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重点及复习参考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重点及复习参考题答案

绪论一、教学重点1、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二、复习思考题1、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

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

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

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另一种答法比较全的,如下:答:(1)关于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变革。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

如果从狭义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观点和学术体系,如果从广义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还不太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的理论,它还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创立并在此后得到不断发展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并非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或者现在完成进行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决定他能够永葆时代的价值,为什么当今时代离不开马克思?可能从三个层面来讲,一个是马克思所针对的时代的问题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他提出的解决措施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其二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前瞻性,既属于那个时代也是超越那个时代,它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步骤已经实现,而我们当下已经为他实现更高目标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其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指导价值。

如果站在今天来看,当然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判断可能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是经典原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相矛盾,资本与矛盾相冲突,东方与西方相冲突,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遇到要解决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

人类千年更迭之时,为什么马克思在西方的主流媒体发起的千年伟人评选中获得认可?因为马克思科学地预见了其后一百五六十年来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演化的大趋势,说明马克思的学说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理论。

(综合着答,针对自己的特点,选择重点来作答)2、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答:1835年秋天,马克思写了这篇名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发表了一些重要见解,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

当时,马克思和他的同学就要毕业,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问题,大家都在考虑自己的前途。

马克思与其他同学的想法不同,他没有考虑选择哪种具体职业,而是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加以考虑和回答。

其回答,对于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而言,至少具有如下启示:其一,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是生活和工作的目标。

一个人如果仅仅从利己主义的原则出发,只考虑如何满足个人的欲望,虽然也有可能成为出色的诗人、聪明的学者、显赫一时的哲学家;可是,他绝不能成为伟大的人物,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我们在进行价值判断时,不仅要判断事物对个人的意义,更要认识事物对群体、社会的意义。

因为人们需要的产生、发展和满足,都要通过社会才能实现。

评价客体的社会价值的尺度是社会的需要,也就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

为人类服务,这是少年马克思的崇高理想,也是马克思在中学毕业作文中所阐述的主要思想。

在漫长的斗争岁月中,他始终不渝地忠实于少年时代的誓言。

他的一生,就是为人类服务的最光辉的榜样。

其二,追求个人理想与人类远大理想的统一。

马克思在作文中,并不否认个人追求幸福理想的价值,但他更看重的是追求人类幸福的意义。

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也不能没有理想。

个人的理想必须同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相一致。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

我们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教学重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答: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答: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脱离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表现答:马克思确认社会生活的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内在的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的进步。

4、意识的起源及本质答: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5、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第一, 新事物是旧事物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产物.第二, 新事物是促使旧事物灭亡的因素,但又是旧事物不能战胜或克服的因素.第三, 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总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最终结果.6、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答: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7、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答: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他们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的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第三,辩证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0、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

二、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3、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