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埃菲尔铁塔沉思导学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导学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导学案
高二语文组主备人:朱老师2012-5-2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体会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积累相关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材料的学习与积累,提高分析能力,并能将材料恰当的运用到写作当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埃菲尔铁塔形象的内在意义,体会作者借登塔所作的人生思考。

【学法指导】 1、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2、诵读感知,探究点拨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知识链接】
(一)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法语:La Tour Eiffel)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

得名于设计它的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

埃菲尔铁塔从1887年起建,分为三楼,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 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超级壮观,这个为了世界博览会而落成的金属建筑, 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5年, 直到纽约帝国大厦的出现。

它由150万个铆钉连接固定, 据说它对地面的压强只
有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

塔的四个面上, 铭刻了72个科学家的名字, 都是为了保护铁塔不被摧毁而从事研究的人们。

(二)走近作者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69年插队,1977年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任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75年完成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

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揭示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主要作品集有《夏》《张抗抗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朱丹》《情爱画廊》,散文集《橄榄》等。

张抗抗散文与众不同之处,最主要在于她的形而上的思辨追求,丰富、新颖、独特和较为深邃的哲理意蕴,显示出她过人的才情和睿智。

【课前积累】
正字音
眺望()冷峻()傲慢()膜拜()
抽搐()轻飏()鞭笞()瞻仰()
逃遁()怦然()颤栗()憎恶()屹立()矗立()兀立()伫立()
辨字形
zhān()仰tà踩()
shàn()养tā()方
zhān()语tà床()释词语
不可企及:
安然无恙:
雄心勃勃:
标新立异: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分几个部分,各写什么?
二、内容探究
1、探究铁塔的形象,8分钟浏览全文,作者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有哪些特点? (方法:用形容词概括你认为最重要的特点,并引用文中语句说明。

)
2、再读课文,作者写登铁塔,写出了自己情感和心理怎样的变化?
(方法:回到课文,并引用文中语段来说明。


三、讨论思考
《埃菲尔铁塔沉思》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作者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来表达对埃菲尔铁塔的沉思,多处体现了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阅读六七八三段,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呈现的?
【当堂检测】
运用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篇随笔。

【课后作业】
完成《成才之路》上的相关题目。

【课后反思】
答案:一、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分几个部分,各写什么?
1.登塔前对塔的认识(1-5段);
2.登塔过程中的感受(6-9段);
3.登上塔后的沉思(10-20段)。

二、内容探究
1、探究铁塔的形象,8分钟浏览全文,作者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有哪些特点?
(方法:用形容词概括你认为最重要的特点,并引用文中语句说明。

)
(1)高大脱尘 (2)孤独寂寞 (3)坚韧宽厚
第2段: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

第3段: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第4段: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

——高大脱尘。

(齐读第2、3段) 第6、7段: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地壳在下陷,在沉没。

——巴黎迅疾下沉,反衬铁塔的高。

第8、9段:它像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

……我曾以为自己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了呢:我曾以为我离开了地面;我曾以为我离天空很近很近了。

——我的上升,衬托铁塔的高。

第10段: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人呢?可惜我没有带望远镜。

——反衬铁塔的高。

第11、12、13段: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高了……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大了……巴黎多大铁塔就有多大。

……铁塔超尘的气质和阔大的胸怀。

第19段:当它存在的时候,在巴黎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它雄奇,却也孤独……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

——孤独寂寞的表现。

(齐读第19段)
第15段:一百年前它却曾经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里,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

第20段:当年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

(据说当年艾菲尔铁塔建造时,莫泊桑、大仲马等一批作家领着市民签名反对,说这个高高的铁家伙是在给巴黎毁容。

)——孤独寂寞的原因:世人的误解和排斥。

第1段:在印象的底版中。

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第15段: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朽铁会呻吟。

会晃悠颤栗……第16段:这威严古板的铁塔。

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

——孤独寂寞的原因:作者的偏见和戒心。

第15段:此时它却纹丝不动,不必担心它会断裂倒塌……似乎雄心勃勃地要同那天边席卷而来的新浪潮作一番耐力的较量。

——坚韧。

第16、17段: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将那各种肤色各种头发的孩子都拥在你的怀里……铁塔是仁慈的,温暖的。

——宽厚。

第20段:它从没有对人说过,当年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铁塔,后来为什么竟成了巴黎城市的一个象征。

——宽厚。

2、再读课文,作者写登铁塔,写出了自己情感和心理怎样的变化?
(1)登铁塔前,有偏见、戒心。

第1段: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
——存有无知的偏见和戒心(第17段)。

(2)在铁塔下,凝视、仰望。

第5段: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膜拜它……
——开始仰视,但没有膜拜。

(3)登铁塔中,震撼、上升。

第6、7段:写错觉——巴黎下沉,反衬铁塔之高,更是表明自己受到强烈的震撼。

第8、9段:(指名读第8段)无意间,我抬头仰视,怦然心跳——我忽然发现了自己是在上升……透明的铁匣子还在疯狂地往上升,一个劲地向上升……固执而又痴迷地向上升。

——空间上升,更是登塔过程中思想的上升。

(4)在塔顶上,超越、升华。

(默读第15-18段)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朽铁会呻吟,会晃悠颤栗……此时它却纹丝不动(坚韧)。

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宽厚)。

于是,我认识到,我过去“对它存有那么无知的偏见和戒心”,感悟到,“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

——可见作者在登塔中境界发生了超越,精神得到升华。

这与第4段相照应。

(指名读第4段)第4段:我是要登塔的。

上去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

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

我是要上去的,默默企望一次没有国界的超越,一次没有阶梯的升华。

——作者经过沉思,终于寻觅到铁塔坚韧宽厚的眼神,窥视到铁塔高大而孤独的灵魂。

“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第18段),这是铁塔对作者情感和心理的征服,给作者的启示;也是作者登塔的收获,是作者的超越和升华,体现了作者一种强烈的生命情怀和人生感悟。

(齐读第4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