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心肺复苏流程及注意事项
A(airway): B(breathing) C(compression)
a
13
基础生命支持的新观点
1、建议将成人、儿童及婴幼儿(不包括新生儿)的基础生命支持从“A—B—C” 改为“C—A—B” 理由:⑴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是初始时即接受胸外按压 和早期除颤; ⑵在A-B-C程序中,胸外按压往往被延迟; ⑶在救助者不愿提供通气时,其至少可完成胸外按压;
心室颤动
a 无脉性室速
5
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
3、无脉性电活动:过去称电-机械分离,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 但是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心电图表现为正常或宽而畸形、振 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30次/分以下(慢而无效的室性节律)。 4、心室停搏: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注:无脉性电活动和心室停搏不能电除颤!
取消“看、听和感觉呼吸”
2、无脉搏
判断方法:用食指及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 中部位,然后向旁滑移2-3cm,在胸锁乳突肌 内侧中点处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搏动。
注:检查时间不要超过10s,如10s内不能
明确感觉到脉搏,则应开始胸外按压。
a
12
早期心肺复苏
2010年新指南心肺复苏操作顺序发生了变化:由 A-B-C改为C-A-B,即: (一)C 胸外按压 (二)A 开放气道 (三)B 人工呼吸
•
未见明显的胸廓隆起时,重新开放气道,
再做一次人工呼吸。
a
39
早期心肺复苏
(三)人工呼吸
1、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1)开放气道 (2)用按于前额的手的食指和拇指捏紧患者鼻孔。 (3)正常吸气后紧贴患者的嘴,要把患者的口部完全包
住。 (4)缓慢向患者口内吹气(1秒以上) ,足够的潮气量以
使得患者胸廓抬起。 (5)每一次吹气完毕后,应与患者口部脱离,抬头看患
a
18
按压的注意事项
• 1)部位要准确: 部位太低:可能损伤腹部脏器或引起胃内容物反流; 部位太高:可伤及大血管; 部位不在中线:则可能引起肋骨骨折、肋骨与肋软骨 脱离等并发症。
• 2)按压力要均匀适度。 • 3)按压姿势要正确。注意肘关节伸直,双肩位于双手的正上方,
手指不应加 压于病人胸部,在按压间隙的放松期,操作者不加 任何压力,但手掌根仍置于胸骨中下半部,不离开胸壁,以免移 位。
a
16
早期心肺复苏
(一)胸外按压
只要判断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以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 1、体位:患者仰卧位于硬质平面上。患者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 2、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双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交界处。 3、按压方法:两手交叉并翘起,手指离开胸壁,双臂绷直,以髋关节为轴, 借助上半身的重力垂直向下按压。每次抬起时掌根不要离开胸壁,并应 随时注意有无肋骨或胸骨骨折。 4、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5、按压幅度:至少5cm或者胸廓前后径的1/3,压下与松开的时间基本相等, 压下后应让胸廓充分回弹。 6、按压职责更换:每2min更换按压者,每次更换尽量在5s内完成。
从理论上来说,对于心源性猝死者,每分钟大约10%的正相关性:
心搏骤停1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90% 心搏骤停4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60% 心搏骤停6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40% 心搏骤停8分钟实施CPR--成功率约20%
且侥幸存活者可能已“脑死亡” 心搏骤停10分钟实施CPR成功率几乎为0 白金 时间1分钟内,
a
37
早期心肺复苏
2、双推举下颌法(颈椎损伤时): 将肘部支撑在患者所处的平面上,双手放置 在患者头部两侧并握紧下颌角,同时用拇指 用力向上托起下颌。如果需要进行人工呼吸, 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拇指把口唇分开,用 面颊贴紧患者的鼻孔进行口对口呼吸。此方 法难以掌握,且常常不能有效的开放气道, 因而不建议非医务人员采用。
或相反: 2、留在患者身边,先做5组CPR然后再呼救。
a
15
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1、首先判断: ⑴ 现场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⑵ 是否昏迷、呼吸正常吗? 2、呼救与摆放体位: ⑶ 确定昏迷立即呼救
⑷ 摆放仰卧体位,解开上衣 3、开始徒手心肺复苏 :⑸ C胸外按压
⑹ A开放气道 ⑺ B口对口人工呼吸 4、如果现场有AED: ⑻ 必需尽快实施电除颤
a
45
早期心肺复苏
重新评价: 1、单人CPR:5个按压/通气周期(约2min)后,再次检查和评价,如仍 无循环体征,继续进行CPR。 2、双人CPR:一人行胸部按压,另一人行人工通气,同时监测颈动脉 搏动,评价按压效果。每2min更换按压职责,避免因劳累降低按压效果。
a
17
心脏按压标准
• 寻找方法:划肋弓方法胸骨中下1/3处 • 按压部位: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 • 按压频率>100次/分 • 按压深度>5厘米 • 按压与呼吸比30:2 • 每次按压胸廓回弹恢复。 • 尽量避免按压停顿。 • 避免过度通气(500-600ml) • 每5个循环后重新评估,按压开始通气结束
a
19
按压的注意事项
• 4)病人头部应适当放低以避免按压时呕吐物反流至 • 气管,也可防止因头部高于心脏水平而影响血流。 • 5)心脏按压必须同时配合人工呼吸。在气道建立前 • ,无论是单人或是双人CPR,按压、通气均要求 • 为30:2。 • 6)双人CPR时,一人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人进 • 行人工通气,保持气道通畅,并监测颈动脉搏动 • ,评价按压效果。当按压者疲劳时,二人可相互 • 对换,交换可在完成一组按压、通气的间隙中进行,尽量 • 缩短抢救中断时间。 • 7)按压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判断效果。胸外心脏按压有效 • 的指标是:按压时可触及颈动脉搏动及肱动脉收缩压≥60m
者胸部。 (6)吹气时暂停按压,吹气频率10-12次/分,按压-通气
比率为30:2。
a
40
早期心肺复苏
2、口对鼻人工呼吸 在某些患者口对鼻人工呼吸
更有效。如患者口不能张开(牙 关紧闭)、口部严重损伤,或抢 救者不能将患者的口部完全紧紧 地包住。
a
41
早期心肺复苏
3、球囊面罩
(1)体位:抢救者位于患者头顶端,使患者头尽量后仰。 (2)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
通气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充足的氧合和充分排出 二氧化碳。由于心肺复苏期间,肺处于低灌注状 态,人工通气时应避免过度通气,以免通气血流 比例失调。 气管插管或呼吸机
气管内插管可有效地保证呼吸道通畅并防止呕 吐物误吸,必要时可以连接呼吸机予以机械通气 及供氧。气管插管后通气频率8-10次/分钟,每次 通气1秒以上,通气时不需停止胸外按压。
a
34
做完第5个循环后给予人工呼吸两次后检查颈动脉搏动及自主呼吸情况, 检查时间:小于10秒钟。计数方法为:1001、1002、1003、 1004~1010。
a
35
颈动脉及自主呼吸恢复,复苏抢救成功,继续下一步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操作 完毕。为患者摆好体位。
心肺复苏有效表现
面色、口唇有苍白、青紫变为红润。
高声呼救,记录时间。
a
25
检查病人体位是否正常,取仰卧位,摆正病人体位。
救护体位
a
26
a
27
a
28
检查口腔内是否有分泌物及异物,如果看到即采用头偏向一侧体位,用食指将异 物取出。
检查口腔异物
a
29
a
30
a
31
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 开放气道——托颌法
a
32
a
33
人工胸外按压,依次做够五个循环。
a
6
• 2004年 • 北京马拉松赛 • 一名大学生猝死
a
• 2008年 • 北京奥运会 • 南非教练心跳骤停抢救成功
7
现在救护的要求
• 急救现场化; • 民众参与化; • 知识普及化; • 信息网络化。
a
8
2010版生存链(5早)
a
9
时间就是生命尽早CPR
CPR成功率与开始抢救的时间密切相关
a
43
心肺复苏质量标准
1、胸部按压速率:由大约100次/分钟更改为至少 100 次/ 分钟。并等待胸壁完全回弹。
2、胸部按压深度:பைடு நூலகம்人胸骨的压下深度由4-5cm更改为至少 5cm,对儿童及婴儿则至少胸部前后径的 1⁄3,分别约 5cm和4cm。
3、尽量减少CPR的中断(每次更换按压者应在5s内完成,在 实施保持气道通畅措施或除颤时中断时间应不超过10s)
a
38
开放气道
用一只手的掌外侧按住伤病员的前额,另一只手
提起伤病员的下颏,保持其呼吸道畅通(仰头提颏 法)
有头部外伤的,医务人员推荐用(推举下颌法)
人工呼吸两次
•
捏紧患者的鼻翼,吸一口气(500-
600ml)口对口包严患者口唇周围持续将
气体吹入(大约1秒钟),观察胸廓隆
起。
•
连续做两次口对口人工呼吸(5秒2次)
4、避免过度通气。 5、每2分钟交换1次按压职责。
a
44
心肺复苏质量标准
6、在建立高级气道之前,应采用30:2的按压-通气比率。建 立了高级气道后,每分钟8-10次人工呼吸,伴以持续的胸 外按压。
7、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若PETCO2 <10mmHg,应提高 CPR质量。若自主循环恢复可能导致 PETCO2突然持续增加 ( PETCO2≥40mmHg )。
恢复可以探明脉搏搏动、自主呼吸
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射恢复
伤病员眼a 球能活动,手脚抽动,呻吟。
36
早期心肺复苏
(二)开放气道 去除气道内异物:开放气道
前应先去除气道内异物或分泌物, 有义齿的取出。 1、仰头举颏法:一只手按压患 者的前额,使头部尽量后仰,同 时另一只手的食指及中指置于下 颏骨骨性部分向上抬颏。使下颌 尖、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