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长征课件
长征胜利的原因
•毛泽东为核心党中央的正 确领导; •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红军战士英勇善战; •人民群众的支持
红军长征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呢?
1、敌人的围追堵截 2、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恶劣的天气(终年积雪的 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 3、衣食住行和装备方面的贫乏:缺少衣物粮食给 养…… 4、内部矛盾斗争:政策失误、军心动摇……
•
导致红军长征初期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博 古
遵义会议 渡过乌江, 夺取遵义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瑞 金)
二、长征的转折——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贵州遵义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
“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5. 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 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B ) A.遵义会议 B.会宁会师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 6.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D ) A.红军指战员英勇善战 B.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民党力量受到牵制 C.长征路上地势险要,便于红军作战 D.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类求生存的凯歌
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 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 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 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 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 华里(35.5千米),一支大军及它的 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 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B
)
3.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一组是( D ) ①四渡赤水 ②遵义会议召开 ③渡过乌江 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4.“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 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 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 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C ) A.博古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
2.性质:
3. 目的: 4. 时间: 5.地点:
红军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进行战略转移,保存革命力量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中央革命根据地 (江西瑞金)
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瑞 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 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 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 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课堂小结
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 败 开始:1934年10月 时间:1935年1月 过程 内容: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 遵义会议 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 常委等 意义:转折点、成熟的标志 胜利会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
中 国 工 农 红 军 长 征
意义
随堂演练 1.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将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D.北上抗日 2.红军长征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在哪一事件后 ( A )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登山前,卫生员们不得不像教孩子一样耐心地向将士们讲解:爬山前要把衣服松开,以便 于呼吸;走路要慢,但绝对不能停;出发前用布条遮住一部分视线,防止雪盲;吃饱吃好, 穿上厚衣服,喝一碗祛寒的鲜姜辣椒汤;在山上禁止喧哗,防止发生雪崩……
6月的山脚下天气已经很热,刚开始爬山时,人人汗流浃背,衣服湿透。快爬到雪线的时 候,气温一下子降低,战士们觉得凉快下来了,开心地互相开着玩笑。“谁也没想到后面, 没想到爬座山居然会死。”九旬老红军马其章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时说。 种种对冰雪的不适应在雪线之上集中爆发了。越向上爬,空气越稀薄,很多人出现了高山反 应,加上寒冷饥饿,有的人一坐下来就再也站不起来了。有的人没有按照卫生员的嘱咐遮住 眼睛,在一片白茫茫的大雪中突然雪盲。眼前什么都看不见,一脚踩在冰上滑倒了,挣扎着 往前爬,却没有气力。由于缺少御寒装备,许多人冻僵了,再也没有站起来,或者滑倒后直 接坠下冰崖没了踪影。 “地上有前面人趟出来的一条雪路,大家就低头跟着走。”85岁的老红军张世秀已经记 不清登山的过程,“沿路时常有长条形的雪堆,都是去世的战友。” 爬上山顶,垭口寒风吹得人站立不稳。力气小些的“红小鬼”,只好一路拉着马尾巴借 力。站在山顶,连飞机也似乎飞不上去了。老红军杨定华曾经用文字记录了当年的经历:“站在 山顶,国民党的飞机就在脚下盘旋。我们冲飞机喊,上来啊,有本事上来啊。他们根本听不 见。” 终于到了下山的时候,滑溜的冰面根本站不住脚,战士们纷纷坐在山顶上,像溜滑梯一 样顺着山坡滑下去,但是,并不是所有结满坚冰的路面都能顺利滑向山脚。于是,有的红军 战士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友像炮弹一样,笔直地冲下了万丈深谷。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 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 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意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失败。由于当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 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左” 的错误。 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 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想一想: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为什么 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你认为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 的是什么?
一、长征的开始
①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 1.原因: 事指挥上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根 本)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
为什么红军要克服如此困难去进行长征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红军长征的伟大。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材料一 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 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 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 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材料二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 九一八事变,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 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 蒋介石不顾国难,积极围剿红军。 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 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材料三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红军前四 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四次“围 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剿”。
遵义会议 (1935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14年
出现了很多错误, 如大革命的失败 (右倾)、第五次 反“围剿”的失利 (左倾)
转 折 点
14年
由胜利走向胜利, 建立新中国
突破腊子 口 过草地 爬雪山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 达陕北吴起 镇 1936年10
月红军三 大主力会 师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渡过乌江, 夺取遵义
强渡大渡河
巧渡金沙江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瑞 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四渡赤水的意 义是什么?
打乱了敌人 的追剿计划
红军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四渡赤水后, 红军急行军, 渡过金沙江, 从此跳出敌 人包围圈
金沙江
左图是长征路上翻 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夹金山。进入冰雪世界, 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 睛,又没有路,人们在
•
海拔4930米的夹金山是红一方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此前,红四方面军已经先行翻越了 海拔4592米的红桥雪山。
即使在当地人眼中,夹金山也是值得敬畏的。当地居民称夹金山为仙姑山。他们告诉红 军,这座山只有神仙才能飞过去。而红军当中的大多数人来自炎热潮湿的华南或华中地区, 并没有足够的应对冰雪的经验。
什么是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 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
牛皮腰带歌
牛皮腰带三尺长, 草地荒原好干粮。 开水煮来别有味, 野火烧熟分外香。 一段用来煮野菜, 一段用来熬鲜汤。 有汤有菜花样多, 留下一段战友尝。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两万五千里, 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 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等地。 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表现出了无畏、无私、 乐观等精神,正是有了这些精神,红军才能 战胜强大的敌人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最终取 得长征的胜利。红军的这些精神非常值得我 们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 样的困难,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 红军一样以无畏、无私、乐现等精神去面对, 想办法去克服它们。
冰上滑行,摔倒了,要
雪
山
忠 魂 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在雪
山的怀抱里了。
站起来,浑身无力,有
三、长征胜利
时间: 1936年10月 地点: 甘肃会宁
标志: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甘 肃 会 宁 会 师 楼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
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 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 革命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