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化顶板管理 确保安全生产(新编版)

强化顶板管理 确保安全生产(新编版)

强化顶板管理确保安全生产(新编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AQ-SN-0522强化顶板管理确保安全生产(新编版)旺苍是四川省的重点产煤县,也是全国100个产煤大县之一,全县煤炭资源储量为3.99亿吨,被誉为“川北煤海”。

现有保留矿井43处,其中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矿井40处,在建矿井3处。

2008年完成煤炭产量226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4.74亿元,入库税金4761万元,煤炭产业成为了县内主导产业。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坚持“统一规划、科学管理、依法办矿、安全发展”的原则,深入开展矿业秩序整顿,不断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改善了安全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县连续9年未发生重特大事故,一般事故也逐年下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呈现出逐年趋好的态势。

然而,和全省同类其他县区相比,旺苍县煤炭产业的百万吨死亡率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顶板事故仍未根除,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一、旺苍煤矿顶板事故现状2003年以来,旺苍县煤矿安全事故以顶板事故居多,顶板事故共发生了57起,占事故总数68起的83.8%,死亡57人,占总死亡人数的69人的82.6%。

其中,2008年,全县煤矿共发生事故10起,死亡10人,全部为顶板事故。

因此,顶板已成为威胁旺苍县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隐患,顶板管理已经成为旺苍县近年煤矿安全管理的重点。

二、顶板事故多发的原因分析1、煤矿业主安全意识不强。

近年来,由于煤炭价格持续走高,一些煤矿业主受利益驱动,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的关系,重经济利益轻安全生产的现象突出,超强度、超能力开采,不按矿井实际核定入井人数超定员生产,导致事故的频繁发生。

2、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

从发生顶板事故的煤矿来看,采掘工作面存在支护材料不合格、支柱间距太大、支护方式不对、局部空顶作业等问题,导致采掘作业现场处于极不安全状态;还有部分煤矿发现事故预兆,现场处理不坚决、不果断,心存侥幸,冒险蛮干,致使事故发生;许多矿井不重视矿压观测工作,对采面初次来压、周期来压分析判断不足;有些煤矿开拓方式落后,多采用前进式开采,采空区来压对运输巷道破坏很大,致使主要运输巷道变形,最终出现顶板冒落或垮塌;巷道维护维修过程中,安全技术措施无力,现场管理差;煤矿生产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流于形式,作业现场带班缺位。

3、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煤矿安全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紧缺,致使安全生产措施在最直接、最关键的作业现场很难落到实处,重大危险源无法识别,大部分事故都与现场没有专职技术人员、矿工不懂安全规程违章操作有关。

由于技术人员匮乏,不能准确及时填绘矿图,一些中介机构编绘的技术资料不能用于指导煤矿生产实践活动,导致技术管理出现盲区,作业人员技术水平低下,按照传统经验盲目施工作业;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不能准确编写,甚至互相抄袭,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安全投入不足。

从发生顶板事故的煤矿看,多数煤矿安全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要求推广的分区开采方式和以钢代木的支护材料改革无法落实到位,许多煤矿仍然采用落后的木支柱支护,点多面广,现场管理缺位,支护强度不够和支护质量不符合要求,现场作业工人冒险作业,这也是旺苍县煤矿顶板事故总量大的一个原因。

5、从业人员防范能力差。

部分煤矿从业人员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不能意识到自身生命安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冒险作业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受职工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大等因素的影响,工人自我保护意识差,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较为普遍。

三、预防煤矿顶板事故的措施与对策控制顶板事故发生是减少旺苍县目前煤矿安全事故的重要内容。

为此,要强化安全技术培训,严格落实现场管理责任,切实加强煤矿顶板管理,确保煤炭行业安全发展。

1、强化培训,提高管理技能。

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顶板管理意识和技能,是预防和减少顶板事故的前提。

行业管理部门要聘请煤矿顶板管理方面的专家,对全县所有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和采煤队长、班组长进行一次培训,全面分析煤矿顶板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并就典型顶板事故做出科学剖析,围绕煤层顶板运动规律研究、加强矿压监测预报、改善支护质量、强化现场管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管理等方面,提出做好煤矿顶板管理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1.各煤矿要组织井下作业人员认真学习掌握《煤矿安全规程》、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加强对作业人员顶板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班组长的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对顶板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明确顶板管理的各项制度,使他们在顶板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要组织技术骨干人员进行现场演示,增强防范顶板事故的能力,准确把握顶板管理的技术要领,切实提高实战能力。

2、推进改革,淘汰落后方式。

结合资源整合、标准化建设和煤矿灾后重建,进一步贯彻落实小煤矿基础管理指导意见,全面推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督促各煤矿借鉴和学习葡萄石煤业公司和白水兴旺煤业公司的经验和做法,强力推行矿井支护材料改革。

要在全县所有煤矿采煤工作面全面采用金属支柱支护,取消技改扩能矿井开拓巷道和准备巷道木支护,积极推广岩巷锚喷(锚网喷)支护和煤巷锚杆支护技术,壁式回采工作面要求实现单体液压支架支护和摩擦支架支护,实现“以钢代木”的支护材料改革。

对顶板长期悬空暴露的采空区,采取人工放炮强制放顶卸压,推广应用顶板支护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广采掘机械化,推广锚杆、锚索、锚网、锚喷等支护技术,彻底改变煤矿顶板管理薄弱的状况。

3、严把关口,加强现场管理。

一是技术规范关。

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在制定技术措施和编制采掘计划时,要严格依照有关政策规范,要做到切实可行,不能照抄照搬其他煤矿的技术规范。

积极探索适合本矿地质条件和有利于顶板管理的设计方案,从源头上减少顶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在没有明显脱落征兆的巷道也必须明确规定临时和永久支护措施,编制规程决不能粗制滥造。

二是规程审批和学习关。

要根据地质资料和矿压观测资料,编制每个采掘工作面的采掘作业规程,使规程真正起到指导生产、保证安全的作用;对地质构造不清、顶板管理措施不具体、措施没有针对性的规程严格执行“三不批”制度,班次安排上要合理,确保掘进放炮后立即出碴支护,及时消除冒顶因素。

要组织干部和职工认真学习“三大规程”,让大家领会和掌握。

三是工程质量关。

采掘工程质量是顶板管理的基础,煤矿井下各单项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单项工作作业规程施工。

要严把支护质量关,由安监员对每个采掘面的支护质量进行安全检查,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工程质量不合格不验收。

四是初次和周期来压关。

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时易造成大冒顶垮面事故。

要摸索和掌握来压步距,在来压前采取加木垛、丛柱等加强支护的措施,确保不发生事故。

五是事故多发地点顶板管理关。

回采工作面一定要有具体措施保证采空区的冒落高度和悬顶距离,措施不落实不施工。

回采工作面初次放顶、周期来压、过断层、过老巷、工作面收作及掘进工作面开门、过三岔口和贯通等,都必须制定专门的安全措施,由矿总工批准、生产矿长组织实施、安监部门负责监督。

加强工作面端头和安全出口支护,回采工作面坚持超前20米支护,掘进工作面进行前探支护,采掘工作面坚持敲帮问顶制度,预防零星顶板事故。

4、健全制度,落实管理责任。

完善的顶板管理制度对于预防顶板事故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是制定和完善煤矿顶板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我县煤矿顶板事故多发的现状,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完善和制定我县顶板管理规范和制度,作为全县各煤矿日常顶板管理工作的依据,保证顶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二是确保顶板管理责任落实到位。

要将顶板管理责任与驻矿安监员和企业的利益挂钩,确保责任层层落实到位。

各煤矿要结合本矿实际,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煤矿顶板管理制度,形成由驻矿安监员、分管副矿长和采掘人员共同负责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格局。

三是充分发挥作业班组长的作用。

作业班组是煤矿职工队伍建设的核心,队长、班组长是生产一线的指挥官,又是战斗员,对安全生产情况、顶板情况、自然条件的变化等最熟悉。

队长、班组长带头遵章作业,准确判断出现的新情况和采取正确措施,进行果断处理,就可以避免发生顶板事故。

5、严格监管,加大执法力度。

实践证明,“三违”不反,事故难免,对“三违”人员一经查出,都要进行严肃处理,任何人不准讲情面,不准护短,对于预防重大顶板事故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对于发生的顶板事故,必须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分析,严格追查,严肃处理;继续坚持在作业现场检查出缺一根柱子处罚1万元的规定,对支护不力、不到位的煤矿实行重处重罚,促使煤矿吸取教训,制定措施,杜绝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

总之,技术措施完善可行是顶板管理的基础,生产现场管理到位是搞好顶板管理工作的前提,职工安全意识高低是顶板管理的关键,行业监管力度大小是顶板管理措施落实的保证,这几个环节必须环环相扣,链式配合,才能有效进行煤矿顶板管理,防止顶板事故发生。

XXX图文设计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