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联合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学校普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落实学校第四届党代会确立的“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战略和今后五年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深化教学品质提升计划,强化“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为本科生培养目标,即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各本科专业可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办学定位和特色,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服务面向是立足北京,服务首都,面向全国,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为国家特别是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目前,学校共有本科专业66个,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医、管、艺等10个学科门类。

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专业获批北京市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及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整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初步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应用性特色初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2013年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专业建设坚持“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和“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实施“教学品质提升计划”为抓手,构建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定位的学科专业体系,将传统工科类专业逐步调整为与都市型工业、生物医药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相适应的轻型化专业,大力发展与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的专业,以适应北京地区产业(行业)布局调整需要。

2013年,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旅游管理、金融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有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旅游管理、金融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历史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殊教育。

有11个学院共计12个专业被选为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其中旅游管理、历史学和金融学3个专业评选为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历史学专业还被评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北京联合大学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一览表(三)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源情况2013年学校高考招生计划5970人,其中本科计划4220人,相比较去年本科计划增加20人。

截止到9月22日,全校共报到新生5734人,其中普通本科4086人。

此外,高职升本科招生计划1702人,报到新生1696人。

本科(含高职升本科)新生占录取新生总数的77.82%,比2012年高出0.37%。

2013年新增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新媒体三个本科招生专业,本科招生专业总数为66个,其中包含4个专业大类。

北京生源二批本科录取最高分为理工类585分、文史类557分,分别高出二本控制线80分、63分。

京外考生录取比例持续增加,2013年约占全部新生的40%。

2013年,北京联合大学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含专升本)共计20872人(其中高中起点本科17227人,专科起点本科3645人),2013届本科毕业生5954人,毕业5743人,获得学位5577人,91人未达到毕业标准,选择结业离校。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学校师资队伍数量、结构情况及生师比2013年,全校专任教师160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97人、占教师总数比例12.3%,副高级职称530人、占教师总数比例33.1%,中级职称828人、占教师总数比例51.7%,助理级职称47人、占教师总数比例2.9%。

全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428人、占教师总数比例26.7%,硕士学位975人、占教师总数比例60.9%,本科及以下199人、占教师总数比例12.4%。

全校专任教师中,56岁以上74人、占教师总数比例4.6%,46-55岁391人、占教师总数比例24.4%,36-45岁696人、占教师总数比例43.4%,35岁以下441人、占教师总数比例27.5%。

2013年外聘教师总数207人。

学校的多项政策向教学和教师倾斜,比如教学奖励、分配调整、人才引进和基建等,都很好的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二)教学条件2013年学校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本科专项教学经费74,672,738.32元,生均3577.65元,本科生均实验经费150.17元,本科生均实习经费164.2元。

截止到2013年底,北京联合大学共建有12个校区,其中承担本科教育的校区8个,分别是北四环校区、外馆斜街校区、红领巾桥校区、垡头校区、学院路校区、白家庄校区、昌平校区(广告学院)、蒲黄榆校区。

上述承担本科教育教学职能的学区拥有各类教育教学场所1234间,其中教室579间,实验实训场所577间,体育场馆27个,其它教育教学场所51间,可以满足78000人同时开展教学活动。

学校基本建设稳步推进,教学条件得以改善。

北四环校区综合实训楼、体育中心综合楼等竣工后投入使用,教学条件得到改善。

学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4.13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4.67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251.17元。

2013年,学校进一步加大信息化教学投入,开展多媒体教室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工作。

目前学校本科教育学区拥有集课堂教学、远程教学、课件录播、教学督导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化多媒体教室553间,满足35000名学生同时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95.51%,设备整体故障率低于2%。

每学期使用率保持在90%以上,承接多媒体教学任务近30万学时,其中面向社会培训、成人教育的临时性教学任务万余学时。

为满足课程资源建设需求,2013年学校采用分散建设与集中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将学校录课教室规模提升到18间(套),完善了以教学视频资源为主体,含各类课程视频资源制作、精品课程申报视频制作及后续建设、名师讲堂等教育教学声像资源的建、存、管、用的资源平台。

2013年底,学校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10T,资源数量达到18588个,其中图片资源17125个、视频资源875个、音频资源476个、其它资源112个。

完成40门各级精品课程的视频资源建设工作,累计1368课时。

学校教学网络学堂拥有活跃课程3000余门,课件资源容量1.5TB,多媒体教学资源10T。

学校大力支持特色资源库建设,拥有北京特色文化遗产、台湾研究等特色资源库20余个。

学校教学资源共享程度高,实现了校内跨学院远程实时教学。

向“学院路共同体”21所高校开放教学资源。

学校图书馆是多校区、多馆舍的综合性图书馆。

目前馆舍面积2. 7万平米,阅览座位数近3000个。

图书馆设有多个大型阅览室。

2013年馆藏图书2386627册,订购印刷型中外文期刊2943份,电子图书620991种,电子期刊23000种,中外文数据库58个,为3万余名在校师生服务。

生均图书75.64册,期刊0.09份。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以校级优势本科专业遴选和本科专业校内评估工作为重点,逐步推进学校学科专业的整合优化学校在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中,以实施“教学品质提升计划”为工作主线,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关键,以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着重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全面落实学校“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

校教务处全面落实学校第四届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教学品质提升计划”之“学科专业整合优化计划”,2013年以校级优势本科专业遴选和本科专业校内评估工作为重点,推进专业建设。

逐步推进学校学科专业的整合优化,形成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重点突出、相互支撑、特色初显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体系和动态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

大力发展与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的专业,努力构建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定位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以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为重点,加强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以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为重点,加强课程建设,高度重视视频公开课建设对促进优质资源开放与共享、提高教学质量以及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重要意义,校教务处组织开展了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微课为重点的课程建设工作。

2013年,学校5门课程获得北京微课比赛优秀奖,3门获得首届全国微课比赛二等奖。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48名教授等正高职人员承担130门次本科生课程。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162名教授等正高职人员承担382门次本科生课程。

2013学年全校开设本科生课程6525门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434门次,课堂教学规模人数均在30人以上,大部分课堂的规模为60人至150人。

每学期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选课人次总量在10000人次以上,2013-2014(1)学期选课总人次12822人次,2013-2014(2)学期选课总人次为18449人次。

(三)以“十二五”校级规划教材遴选为契机,以精品教材建设为重点,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校教务处以“十二五”校级规划教材遴选为契机,以精品教材建设为重点,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全面提升本科教材质量,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2学校在校级规划教材的基础上组织进行了高教学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经典教材申报工作,6本教材入选规划教材。

2013年我校共获评市级精品教材7项,北京市经典教材1项(全北京市共评出14项)。

(四)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修定工作2013年,为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教高〔2012〕9号)中“各高校要依据新目录和新的专业介绍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进行全面修订”的要求,巩固2013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大讨论成果,学校对2011版普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

2013培养方案修订中着重在如下方面开展特色改革:鼓励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教学改革,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实施分级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把课程的教学目标从“教师教了什么”提升到“学生学会了什么”;鼓励采取“3+X”考核方式改革;加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力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