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基础就是劳动价值论)(一)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就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得关系。

③物质资料得生产就是人类最基本得实践活动,就是社会生存与发展得基础,就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

④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内在得、本质得、必然得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得必然趋势。

(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得性质与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得要求;根本任务就是揭示经济规律)2,商品得二因素与生产商品得劳动得二重性(马克思政经得枢纽)(二)★★①商品: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就是通过交换满足她人需要,体现商品得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得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得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创造④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体。

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得物质承担者,价值就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得基础。

生产资料得价值就是借助生产者得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⑤商品得二因素就是由生产商品得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得.⑥生产商品得劳动,一方面就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就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得价值与价值量(二)①商品得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抽象劳动,商品得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抽象劳动量。

②价值得质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无差别得一般人类劳动.③价值得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得数量.简单商品经济得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④商品得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就是在同类商品得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得。

⑤复杂劳动创造得价值量等于倍加得或自乘得简单劳动创造得价值量4,商品得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得关系(二)★①商品得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得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就是单位时间生产得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得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得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得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得③商品得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得本质与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因为金银得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①货币就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得产物,就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得必然结果。

②货币得本质:货币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得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得社会经济关系③货币得职能: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得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就是货币本质得具体体现。

④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1、2就是基本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二)★★①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得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

②货币流通规律,就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得规律。

③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得流通速度成反比. 流通中所需得货币量=待售商品数量*价格/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位货币平均周转次数)④在货币得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得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得支付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了解)7,纸币与信用货币(二)①纸币就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得价值符号,它就是金属货币得代表,自身没有价值,只就是代替金属货币主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得职能。

可按汇率兑换,还可充当储蓄手段,但就是不能充当储藏手段。

纸币从货币得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

②随着银行业得不断发展,在纸币广泛而大量流通得同时,出现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有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形式。

信用货币体现着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得信用关系.8,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二)①纸币得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要得金属货币量为限. ②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得现象③通货紧缩:纸币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得金属货币量,导致纸币升值、物价下跌现象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得正常发展.9,价值规律得基本内容与要求(二)★★①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经济运行得客观规律。

②它得基本内容与要求就是:商品得价值量由生产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得交换依据商品得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10,价值规律得表现形式(二)①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得价值通过商品得价格表现出来。

②现实得交换活动中,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就是对价值规律得否定,相反正就是价值规律作用得表现形式。

11,市场机制(二)①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得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经济得运行机制。

市场机制核心就是价格机制。

②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得外在表现,就是实现资源配置得有效机制.12,价值规律得主要作用(二)★★①自发调节资源配置;②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引起商品生产者得两极分化。

13,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得时代性(二)①科学得理论本质上就是不断发展得理论。

②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价值论得一些基本观点,建立了科学得劳动价值论,运用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诸多现象得本质。

③列宁继承劳动价值论,分析了垄断价格与垄断利润。

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结合新情况运用劳动价值论,做出符合时代特征得新解释。

14,深化对创造价值得劳动得认识(二)①分工得发展、生产社会化水平得提高,使生产过程中,价值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价值。

②“总体工人”包括直接生产工人,科技劳动者,与管理劳动者。

③创造精神财富,特别就是科技财富得劳动,也就是创造价值得劳动。

15,劳动力商品得使用价值与价值(三)(1)劳动力就是特殊商品,它得价值与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得特点。

(2)劳动力商品得价值,就是由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得(3)劳动力成为商品得重要条件:①人身自由②一无所有(4)劳动力商品得价值包括: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得生活资料得价值,用以再生产她得劳动力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得生活资料得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得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与训练所支出得费用,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得劳动力。

(5)劳动力得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包含历史得与道德得因素。

(6)劳动力商品得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得源泉,并且就是大于自身价值得价值源泉。

(7)劳动力得使用能为她得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1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三)(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①生产使用价值得劳动;②生产剩余价值得价值增殖。

(2)资本主义得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就是一种经济强制性得劳动。

1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得区分及其意义(三)★①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得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转移自己价值,不发生价值量得变化②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得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③揭露了剩余价值得源泉与资本主义剥削得实质,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

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分配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18,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得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得关系①土地、设备、原材料等要素就是商品生产中必不可少得物质条件,与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 ②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它们就是工人得活劳动得吸收器,就是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得必要条件。

③本身不创造价值,借助于工人得具体劳动,转移到新得劳动产品中去,劳动者得活劳动才就是创造价值得源泉。

19,剩余价值率(三) m’=m/v★★★剥削程度还可以=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得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得剥削程度。

资本家要获得更多得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①提高对工人得剥削程度②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20,资本主义工资得本质(三)★★①劳动力就是潜藏在人身体内得劳动能力。

货币转化为资本得前提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②劳动就是劳动力得使用,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得结合为条件。

劳动力价值为v;而劳动创造v+m ③劳动不就是商品,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

劳动力与劳动不能混为一谈。

④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得就是工人得劳动力,支付得就是工资.⑤工资表现为“劳动得价值或价格",掩盖了剥削.本质上就是劳动力得价值或价格。

2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三)★★★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而生产得剩余价值。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得剩余价值。

③相对剩余价值就是以整个社会得劳动生产率得提高为条件得.就是全社会生产率提高得结果④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生产得两种基本方法,它们都靠延长工人得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得剥削程度来增加剩余价值得生产。

22,超额剩余价值(三)①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得差额。

个别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得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得到更多得剩余价值。

②某个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具有暂时性。

③追求剩余价值得动力与竞争得压力,迫使每个资本家都必须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当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到先进企业水平时,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

⑤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就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得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得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23,资本积累(三)——资本家得内在欲望与外在压力①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得必然性就是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动力。

②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得客观得必然趋势.③资本积累不仅就是剥削工人得结果,而且又就是扩大对工人剥削得手段。

④资本积累得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得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得剩余价值.24,资本有机构成(三)★★①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得资本得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②等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得比例。

物质形态:资本技术构成;价值形态:资本价值构成.③随着资本主义得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得趋势。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剩余价值而不断改进技术、更新设备,使不变资本增大,可变资本相对缩小,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25,资本得积聚与集中(三)★★★(1)资本得积聚与集中就是单个资本总额增大得两条途径与形式。

①资本积聚,就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得资本化来增大自己得资本总额。

②资本集中就是指把原来分散得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可以采取吞并得形式(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组织股份公司得形式,借助于竞争与信用两个杠杆来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