼中,“大海是一个永远不可认识的地方。

” (4] “体验者”之所以出海去当水手,就是为了征服大海;而在“叙述者”看来,“直到世界的末日,大海总是会凌驾于人类之上的。

” (5)“体验者”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而“叙述者”也许是经历了那场劫难,更多地看到的是事物乃至人性黑暗的一面。

第四章在BiT两章的基础上,将两位主人公进行了对比研究。

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方法,先对其性格特点进行总体对照,再划分成不同的方面一一对比。

第一点是“流浪者”与“武士”之间的对比。

“流浪者”指的是以实玛利。

在《圣经》中,以实玛利是亚伯拉罕与其埃及使女夏甲所生之子。

后来,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乂生一子名为以撒。

因撒拉嫉恨,夏中和以实玛利被逐出家门。

后来,以实玛利终于得到神的佑护从而绝处逢生。

梅尔维尔将“皮廓德”号上的这位幸存者取名为“以实玛利”,不仅仅喻示他也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幸存者,同时也表明他还是一个不断寻求生命意义的精神上的流浪者。

“武士”则指的是亚哈船长。

在《圣经》中,亚哈是古代以色列的一个邪恶的国王。

他是一个善战的武士,最终战死沙场。

同样地,《白鲸》中的亚哈船长是一个敢于和白鲸作战的勇士,最后葬身海底。

作为“流浪者”的以实玛利与作为“武士”的亚哈船长对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突出地表现在对待白鲸的态度上。

对以实玛利来说,白鲸是一种令人震惊的力量,具有巨大的能量与神秘感。

口鲸或许代表宇宙中无限的有机生命力,一种不可抗拒的、向前进的、非人的生命力,它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白鲸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白色”。

以实玛利敬畏地看待"白色”,将其理解为神圣的标志,并由此联想到了上帝;而在亚哈船长的眼中,白鲸是邪恶的生灵,是控制宇宙的邪恶力量的化身。

它可被看作为上帝,或者为上帝在自然界的代表,或者为上帝惩罚世人的工具。

不管白鲸究竟是什么,它始终是亚哈船长的追捕对象。

与以实玛利不同,白鲸的'‘白色”在亚哈船长看来与当时信奉基督教的白人统治者的"白色”相似。

他率领着'‘皮廓德”号上的黑人与异教徒水手与白鲸之间的殊死搏斗,可以被看成是在政治上反对白人的统治,为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争取合法利益和平等地位的斗争。

两者之间的第二点对比为两种不同鸟类的意象。

作为一名水手,以实玛利需要经常在桅杆顶上了望,如同停在树顶的乌鸦巢里一样,因此,他可以被看成是一只守望在桅杆顶上的"乌鸦”。

而在“金币” 一章中,亚哈船长则被描写成“一只受了致命伤的公鸡,在岩石上疯狂地啼叫着”。

(6]这样的比喻是贴切的。

以实玛利就像是一只高高在上,守在巢中的乌鸦,置身于危险以外,静观整个事件的变化。

而亚哈船长则是一只疯狂的公鸡,勇敢地与以白鲸为象征的敌对力量进行斗争,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三方面比较了两位主人公对“性”这一问题的看法。

以实玛利具有强烈的同性恋倾向,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他和异教徒朋友奎奎格之间的关系上。

当他们在一起时,奎奎格表现得像丈夫一样,而以实玛利则扮演妻子的角色。

两人共同躺在床上,“一起度着我们心灵上的蜜月”。

【,)而亚哈船长则因被白鲸咬掉了一条腿,丧失了性功能,虽然在与白鲸遭遇之前,他已经娶妻生子,但性功能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他的偏执狂性格的形成。

笫五章是论文的结论。

梅尔维尔的人物塑造在揭示《口鲸》的主题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而作者将第一人称叙述者一分为二,即既充当事件的参与者,乂兼任故事的叙述者,这一手法在当时也是一项创新。

“梅尔维尔的《口鲸》是第一部主要的美国文学史诗,它颂扬宁宙和探求的中心主题。

”(幻对于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已经有大量评论分析和挖掘其主题。

本文则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入手,对主要人物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力图从另一个切入点来研究《白鲸》,以求获得某些新的理解。

注释:【1]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卢匡译,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2002年版,第155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