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癌射频消融治疗现状与进展

肺癌射频消融治疗现状与进展

杀死肿瘤细胞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放疗对肿瘤 边缘的富氧细胞非常有效, 但是放疗对肿瘤中心区 的乏氧细胞效果较差, 这部分肿瘤细胞通过加热 (RFA )可以被杀死, 因此二者具有互补作用, RFA 联合放疗可以增加治疗效果。 • 提出“RFA 对于早期不能手术的肺癌, 尤其是 < 5 c m 的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RFA 组 M R I 表现为急性 RFA 损伤, 微血管造影 显示癌与邻近肺组织完全或大部分血供中断。
• 通过组织学观察将其 损伤分为 5 个典型的 等中心区 :
• A 区: 针道区; B 区: 肿瘤凝固坏死区; C 区: 肺实质凝固区; D 区: 外周出血区; E 区: 炎性层区。
• 在 RFA 治疗过程中, 肿瘤体内出现气泡影, 有学者 认为是 RFA 加热温度超过 105℃ 时引起细胞的煮 沸气化困难, 热量积聚, 温 度升高快, 成为一个巨大的储热库。
• 因此肺肿瘤非常适合 RFA 治疗, 为心肺功能差, 不 能耐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 方法。
RFA治疗肺癌的基础研究
• 1979年 Sugaar等对肺部恶性肿瘤进行RFA治疗, 发现:
• ①加热使肿瘤细胞发生变性坏死; • ②加热使肿瘤的血管通透性增强、 血细胞渗出,
• 从目前研究的结果看, 肺叶切除仍然是早期肺癌的 标准治疗方法。
• 对妥协性患者 ( compromised patients )可以行电 视胸腔镜下的局限性切除术 ( 包括肺段切除和楔 形切除 ) , 而对高风险不能耐受微创手术的患者, RFA 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很好的选择, 二者究 竟孰优孰劣,还需要进行前瞻性研究。
肺癌射频消融治疗现状与进展
• 在我国, 肺癌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 22. 7% , 是恶 性肿瘤死亡的首位原因。
• 该病主要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病, 这些人往往存在合 并症, 不适合常规开胸手术。
• 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应运而生, 包括微创外科、 CT 引导下射频消融 (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 RFA )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
• CT 的近期改变:
• RFA 后1~3个月内病灶增大, 3个月后病灶逐渐缩 小, 呈低密度改变。如治疗病灶没有明显缩小, 增 强 CT 扫描后 C T 值没有变化也提示治疗有效。
• 如果增强CT扫描CT值增强15HU , 说明局部有残 留, 需要进行第二次RFA。
• RFA后约24%~31% 的病例可以出现空洞样改变。
RFA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
• 2000年 Dupuy 等报道3例经皮 RFA 治疗肺部恶 性肿瘤病例, 揭开了射频应用于人体治疗肺癌的序 幕。
• 同年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程庆书等于国内首次 报道了CT引导下锚状电极高温 RFA 治疗肺部肿 瘤患者 42例。
评价指标
• 1 、近期疗效: • RFA 对肺癌(包括转移性肺癌 )一次完全损毁率,
• 结肠癌肺转移 RFA 后 1 、2 、3 、4 、5 年 的 生 存 率。
• ≤3cm和>3cm 病灶的 1 、2 、3 、4 、5 年肿瘤局 部无进展率
• 治疗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局部复发率。 • 平均疾病无进展时间。
联合治疗
• 对比单纯放疗与放疗联合 RFA 针治疗: • 研究者认为, 当肿瘤放疗时, 氧在放射破坏DNA 并
RFA 治疗肺癌的评价
• (一)CT: • 一般认为近期 3个月后复查强化 CT 在治疗部位出
现残留强化灶。低密度周围环绕不规则强化环, 则 认为治疗不满意; • 远期 (3~6个月) 复查, 肿瘤坏死区明显缩小, 其周 边环绕清晰锐利的强化环, 表明肿瘤无明显重新生 长, 则认为RFA治疗得当。
二次完全损毁率, 总损毁率。 • 肿瘤缩小率(3个月); 3~ 12个月后随访患者的肿
瘤总缓解率 (完全缓解率与部分缓解率之和 ) 。 • 患者有无局部复发。 • 1年随访死亡率 ;死因。
• 2、远期疗效: • I期非小细胞肺癌 RFA 后1 、2、3年的肿瘤局部
控制率。
• 1、2、3 年的总生存率和癌特异性生存率;平均 生存时间。
• 评估标准:建议评估疗效以RFA 治疗后 1个月的 肿瘤大小为基线进行评估。
RFA的原理
• RFA是对靶肿瘤施以频率 460~500kHz的射频电 流, 使肿瘤组织内的极性分子处于一种激励状态, 发生高速震荡摩擦产热, 局部温度可达 60~120℃。
• 肿瘤组织对热的耐受能力较正常组织差。
• 当组织温度高于 50℃ 时, 即出现凝固性坏死, 温 度高于60℃时, 组织细胞内线粒体、溶酶体、蛋 白质和 DNA出现不可逆的变性, 最终凝固和坏死。
进一步导致血管壁坏死、 管腔闭塞; 坏死的肿瘤 细胞刺激淋巴细胞聚集, 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活性, 进一步杀伤机体残存瘤细胞。
兔子正常肺的实验
• G oldberg 等于1995 年和1996 年在兔肺上进行了 RFA 的实验研究, 结果发现:
• RFA 治疗后发生热凝固性坏死, 周围组织逐渐出 现炎症反应、水肿、出血; 7 d 后坏死灶出现纤维 组织增生; 1 个月支气管上皮和肺泡上皮增生, 肺 泡开始重建; 2~ 3个月增生纤维组织逐渐被吸收, 恢复正常组织结构。
• 同时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 使之不能继续向肿瘤供血, 并有利于防止肿瘤转移。
• 另外, 射频的热效应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从而抑 制肿瘤生长。
• 肺部正常组织可通过肺部大血管的血液循环和呼 气散热(故正常组织不受影响), 并且起着绝缘的 效果, 使能量可以充分集中在病变部位。
• CT 图像仅能显示病变的形态学变化, RFA 治疗后 早期肺部肿瘤并不能显著缩小甚至完全消失。因 此不能仅凭形态学变化判定 RFA 疗效。
• CT 即时改变:
• 治疗后即时改变表现为 CT 值减低, 病灶增大。原 因在于癌肿组织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微小气泡使 原来较均匀的高密度病灶出现蜂窝状低密度影; 周边还同时出现磨砂玻璃样反应带, 这是由于加热 后正常组织的渗出所致。
相关主题