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理论复习资料

2015马克思主义理论复习资料注:考试题型为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以下题型仅供参考,考试时,题型互换可能性较大,因此学员复习时要结合考试用书认真研究每一个考点。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B )(参见P38)A.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2. 物质的本质属性是(D )(参见P41)A.主体性 B. 结构性 C.层次性 D.客观实在性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B C)(参见P51-52)A.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根本要求B. 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根本要求C.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D.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4.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为(ABCD)(参见P54)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5.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B)(参见P56)A.间接性B.抽象性C.直接性D.具体性6.意识形态是有(B)特点(参见P68)A.普世性B.阶级性C.中立性D.超时代性7.在生产力系统中,实体性要素是指(AB)(参见P63)A.劳动者B.劳动资料C.生产管理D.科学技术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参见P63)A.生产方式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上层建筑9.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属于(BD)历史观(参见P69)A. 历史唯物主义B.唯心史观C. 科学的D. 非科学的10.商品的二重性指的是(B)(参见P76)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使用价值和价值C.价值和交换价值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1.劳动的二重性指的是(B)(参见P77)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D.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1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AB)(参见P79)A. 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C.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D.商品的价格由竞争形成13.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是(ABC)(参见P96)A.价格机制B.竞争C.供求D.调控机制14.市场经济的主要功能是(ABCD)(参见P96)A.市场联结功能 B.信息传递功能C.资源调节D.利益激励功能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C)作用A.基础B.补充C.决定D.次要16.《海国图志》的作者是A.魏源B.梁启超C.曾国藩D.左宗棠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BCD)(见十八大报告)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18.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A.以人为本B.统筹兼顾C.效率优先D.经济增长19.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把(A)作为改革的重点A.经济体制B.文化体制C.社会体制D.生态体制20.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四个全面”的论述,它的内容是(ABCD)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依法治国D.全面从严治党二、辨析题1.形式主义也是一种主观主义,是唯心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之一。

(参见P44)答:正确。

主观主义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是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时使用的一种从主观出发,忽视客观实际的错误的思想方法。

它的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和实际相脱离。

主观主义的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上,或者表现为保守主义,或者表现为急躁冒进的思想倾向;在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上,或者表现为教条主义,或者表现为经验主义。

形式主义不是从客观需要出发,而是从某种主观需要出发,不是注重实际内容,而是追求表面形式,因而也是一种主观主义。

2.矛盾就是对抗。

(参见P49)答:错误。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即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性质。

斗争性则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的倾向。

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他不同于具体的斗争形式,斗争性是斗争形势的一般性质,斗争形势是斗争性的具体表现。

这个观点错误的根源在于把矛盾的斗争性中某一个具体形式等同于矛盾本身,没有认识到矛盾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

3.真理就是客观事物。

(P55)答:此观点错误。

因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主体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

真理作为认识范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主体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真理作为认识范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事物是认识领域以外的世界,虽然真理是科学认识,但他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毕竟属于认识领域,不能把观事物和主观认识混同。

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客观事物本身的区别。

4.伟大人物的思想和创造精神决定历史的发展。

(P71)答:此观点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

任何个人,作为现实社会中的成员,都是历史过程中的参与者,因而都对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有某种影响作用。

个人对历史的作用,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

在个人中,按其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分为普通人和历史人物。

伟大人物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等。

伟大人物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产物,他们的思想和创造精神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表现为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错误。

这个观点夸大了伟大人物的个人作用,是典型的英雄意识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伟大人物能够对历史的发展发挥作用,但是伟大人物个人作用又受到客观因素条件的限制,主要取决于他们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及人民意愿的程度,取决于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拥护程序,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5.商品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用途的大小决定的。

(P79)答:此观点错误。

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数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前者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后者反映人和人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二因数是由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决定的,所以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错误。

根据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用途只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参考课本认真归纳总结)商品的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而波动,但本质上是围绕着商品的价值量变化,价值高的商品,价格也高。

用途的大小并不能决定商品的价格。

这个观点是孤立片面的,忽视了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也受市场供求变化影响的关系。

6.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参见十八大报告)答:此观点正确。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等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

正确。

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失去了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历史过程的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同时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7.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经济增长方式。

(参见十八大报告)答:此观点不正确。

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指通过生产要素变化包括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还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错误。

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针对增长过程中的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的效率而言的,而发展方式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括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

增长方式只回答了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用什么办法做大蛋糕的问题,而发展方式不仅在投入上回答怎样做大蛋糕的问题,而且回答了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什么样的环境代价做大蛋糕的问题,所以不能以简单的经济发展方式等同于经济增长方式。

8.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

(参见P42、69)答:此观点不正确。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性等特点。

客观性是规律最基本的特点。

规律的客观性依存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自然规律是客观的。

自然规律是通过无意识的、“盲目的”力量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2)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

社会规律是在人的活动中所形成的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错误。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最基本的特点,规律的客观性依存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

“人化自然”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在人的活动中所形成的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社会规律的实现需要通过人的活动和人的意识的参与,并没有改变或者否定历史进程为其内在的一般规律所支配。

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必须从已有的社会条件出发,在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由此可知,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也具有客观性。

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矛盾特殊性原理。

(P51)答: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在:每个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

由于事物中所包含的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不同,因而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的过程,根本矛盾是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规定过程的基本性质的矛盾;各种矛盾及矛盾诸方面在矛盾总体中各具有不同的特性,表现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