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教育理论

美术教育理论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试验后推广”的方针。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
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3.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
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4.新课程是从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考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
个学习领域。

5.与本《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
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

6.美术教学过程中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环
境。

7.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8.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非为创作和欣赏两类。

9.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
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选择题
1.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想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2.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的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因该做到(B)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课程
4.心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的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5.下列哪项不是基础教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内容(D)
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B.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C.改变课程机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D.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6.“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根据学生给你成绩的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美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是(D)
A.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B.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C.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D.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E.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F.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8.下列哪项不属于第一学段“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评价建议(C)
A.能否动脑筋用可塑性材料,制作简单的物体或动物形象。

B.是否认识常用颜色。

C.能否大胆、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想所感。

D.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

9.“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是“欣赏.评价”学习领域的那个学段阶段目标。

(C)
A.第一学段B.第二学段C.第三学段D.第四学段
三、判断题
1.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的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2.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3.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最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4.在美术活动中基本上不存在标准答案,某些活动中也不存在“对”与“错”,美术活动是一种极富个性与想象力的创造性活动。


5.美术学习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不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6.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7.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放手让学生动手,教师不能指导。


四、简答题
1.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1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的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诸,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地组织者,正确的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2分)。

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能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学生一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在美术学习过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五、案例分析
1.教师对美术学习中的“弱势生”,一方面是指出方向,找出差距,树立信心,一方面又要实实在在的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要落实到实处,该教师对这位不喜欢上美术课的学生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用教师的真诚和爱心对学生多几分赞美,少一些批评,指责,为学生的进步,进取,多一分宽容之心,循循善诱的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机智地抓住了这一契机,把个别学生的“美术与我无缘”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转化成了一种积极的教学资源。

这宗资源的价值体现在:(1)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最为教师,没有对出现的个别“异端”进行粗暴处理,而是及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探索氛围。

这种既保护了该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该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一次很好的体现。

该学生获得了一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本案例中教师根据该学生的特长,让他在想象成“长江”的蓝色卡纸上标上各省,市地方的位置,这既符合该学生喜欢地理的需求,,又是美术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该学生在绘图表现的过程中,在找到了学习自信的同时又进行了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该学生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潜移默化的人生观的教育。

显然,这样的教育,学生是终身受益的。

2.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通过合作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这是合作前的预演,通过商量,讨论,使学生明白,我接下来要作什么。

可以直奔主题,避免在做的时候,一些同学无所事事。

整堂课始终渗透着合作的精神。

接泥条,讨论分工,合作完成头象,一起介绍头像特点,都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精神。

而且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合作,主动探究合作的效率,友好的合作,使合作不显现于表面层次,使学生真正明白了合作的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