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
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与此同时前苏联心理学家也认为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特征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的制约下构成的整体。
记住了,是要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的“前提下,这更说明我方观点啊,我方首先对个性做了定义,认为刻意追求是需要的。
反方认为个性是自然表现出来的东西,如果个性是表演出来的,那么个性就不成其为个性了,人就成为演员了现在我带着你们思考——我曾经问过我一个朋友,我说你觉得个性是什么?他说个性就是你区别于他人的特点。
这个没错,心理学中个性的定义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点。
我接着又问,我说你有没有刻意追求过个性,他跟我说一句话我很震惊,他说“人和人本来就不同,为什么要刻意追求呢?”。
我一想也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个性。
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就是——对于每个人都有的东西,我们该不该追求?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是效率不一样,我们该不该追求高效?思想,我们每个人都有,可是觉悟不一样,我们该不该追求睿智?生命,我们每个人都有,可价值不一样,我们该不该追求人生的意义?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应该”!现在大家再想一想,个性,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该不该追求?生活中我们也发现,有的人虽仅有一面之缘其举止仍可历历在目,有的人纵低头不见抬头见却从未引起心中半丝波澜。
有的人秀口一吐便可语惊四座,有的人废话连篇说得鸦雀皆眠。
我们发现有值得我们肯定的个性,也有不值得我们肯定的个性,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真理: 对于个性这样一种每个人都有的东西,我们应该追求那些值得肯定的。
接下来我的朋友又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他说:我同意追求个性,但我不同意刻意追求个性。
如果都去追求犀利哥的造型,那中国不成丐帮了吗?我想这也是在座的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那么我们再来一起思考一下,为什么多了刻意两个字情况就看似变了呢?原因有两点,直接原因是,在大家心里,刻意似乎一直都是个贬义词,似乎刻意追求就等同于盲目追求。
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刻意从来都只是一个中性词,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1用尽心思,2克制意欲。
很显然这个语境下是用尽心思的意思。
我的个性刻意追求也正是我的个性所在。
气质是人的自然属性,性格是人的社会属性,是后天生成的,一个人的个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所以说人要有什么样的个性在先天条件的限制下,主要是看自己的“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只有刻意追求才会让大家认可你。
在现在的激烈竞争的社会只有刻意追求个性才不会被淘汰。
个性从字面来解,就是每个人不同的性格!或者说是个人独特的气质和性情!而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如下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第一,列举个人特征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人品格的各个方面,如智慧、气质、技能和德行。
人无识则不智,人无修养何来德行?以上是否需要刻意追求?你有在刻意修身就足以说明!第二,强调个性总体性的定义,认为个性可以解释为“一个特殊个体对其所做所为的总和”。
也就是说这个总和有无意识的时候,但不代表不需要刻意追求!这个不需要是一个全面不需要,而我方只要指出有需要就可以,哪怕只有一部分需要!第三,强调对社会适应、保持平衡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体与环境发生关系时身心属性的紧急综合”。
就算不刻意也有被强迫改变的时候,人在刻意适应社会的需要的时候是不是也在改变自己的个性呢?第四,强调个人独特性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人所以有别于他人的行为”。
人在不断的找寻与别人不同之处之时,时时都在想张显自己,是不是也是刻意呢?就像对方辩手现在在跟我们辩论是不是也在刻意的变现自己的个性呢?刻意可以说就是有意识的情况下控制自己去做某事!也就是说排除梦游,和神经失控的状态下做的事情!那你是不是说若不去刻意追求个性的话天下就没有个性了吗?我还要提醒对方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反方认为个性是自然表现出来的东西,如果个性是表演出来的,那么个性就不成其为个性了,人就成为演员了我们的个性是要刻意的追求符合环境,符合自己身份的性格!不去刻意追求性格,那我们的社会将会变的难以想象!你可能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人,但是你再怎么有性格,你也不可能超过法律的范围!所以我们说,个性是需要我们可以去追求的。
至于你要追求什么样的性格,那将应为你的思维,你所出的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想想孟母三迁的故事。
这是一个中国的典型的个性化培养出来的范例。
还有仲永的故事,这两个鲜明的对比。
说明了什么呢?这都说明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不刻意追求就不是个性而是共性了。
古今中外多少人名垂青史无不是因为他们追求自我,追求个性,让自己能够有份独到之处。
不刻意哪来个性?不刻意追求又如何体现追求?电影界也是如此,周星驰的厘头搞笑,冯小刚的黑色幽默;斯皮儿伯格表现的宏大场面,黑泽明则流露出无奈的暗调情怀。
为什么周杰伦一出道就红遍中国呢,因为他是歌手中把RB音乐表现得最为个性的一个,所以他成功了,这种音乐也是因为他的带动而成为潮流立论1我方观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我的个性刻意追求也正是我的个性所在。
气质是人的自然属性,性格是人的社会属性,是后天生成的,一个人的个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所以说人要有什么样的个性在先天条件的限制下,主要是看自己的“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只有刻意追求才会让大家认可你。
在现在的激烈竞争的社会只有刻意追求个性才不会被淘汰。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行为举止、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而有的人则很难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
有的人虽曾见过一面,却给别人留下长久的回忆;而有的人尽管长期与别人相处,却从未在人们的心目中掀起波澜。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个性在起作用。
一般来说,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容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平淡的个性则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性也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往往认为一个“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的人很有个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没有个性。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少说是不全面的。
“倔强”、“要强”、“坦率”、“固执”是一种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者心理特征。
由于这种倾向的个性特征比较鲜明、独特,往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也同样是一种性格温和、希望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带有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和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特征。
只不过这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比较平淡而不鲜明,往往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罢了。
由此可见,不管是哪一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不管这种特征是鲜明的还是平淡的,它都表明了一种个性。
心理特征人人都有,精神面貌人人不可缺少。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个性的人。
个性魅力在于,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
或者说,也没有长短好坏之分,在特定的环境中总会有某种个性最适合。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善于了解人与人心理和行为上的个别差异,并根据每个职工的气质、能力性格等个人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和工作安排。
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适其职,职尽其责。
立论2感谢对方辩友给我们带来精彩飞扬的总结。
可是称赞之余,我方也不得不提出一些质疑:我方并没有抽出刻意二字来理解辩题,相反我方多次明确提出对“刻意”作为“反复权衡,深思熟虑”这一层面上的理解。
理解错误的是您方啊,对方辩友!还有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需要追求吗?那只需要花心思,也就是刻意去维持,而自然是不属于自己的才要去追求了。
对方辩友可是一时口误?第一,对方辩友认为个性顺其自然就好。
可是又说承认个性需要追求。
那么既然追求的对象已经不在,您方又何谈追求?不谈追求个性,对方辩友的发言与本场辩题又有何关联性呢?是否出现思路混乱?在另一方面,我方则清楚地告诉大家,由于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一个人可以将对自己的期许定为目标,指向一个方向,即“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在既定的轨道上不偏离,不刻意纠正某些时候的脱轨,不用心,没有引导,又如何成功呢?这便是我方所说的需要刻意地追求个性。
那么对方辩友又该说话了:“个性不可能在潜移默化间自然天成吗?可知有句古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方的观点则是:一点一滴的积累间,所获得的东西良莠不齐,或许有最适于自身的,但也会有根本不适用的。
这就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这一个接受与摈弃的过程,是人在选择。
而有选择即有用心用力思考的过程,这难道不是刻意的表现吗?当然是。
况且,玉不琢尚且不成器,石头经过雕琢也可以成为精美的石雕。
个性具有可塑性,不刻意地去设计,去追求,您方想要达到的个性的标准又该如何界定,如何实现?第二,对方辩友又有偷换概念之嫌,把“刻意追求”等同于“一味模仿”。
如果只是模仿别人,又何谈个性呢?然而对方辩友不仅有意将二者混淆,还抛出“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的例子用来佐证。
殊不知只求盲目模仿的行为使两个主人公根本就丧失了自我,又何以作为论据呢?对方辩友为求达到证明自己立场的目的真是费尽心思,显然也是在刻意地追求中。
可是对方辩友发现已无法有力地让这一观点站稳脚跟,又把“刻意追求”曲解成“过分苛求”。
好比在战场上用完了子弹,又开始拼刺刀。
我方认为,“刻意追求”与“过分苛求”的区别就在于,刻意追求有一个合理的度,这个度不是毫无根据地划定的,而是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反复权衡,深思熟虑产生的,还有什么比自己的想法更为重要呢?因此,过分苛求和刻意追求又怎么能够划上等号呢,对方辩友?相信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在当前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个性可以成为你脱颖而出的筹码,可是“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现实可由不得你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如果不花心思,不刻意追求,等到将来应聘的时候,该拿什么博得出位的表现呢?要实现自我价值,就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社会需求啊,对方辩友!古今中外多少人名垂青史无不是因为他们追求自我,追求个性,让自己能够有份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